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蒙曼说历史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蒙曼说历史

作者:蒙曼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7.0(6.0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蒙曼说历史 版权信息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蒙曼说历史 本书特色

★为什么在西方人眼里,隋朝比唐朝伟大?隋朝皇帝才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真实的隋唐英雄,其实和说书、演义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文治武功极为相似、仿若倒影的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终一个留下千古骂名,另一个成了千秋明君? ★隋唐史学者蒙曼老师《百家讲坛》成名之作。它们多年来被奉为经典,深受众多隋唐史爱好者的喜爱,一直被翻出来重看、重听。 ★《百家讲坛》播出至今,口碑的讲座之一,让几代学生读者,爱上学习历史、选择历史专业。 ★知乎“如何评价蒙曼?”90%好评率的历史讲师。 ★喜马拉雅FM上架至今不到一年,强势收获2100万收听,评论区新老读者好评连连。 ★中央民族大学ZUI受喜爱的历史老师之一,学生不自禁发出呐喊“她的课太难抢了”! ★通俗讲隋朝历史绕不开的经典讲本,欲了解隋唐史,这套书不可不读。 ★蒙曼老师读史特点:(1)带着质疑看隋史;(2)条理清晰;(3)有理有据。这样的讲述方式,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作者蒙曼亲手操刀,逐字审阅,大规模修改,沉淀十余年隋唐史学成就。 ★“(蒙曼)故事确实讲得精彩,而且她背后还有学术、思想。”“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被她举重若轻地娓娓道来,让我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易中天 ★封面:以翻腾着浪花的河水,代表隋朝各个阶段,汹涌激荡而来,又在洪流中远逝;文字选择金色油墨印刷,在历史的洪流暗影中隐隐闪亮,颜色的冲撞,充满历史与现代气息的和谐交织;采用双封设计,艺术纸印刷,手感奇佳,极具收藏价值! ★颠覆性解读被毁誉争议千年的短命王朝。写尽大隋令人窒息的38年兴亡权斗史,皇权、世族、军阀,权力争斗波诡云谲,名士猛将竞相登场。这是一个被宏图大业压垮的王朝,是一个持续发酵着争议的王朝,是一个名声扫地但留下丰厚遗产的王朝。 ★全套共四部——《大隋兴衰四十年1.东亚霸权》《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蒙曼说历史 内容简介

隋炀帝霸道激进的作为,使得他的雄才大略变成了残暴不仁,千秋伟业变成了人间噩梦。鼎盛辉煌的大隋王朝,也迅速掉头坠入了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 亲征高句丽的壮举,强如唐太宗者也只尝试了一次,隋炀帝却做了三次:一征高句丽,损兵折将,民怨沸腾;二征高句丽,后院起火,功败垂成;三征高句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下江都这事儿,酷爱巡幸天下的隋炀帝同样做了三次:前两次都是风风光光,挣足了面子,摆尽了排场。但到三下江都时,却弄了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与“三”有缘的隋炀帝,终究毁在了三个李姓之人手中:曾经东躲西藏的通缉犯李密,却成了隋末农民起义的人物;李渊、李世民父子是隋炀帝的近亲,却也是大隋王朝的真正终结者。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蒙曼说历史 目录

**章 后院起火


从**次征讨高句丽开始,隋炀帝不仅在对外战场上损兵折将,国内的老百姓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也纷纷起兵造反。而隋军第二次东征高句丽,眼看胜利在望,礼部尚书杨玄感却突然在后方起兵造反,迫使隋炀帝紧急撤军,功败垂成。这个改变了整个战局的杨玄感究竟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要在此时造反?


一、玄感其人

二、蓄谋已久

三、黎阳起兵

四、李密献策


第二章 玄感败亡


杨玄感趁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后方空虚之际起兵反隋。他在战场上连连得胜,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万之众,但却在短短的两个月后落得兵败身死的结局。这戏剧性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杨玄感为什么从一呼百应走向了一败涂地?


一、旗开得胜

二、隋军反击

三、兵败身死


第三章 炀帝失策


杨玄感起兵虽以失败告终,却拉开了隋朝灭亡的序幕。这场仅维持了两个月的兵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打败了杨玄感的隋炀帝,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胜利的真正原因?在杨玄感兵变的背后,究竟还潜伏着哪些危机?


