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汉代身体美学考论

汉代身体美学考论

作者:刘成纪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5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04.9(7.6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汉代身体美学考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61545
  • 条形码:9787520361545 ; 978-7-5203-615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汉代身体美学考论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汉代一直是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以身体为切入点,重建了对汉代美学的理解。作者认为,两汉美学对身体的认知分为五个层面,即以元气自然论为身体认知确立哲学基础,以形神骨相论界定身体的本质构成,以天人相副论建构身体与世界的关系,以礼乐服饰再造身体的社会性,以养生与厚葬表达对身体不朽的期许。以此为背景,本书进一步探讨了两汉身体观对魏晋美学的开启之功,认为魏晋文学的文气论、绘画的形神论、书法的筋骨论等,均是前朝身体理论向艺术领域的引申;汉代察举取士制度则是魏晋人物品藻之风得以形成的历史动因。

汉代身体美学考论 目录

导言

**章 两汉美学对身体的规定
**节 哲学的转折与身体的凸显
一 西汉哲学的转折
二 汉初文化与社会特性
三 黄老的省欲及目的
第二节 何谓汉代的身体
一 西汉前期的“全身
二 完整的自身及诸构成要素
三 “心”与五官百体
四 身心与形神之关系
第三节 形神骨相(一)
一 相术的背景
二 《淮南子》论“形神”
三 贾谊论“形神”
四 四体、眉睫与眼睛
第四节 形神骨相(二)
一 王充论命相与骨相
二 王符论骨相
三 历史成因及影响
第五节 活身、治身与修身
一 身体本位主义
二 《淮南子》论治身:养神与养形
三 汉儒的“修身”及审美意义

第二章 汉代美学中的身体与世界
**节 身体经验与世界经验
一 身体与世界的一般关系
二 音声形貌与地理环境
三 《淮南子》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四 经验的逻辑与想象的逻辑
第二节 身体的形而上起源
一 创生神话与身体的起源
二 气化论与身体的起源
三 气化论与人体的形成
四 身体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天人相副与天人感应
一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同体
二 董仲舒论“天人相副”
三 董仲舒论“天人相感”
四 王充的质疑
第四节 被身体建构的世界
一 作为美学命题的天人合一
二 身体的规律与世界的规律
三 作为身体映像的自然和艺术

第三章 汉代美学中的礼乐服饰
**节 身体与礼容威仪
一 叔孙通制礼
二 汉礼的特点
三 贾谊论帝王礼容
四 汉礼中的“隐”
第二节 身体与乐及歌舞
一 汉代音乐状况
二 乐由心生与心音相感
三 音乐的功能
……
第四章 身体的死亡与对死亡的超越
第五章 两汉身体观对魏晋美学的开启
余论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及其映像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汉代身体美学考论 节选

  《汉代身体美学考论》:  贾谊讲形神从道开始。道本无形,在本性上“平和而神”。正是这种平和使道所承载的万物表现出清明润泽的形象,可以像镜子一样实现对道之神奇之功的映照。进而言之,镜子虽然可以实现对道的映照,但这种映照必须寄托于人的目视眼观才有意义,由此,世界自在存在的万物之形和道之神,也就转化为为人而在的东西,物对道的映照也就转化为人的眼睛对道的观照。在贾谊看来,正是为了实现对道和物形的观照,无形而有神功的道用它*精微的部分*先创造了人的眼睛,即所谓“物之始形也,分先而为目,目成也形乃从”。那么,人的眼睛为什么能够实现对物形的观照,或者说,是什么力量赋予了人的眼睛以观照万物之形的动能呢?要说清这个问题,必然不可能单从道生万物的自然角度来讲,而只可能从人内部生命对眼睛的使动作用来解释。事实也是如此。贾谊像《淮南子》一样,认为人体是生命之气充盈的形式(“人及有因之在气”),这种生命之气的*精华的部分集聚于人的眼睛,它使眼睛像镜子一样清澈——“润泽若濡,无毳秽杂”。由此看来,虽然贾谊为形神的关系建立形而上的背景,但其落脚点依然是人当下的身体实存;所谓的“神”,虽然源自于终极之道的“平和而神”,但它必然要内化为内在的生命之气运化的神。进而言之,这种内在的神使人的眼睛清澈如镜,也就意味着它在人的外部形貌上得到了显现。它“足以明道德之润泽”,则意味着神不但表现为人的外部形象,而且可以反过来为万物赋形、实现对道的观照。  在本体之道之后,贾谊讲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概念是德和性。与道相比,德和性是两个更具人体属性的概念。在贾谊看来,道是无,德则“离无而始有”,是道凝结的形式,即所谓“道冰疑(凝)而为德”。这种形式表现为物即为物之形体,表现为人即为人的身体。同时,贾谊反复强调德“润”、“如膏”的属性,认为“物得润以生”,这无疑是在强调无论对象之物还是人的身体,都不可被视为机械冰冷的物质,而是一种有机的生命形式。但同时必须看到,无论是道还是德,都是从外部决定的侧面体现其对人体和物的创造功能,除此之外,还必然有内部的决定因素。这种内部决定,被贾谊称为“性”,即在天为德,在人为性。在贾谊看来,人体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生命形式,离不开气的充盈。这种气来自“道德之神”,但在人体内部厚积、集结、“浊而胶相连”。贾谊云:“性,神气之所会也。”“润厚而胶谓之性。”这两句话说明,贾谊所言的性是生命之气的凝结形式,它虽蓄而未发,但随时蓄势待发。作为一种动能,它随时有向外扩张蔓延的可能,即所谓性立,则“神气晓晓然发而通行于外矣。”  *后,再看贾谊的神、明。与后来《淮南子》强调神对人趋于理性的主宰作用不同,贾谊的神明显是指人内在生命动能(性)向外的投射和扩张。贾谊云:“神者,道、德、神、气发于性也,康若泺流不可效也。”这首先是讲天地自然的一切能量积聚于性,然后它“康若泺流”、“无所不为”的运动状态就是神。但同时必须看到,无论性作为一种内部的动能,还是神作为这种动能的表现,它们都不是具象性存在。它们要获得形式感,就必须以“明”的方式“辉于外”。按照一般的理解,人内在生命之气的充盈必然会显现于外在形貌,但从上面所引文献看,贾谊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为神的外显设定了一个前提,即“知”。如他所言:“明者,神气在内则无光,而为知明则有辉于外也。”  内在生命流溢、投射于外部形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和“知”即人的认知能力会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明白贾谊关于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基本判断。在他看来,人作为感知和认识主体,外部世界的形象化表现只有被人感知、认识才有意义,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形象。也就是说,感知、认识是形象存在的前提,用现代的话讲即“存在就是被感知”。前面他曾经提到过“目先形后”的观点(“物之始形也,分先而为目,目成也形乃从”),正是说的这个意思。由此看人内在生命光辉的外显问题,就可以发现,这种光辉只有获得主体认知和判断能力的确认,它的外显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不被感知、不被人确认,所谓光辉的外显就和不外显没有了实质性的区别。  ……

汉代身体美学考论 作者简介

  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1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近两百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十余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获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