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

作者:仝艳锋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01
开本: 24cm 页数: 201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6.0(7.5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70769
  • 条形码:9787520370769 ; 978-7-5203-707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族文献遗产中的隐性信息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隐性信息的表现特征, 在对其保存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探讨制约其保存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 从隐性信息提取方式、语言文字传承人的培养、内容存储再现形式、活态原生性传承保护的社会环境保障、显性化传播途径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面的综合探索。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 目录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具体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五 创新之处

**章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概况
**节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概念
一 隐性信息的概念
二 民族文献遗产的概念
三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概念
第二节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属性
一 隐性信息是理解、领会民族文献遗产的能力
二 隐性信息是民族文献遗产的信息主体知识
三 隐性信息是民族文献遗产的实践、行动知识
四 隐性信息是民族文献遗产的不易表达知识
第三节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形态
一 隐性信息的形态首先体现在信息记录符号中
二 隐性信息的形态体现在记忆信息的活态主体中
三 隐性信息的形态体现在信息展示的操作实践中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表现特征
**节 解读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来源的非理性
第三节 对个体的依赖性
第四节 对环境的依赖性
第五节 广博的文化性
第六节 随意偶然性
第七节 相对性
第八节 稳定性
第九节 整体性
第十节 固定的程式性
小结

第三章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存困境
**节 隐性信息文化地位弱化
第二节 隐性信息传承人员减少
第三节 隐性信息母语环境弱化
第四节 隐性信息传承途径受限
第五节 隐性信息离散趋势加剧
小结

第四章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传承困境
**节 隐性信息传承的生态环境改变
第二节 隐性信息传承的社会根基动摇
第三节 隐性信息传承人文化心理弱化
第四节 年老传承人传承方式固化
第五节 年轻传承人传承意愿消极
小结

第五章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制约因素
**节 民族文献隐性信息的内部因素
一 隐性信息的认知缺陷因素
……
第六章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显性形式
第七章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策略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 节选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  波兰尼对于知识生产、运转过程中形成的那些不可言传、明示的隐性缄默整合功能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终创立了隐性知识的整合理论。其隐性知识的理论核心以科学直觉的研究为先导,批判了传统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提出了以人性为基点、以人为主体的科学信念、科学直觉的观点,得出把知识的内在结构、创造作为科学研究基础的观点。波兰尼宣称要用多个世纪以来的批判性思维教导人们使用怀疑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当前的知识体系,即要使长期以来被客观主义框架歪曲的万物知识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波兰尼要使用自己的知识认知方法来创建崭新的历史理论,并且勾画出人类全部知识的崭新世界。波兰尼运用隐性知识的手段,在人类的知识领域中,对各种人类知识的成果,如思想史、自然科学、认识论、社会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等几乎所有人类的成就进行了论证,证实隐性整合功能在知识运行过程中无所不在。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使传统认识论中关于经验与理性、逻辑与悟性、反射与选择等内容重新规定在隐性整合的框架内,焕发出勃勃生机。总之,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体系既包含能够明确言传、容易直接感知的显性知识,还包含丰富的语言文字无法充分地传达的知识,也就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并非神秘、不可探知的,虽然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充分地表达,但是不等于绝对不能表达。  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能力,是一种领会历史知识、把握经验、吸收经验并创造崭新知识的能力。隐性信息是当前的信息获取手段能够获得的知识,隐性知识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但是很多知识并不能够为人类现有的知识探测手段捕获,也就不能成为信息。隐性信息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各环节上起着主导性的、决定性的作用,相对于显性信息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显性信息是否真正获得,取决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而理解知识的活动本质上是一个隐性信息的获取学习过程。(2)对显性记录符号的理解,需要*大程度上把握其意义,而这种符号表征的知识是由认知者的隐性知识所赋予的。如果掩盖了记录符号的隐性表征知识,所有的口头的、书面的文字,所有的公式、表格,所有的语言、图案都是毫无意义的记录。(3)显性记录符号的运用也是一个隐性知识拓展的过程。在语言拓展人类的智力方面,记录符号大大地超越了纯粹的隐性领域,语言运用方式这种隐性的知识表征也是重新进入隐性信息的结构中。记录符号的运用是认识者隐性能力的运用,而显性信息则必须依赖于被隐性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信息不是隐性信息就是植根于隐性信息,隐性信息优先占领了人类所能够掌握信息的关键核心地位。  波兰尼提出了“隐性知识的三维结构”概念,即隐性知识具有三维结构:认识者、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波兰尼设定隐性知识有三个中心:**,辅助的环境诸要素;第二,目标对象;第三,将**项和第二项联结起来的认识者。三个中心构成三维组合,由认识主体所控制,使得辅助物和他的认识客体相关联。认识主体把诸细节、线索作为辅助物整合进入认识客体,在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交互的动态认知关系。  人在实践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包括两种意识,即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这是理解隐性信息结构的基本出发点。集中意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或认识客体的主要意识,可以理解为强烈的“目标意识”;辅助意识是认识主体对于所使用的工具(包括物质的或智力的)以及其他认识或实践基础(如认识框架、实践价值、形而上学的信念)的意识,相当于是“工具意识”,包括三个方面要素,即(1)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线索、细节、工具、原材料的辅助意识;(2)对身体操作过程、实践感知的辅助意识;(3)对作为知识经验之凝结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辅助意识。  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并不是一种被动存在的经验,并不是存在于事物中的静态知识,而是认识主体积极主动地发挥其隐性知识发掘能力的过程。从隐性知识的具体结构上来看,目标意识和辅助意识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主动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认识主体的重组、整合作用。这种知识的重组表现在两方面:(1)人的身体实践操作活动。人的身体实践操作首先以身体器官的生物活动为基本工具。  ……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 作者简介

  仝艳锋,男,1979年7月生,山东金乡人。2002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2012年1月至今在山东艺术学院工作。2014年7月山东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山东省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已发表论文68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著作5部,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科研奖励20多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