一、兵败原因

二、隋炀帝对策


第四章 三征高句丽


在公元612年、公元613年两次东征高句丽失败以后,不服输的隋炀帝又在公元614年发起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与前两次相比,这一次隋朝的军队士气*差,失败似乎已成定局,但事实上战争却进行得异常顺利。这是怎么回事?战争的胜利,能否化解隋朝社会的危机?


一、三征高句丽

二、不败而败

三、天下皆反


第五章 李敏之死


三次东征高句丽之后,隋炀帝政权已经内外交困。对外战争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国内的农民起义却是风起云涌。就在这关键时刻,大隋的朝廷里又发生了一起大案,仅仅因为一条荒诞的谶语,三十二个李姓大贵族死于非命。由此,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信任度变得更加脆弱,关陇贵族集团再度分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这场惨案中,隋炀帝本人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神秘谶语

二、宇文述的阴谋

三、贵族解体


第六章 雁门之围


公元615年已经是隋炀帝统治的第十一个年头,此时的大隋王朝内部,面临着民众造反和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两大乱象,真可谓众叛亲离。就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隋炀帝做出的一个惊人的决定,让他颜面尽失,甚至差点性命不保。这是个什么样的决定?它给隋炀帝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一、再巡突厥

二、雁门之围

三、内外交困


第七章 三下江都


隋炀帝当皇帝期间,共有三次下江都的经历,前两次都是风风光光,挣足了面子,摆尽了排场。但到三下江都时,却弄了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会有如此不同的效果?他为什么非要到江都去?这一次江都之行将是什么结果?


一、国家失控

二、苏威被贬

三、三下江都


第八章 李密崛起


李密因参与杨玄感叛乱而成为大隋王朝的通缉犯,整天东躲西藏,提心吊胆。但是一次命运的转机,让他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从此率领着瓦岗军南征北战,威震中原。那么,谁是李密命中的贵人?李密的崛起,对整个隋末政局意味着什么?


一、瓦岗聚义

二、大展宏图

三、檄文讨隋


第九章 中原苦战


自从投靠瓦岗军,李密接连取得军事和政治上的重大胜利,从一个东躲西藏的通缉犯,跃身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号人物,受到各路英雄的推戴。那么,李密是否从此顺风顺水,成就大业?


一、军事难题

二、计杀翟让


第十章 太原起兵


论亲疏,他是隋炀帝的亲表哥;论身份,他是隋朝册封的唐国公,既富且贵。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与隋炀帝有着如此密切关系的人,也开始起兵反叛大隋。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也要造反?


一、预谋造反

二、晋阳起兵


第十一章 关中易主


在起兵反隋的各路武装中,瓦岗军的李密实力*强,他也是胸怀大志之人,梦想着改朝换代。但是*终的胜利者却不是李密,而是在太原起兵的李渊。李渊为什么能笑到*后?面对李密这个有实力的对手,老谋深算的李渊是如何运作的?


一、拉拢李密

二、霍邑之战

三、儿女英雄

四、关中易主


第十二章 禁军谋叛


自从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之后,天下局势越来越糟:窦建德占据河北大部;李渊攻占首都大兴城;李密围攻东都洛阳;杜伏威占领高邮,直逼江都;甚至后来,就连一直忠心耿耿保护隋炀帝的禁卫军也纷纷叛逃。隋炀帝在江都宫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隋炀帝是如何应对的?本应该忠心耿耿的禁卫军为什么会造反?


一、醉生梦死

二、骁果思归

三、逃亡变造反


第十三章 江都宫变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的禁卫军骁果发动兵变,夜袭江都宫。但根据记载,当时在江都宫城外有大将军来护儿,宫城内也有精锐的给使营守卫。在内外守备森严的情况下,骁果军怎么能突破重重防线,顺利进入江都宫?面对死亡,隋炀帝会是怎样的反应?不可一世的隋炀帝,为什么*后会死于一个无名小卒之手?


一、江都宫变

二、隋炀帝殒命

三、南北分途


第十四章 隋亡唐兴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在扬州死于非命,天下马上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之中。各路反隋力量纷纷称王称帝,建立割据政权。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历史时刻,究竟谁成了大隋王朝的终结者?


一、杨侑禅让

二、杨浩之死

三、杨侗之死


第十五章 殷鉴不远


隋炀帝、唐太宗,一个是万人唾骂的暴君,一个是百世流芳的圣君。这两位皇帝,不仅有着那么近的亲缘关系,有着相似的出身和性格,还有着相似的志向与能力。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的结局?


一、赫赫暴君

二、殷鉴不远


后记


展开全部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蒙曼说历史 节选

第十五章 |殷鉴不远| 隋炀帝、唐太宗,一个是万人唾骂的暴君,一个是百世流芳的圣君。这两位皇帝,不仅有着那么近的亲缘关系,有着相似的出身和性格,还有着相似的志向与能力。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的结局? 一、赫赫暴君 到此为止,隋炀帝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告一段落。我们回顾了隋炀帝未当皇帝之前的机关算尽,也铺陈了他当皇帝之后的雄才大略,还探讨了他东征西讨、滥用民力,*后落得土崩瓦解、破国亡家的悲惨结局。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给继之而起的唐朝又留下了什么? 先看**个问题,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我想,有三个评价同时成立。 **,他是一个有魅力的皇帝。 第二,他是一个有功业的皇帝。 第三,他是一个有重大道德缺陷的皇帝。 先看**个评价,隋炀帝是一个有魅力的皇帝。他有两大魅力锐不可当。 **个魅力是志存高远。在隋朝建立之前,中国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乱世。这几百年间,固然不乏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那样的英主,但更多的却是一些或暴虐或庸碌的昏君。就比如隋炀帝亲自俘虏的陈后主,每天所思所想,无非是淫词艳曲、风花雪月,甚至*后亡国之际,还不忘左拥右抱,跟两个美人一块儿跳井。这样的皇帝,一辈子只知道醉生梦死,穷奢极欲,何尝想过怎样才能当一个有为的皇帝,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隋炀帝就不一样了。他真是个有志向的皇帝,他就是要创建大业,就是要超迈前古。在国内,他一直瞄准了盛世天子汉武帝;在国际上,他则要当一个四夷臣服的圣人可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隋炀帝一生都在东奔西走,很少在都城连续住到半年以上。这样的雄心壮志,这样的精力充沛,透露出一个新时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让千载之后的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理想主义的魅力。 第二个魅力是风流倜傥。如果说志向高远还是隋炀帝和隋文帝的共同特征,那么,在风流倜傥方面,隋文帝可就比隋炀帝差远了。 隋文帝晚年曾经赋诗《宴秦孝王于并州作诗》:“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这是在感慨生命短促,风格质朴,而情绪颓废。 隋炀帝可不一样了。他在北巡的路上写下《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慷慨雄浑,这是在吟咏建功立业的壮志。 隋炀帝还有一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美满开阔,这是在吟咏对自然真心实意的热爱。 一个颓唐,一个热情;一个质朴,一个浪漫。谁能抵御隋炀帝的魅力? 不光是诗,音乐歌舞也是一样。隋文帝是个刻板的人,相信音乐和政治直接相关,认为靡靡之音会导致亡国,所以一心希望追求雅乐正声。这个雅乐雅到什么程度?按照《隋书·音乐志》中的说法,就是只用黄钟一调。所有的音乐都一个调门,这还怎么听!用权力来压制艺术,只能让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之下。 到隋炀帝时代就完全不同了。雅乐要不要?当然要,但是,要融进在江南发展起来的袅袅梁音。俗乐要不要?当然也要,而且,要尽可能吸收西域传来的繁复声调,也就是隋文帝所谓的靡靡之音。 这样的原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松绑,不仅是音乐的松绑,更是整个社会的松绑。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一定需要欢乐,需要开放,而一个有魅力的人,一定是认可欢乐和开放的人。正因为如此,隋炀帝是有魅力的,这种魅力,无论是表现为高远的政治理想,还是表现为风流的艺术气息,都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 再来看第二个评价。隋炀帝是个有功业的皇帝。按照《隋书·炀帝纪》中的说法就是:“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常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充积于塞下。”隋炀帝手中的地盘比三代的盛世时期还要宽广,他威振八方,让很多少数民族都纳贡称臣。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都来叩首请降,而边远荒凉、经过两道翻译才能跟中原沟通的小国,也派出了使者。这是政治方面的成果。经济方面呢?隋炀帝创造了那么多财富,都城里都堆满了钱,甚至可以随便在大街上捡到;边疆的仓库里也堆满了粮食,而且一直没有人食用,以至于都变质甚至腐烂了。 这段话其实是一种全方位的赞美,说隋炀帝在短短的统治时间内创造了无比繁盛的局面。一个王朝在第二代就能达到巅峰状态,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这是个很高的评价。 以上这些能不能代表隋炀帝的全部功业?还不能。隋炀帝的功业,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几件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大作为。 什么是大工程? **,营建东都洛阳。这是在西京大兴城之外,建立的整个东部地区的政治核心。这种东、西两都的思路,后来继续被唐朝保留。 第二,开凿大运河。这是打通一条沟通南、北、中三方的交通大动脉,沿着这条大动脉,北方的野蛮精悍之血和南方的文质彬彬之气才能交融汇通,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逐渐成长起来的经济中心也才能连成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个工程,就没有李唐王朝近三百年的盛世基业。 第三,修长城。这是针对突厥的北方防线。众所周知,突厥的威胁一直到唐朝还继续存在,虽然唐朝号称军事强盛,自己不修长城,但是,这条军事防线也一直都在用,成为屯兵守备的要塞。 这几个大工程,以隋炀帝一代之力迅速完成,却能嘉惠唐朝近三百年,无疑应该算是大功业了。 那什么是大作为? **,巡江都。这是为了加强和江南的联系,提高江南的地位,巩固南北统一。 第二,巡塞北。这是确立对东突厥的宗主国身份,同时也就是确认隋朝在整个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 第三,巡西域。这是把青海纳入版图,同时打通丝绸之路。 这三个方面的作为有什么意义?一句话,还是为唐朝奠基。大唐盛世让人称羡“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不正是建立在江南繁华的基础上吗?唐太宗所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天可汗气度,不正是建立在隋炀帝北巡西狩的基础之上吗? 隋炀帝取得这些功业,一共用了多久?他统治天下一共才十四年,但从他大业八年(612)就开始征讨高句丽,国内建设也就基本停顿下来了。所以,所有这些大工程、大作为的取得,主要都是前面八年时间的结果。以八年的时间,能够建立这么多传之久远的功业,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算是**的了。 既然隋炀帝有如此魅力,又有如此功绩,隋朝为什么那么快就会灭亡?他自己为什么又被谥为“炀帝”呢?按照《逸周书·谥法解》:“逆天虐民曰炀。”“炀”几乎是中国古代*差的谥号了。这亡国与恶谥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接着看第三个评价。隋炀帝是个有重大道德缺陷的皇帝。这缺陷,就在于恃才傲物,有才无德。隋炀帝有没有才华?太有才华了。无论是宏伟的政治蓝图,还是风雅的个人品位,哪个不需要才华横溢做基础!但是,正因为他太过才华横溢,所以,隋炀帝也非常自负,自负到只把自己看成英雄,把别人都看成蝼蚁,都只能贯彻他的命令,服从他的意志,绝不能有任何的个人主张,甚至,不能有任何的个人权力。 比如他兴建那么多大工程,发动那么大规模的战争,有没有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或者说,考虑一下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怎么可能!在雄才大略的隋炀帝眼里,老百姓只是为他的宏图伟业添砖加瓦的一群工蚁,本身一钱不值。既然如此,他们是否同意,能否承受,又有什么意义! 隋炀帝曾说过:“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天下人别那么多,人多了聚到一块儿就成强盗了,所以该杀的时候就要杀。在他眼里,多死几个人不是坏事,还可以减少管理的难度。这不是反人民吗? 老百姓不需要考虑,官员需不需要考虑?官员也不需要考虑。隋炀帝觉得,没有哪个官员比他更聪明,因此,如果他们赞同自己的意见,那算是理所当然;如果他们不同意自己的意见,或者给自己提意见,那就是沽名钓誉,十恶不赦了。这一点,隋炀帝也说得很清楚。他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这是多么刚愎自用,又多么冷酷无情! 官也无视、民也无视,这样一来,隋炀帝眼里还有谁?不就只有他自己了吗? 一个皇帝,这样恃才傲物有什么后果?后果就是成了独夫民贼吧。你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非要把老百姓逼上工地,逼上战场,直至逼上梁山,那老百姓没有办法,也只能是揭竿而起了。这就是所谓“君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君如寇仇”。 隋末的形势,可称得上是“土崩瓦解”。这土崩,当然就是老百姓造反了。唐朝初年,魏徵有一段话说得好。他说:“彼山东之群盗,多出厮役之中,无尺土之资,十家之产,岂有陈涉亡秦之志,张角乱汉之谋哉!皆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切,救死萑蒲。莫识旌旗什伍之容,安知行师用兵之势!但人自为战,众怒难犯,故攻无完城,野无横阵,星离棋布,以千百数。豪杰因其机以动之,乘其势而用之,虽有勇敢之士,明智之将,连踵复没,莫之能御。”隋末那么多所谓的盗贼都是怎么来的?他们并非天生的盗贼,他们本来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既没有什么资产,也没有什么见识。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些人还要造反?就是因为皇帝的欲望实在太多了,压迫太重了,他们为了活命,只好造反。这些造反的人,真的像秦末的陈胜(字涉)、汉朝的张角那样,有推翻统治者的强烈欲望吗?没有,他们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但是,如果一个人为活下去而战,他就会迸发出*强的力量。这个力量强到什么程度?谁要是遇到仅仅为了活着而揭竿起义的老百姓,一定会被踏成碎片,碾成齑粉。 换言之,不是老百姓天生就是盗贼,而是隋炀帝的暴政把这些老百姓都逼成了战士。天下的百姓都成了战士,这天下也自然就率土分崩了! 除了土崩,还有瓦解。所谓瓦解,就是统治集团内部造反。隋末杨玄感、李渊为什么要造反?除了个人野心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朝廷没有向心力。一个皇帝,不信任官员,不允许官员发表意见,那官员也就无法产生跟国家休戚与共的感觉,相反,离心离德的趋势倒是非常明显,一旦局势不稳,就只会为自身利益打算。李渊是*经典的例子。 可能有读者会说,李渊本来就是野心家。然而,就算是那些并无改朝换代野心的人,也不敢轻易得罪自负的皇帝,只能阿谀奉承,谎话连篇。 隋炀帝三下江都以后,宇文述号称隋炀帝*信任的大臣,但是隋炀帝问宇文述外界盗贼的情况,宇文述也只敢说“渐少”,根本不敢吐露实情。甚至到了江都宫变前夕,萧皇后知道有人要搞政变,杀隋炀帝,都不敢告诉他,只能任由他走向毁灭。 这样一来,隋炀帝可就真成了孤家寡人,身边是只会顺情说好话的佞臣,外界则是遍地开花的起义军和野心家,在这种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想不亡国,又怎么可能? 所以,分析隋亡的原因,固然可以追究到隋炀帝滥用民力,三征高句丽,但是,这些其实都只是直接原因,表面原因。而真正的深层原因,还是隋炀帝根本不懂得当皇帝的道理。 一个皇帝,*重要的任务绝不是逞个人英雄,强迫所有人去服从自己的梦想,而是要把自己的梦想、官员的梦想和老百姓的梦想整合到一起,带领所有人一起去实现这个梦想。 怎样才能把所有人的梦想整合到一起?其实很简单,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隋炀帝不是有国吗,那就应该允许老百姓有家。隋炀帝不是有政治理想吗,那也应该允许官员有政治主张。 非常遗憾的是,隋炀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他只想靠自己发达的大脑给全国设定一个方案,然后再用自己的权力意志去强力推行这个方案,还梦想着这个方案就是千秋基业。问题是,他在制订方案和执行方案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及客观历史条件,没有顾及当时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也没有顾及大臣们的修正意见。一个皇帝,眼里只有自己,没有百官,没有百姓,这就叫缺乏人君之德了。有道是:“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个人如果只有功而没有德,那么开始那几步走得好,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一直走到*后还走得好,几乎是不可能的。隋炀帝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魏徵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我看《隋炀帝集》,觉得隋炀帝的文章写得特别漂亮,句句都是人话,也知道说尧舜好、桀纣坏,可是他办事的时候,为什么就会反过来呢? 魏徵回答说:“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会当皇帝的人,无论自己有多少才能,也还要虚心纳谏。因为只有你诚恳对待别人,智者才能为你献上计谋,勇者才能为你献上力气,这样,你的事业才能平稳地走下去。然而,隋炀帝不是这样。他依恃着自己的才能,谁都看不起,谁的话都不听,所以他才会口说尧舜之言,这是智力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他不会身行尧舜之举,这是因为他没有深入了解尧舜究竟是怎么做的。正因为他满口里说的都是尧舜的话,身体力行的却是桀纣的事,至死不悟,所以政权才会灭亡!这段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 正因为隋炀帝恃才傲物,有才无德,他的“才”也就变成了走错了方向的歪才,变成了他国破家亡的催命符了。《隋唐演义》里说:“莫道有才能治国,须知亡国亦由才。”不要说有了才能就可以治理国家,有时候亡国也是任才导致的结果。我们中国一直强调德才兼备,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分析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可以稍微总结一下,隋炀帝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一言以蔽之,他是一个暴君。 什么叫暴君?那就涉及对古代皇帝的分类了。中国古代皇帝分类原本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必追求一致,不过,虽然划分的标准多种多样,但明君、暴君和昏君还算是*基本的类型。 所谓明君,是有才有德;所谓暴君,是有才无德;所谓昏君,是无才无德。 这三类皇帝里,哪一类贡献*大?当然是明君。既能克己复礼,又有文治武功,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所作所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明君中的典范。 哪一类危害*大?其实不是昏君,而是暴君。因为昏君无才,而暴君有才。一个无才无德的皇帝,顶多醉生梦死,他固然没有贡献,但对社会的危害也相对要小;相反,一个有才而无德的皇帝可就不一样了,他才能强,本领大,足可以让四海沸腾,民不聊生。这样的皇帝,固然可以建功立业,甚至利在千秋,但与此同时,他也一定是罪在当代,成为万众唾骂的悲剧人物。隋炀帝不就是*好的例证吗? 二、殷鉴不远 说到这里,恐怕有读者会意识到一个问题。恰恰就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死后不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或者说,隋炀帝到底给继之而起的唐朝带来了什么? 毫无疑问,这两者之间太有关系了,没有隋炀帝,恐怕也很难有后来的唐太宗。因为隋炀帝给唐太宗送了一份*难得的大礼—教训。如果没有这教训,没准儿唐太宗也会是第二个隋炀帝。因为这两个人太像了。 像到什么程度?历史学家胡如雷先生说过一句话,“李世民之于杨广如影随形,但不是相似的形影,而是一个头脚倒立的水中倒影。”既然叫倒影,可见两个人确实很像。甚至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像。 **,身份像。两个人都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正是唐太宗的姨奶奶,唐太宗见了隋炀帝,还得叫一声表叔。 第二,经历像。这两个人都是皇帝的二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都没有资格接班。但是他们早年都功勋卓著,因此也都野心勃勃,为了能当上皇帝,两个人都搞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隋炀帝搞了“仁寿宫变”,唐太宗更是搞了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当皇帝的来路,都不怎么正。 第三,理想像。两个人都自视甚高,都想青史留名,为此,当皇帝也都当得兢兢业业。 可是,就是这么两个极端相似的人,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却天悬地隔。唐太宗成了明君中的明君,流芳千载;而隋炀帝则成了暴君中的暴君,只能遗臭万年。两个相似的人,为什么结局会判若云泥?关键的原因就是隋炀帝给唐太宗提供了教训。有两个教训至关重要。 ……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蒙曼说历史 作者简介

蒙曼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博士。 2002年至今,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 2007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史上ZUI年轻的主讲人,先后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唐明皇》《大隋风云》等系列节目,因其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严谨的考证、条理清晰的逻辑,以及敢于质疑的颠覆性史学观点,产生巨大影响,并出版纸质书,风行至今。 甚至让几代学生读者,爱上学习历史、选择了历史专业。 2016年起,连续5年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幽默风趣的点评,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