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资源科学导论

作者:封志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451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73.9(8.3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资源科学导论 版权信息

资源科学导论 内容简介

  《资源科学导论》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之一。《资源科学导论》分上、中、下三篇,共21章。上篇,总论从资源科学研究的源起与发展出发,分5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科学思想与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扼要阐明了资源科学研究的框架体系。中篇,分论一一基于资源科学研究的纵向分异和部门资源学科的特点,分9章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与人力资源等部门资源出发,分门别类地讨论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评价问题。下篇,专论一一基于资源科学研究的横向综合和跨学科性质,前5章从资源物理、资源地理、资源生态、资源经济与资源管理的角度,论述了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学科基础、主要领域与研究内容;后2章则从生存、发展与资源、环境安全的角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资源科学导论 目录

目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序
前言
上篇总论
第1章 绪论:资源科学 2
1.1 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与主要任务 2
1.2 资源科学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4
1.2.1 资源科学知识积累时期 4
1.2.2 资源科学孕育时期 5
1.2.3 资源科学逐步建立时期 6
1.3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特点 7
1.3.1 资源科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 7
1.3.2 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 10
1.4 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2
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 15
2.1 古代朴素资源史观 16
2.1.1 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与自然崇拜时期 16
2.1.2 古代朴素的资源意识与尊重自然观 17
2.1.3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禁锢与中国古代农业的因地制宜思想 18
2.2 近代资源无限史观 20
2.2.1 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20
2.2.2 对自然资源的记载与描述时期 21
2.2.3 近代资源无限史观与资源合理利用思想 23
2.3 现代人本位资源史观 25
2.3.1 产业革命与现代人本位资源史观 25
2.3.2 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的思想与方法 28
2.3.3 资源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综合性学科的形成 30
2.4 当代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 32
2.4.1 “资源有限论”及其论战 32
2.4.2 20世纪末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 34
2.4.3 资源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5
第3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概念框架 39
3.1 元概念:资源与自然资源 39
3.1.1 关于资源 39
3.1.2 关于自然资源 41
3.2 属性与意义:对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分析 48
3.2.1 质、量、时、空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48
3.2.2 自然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与绝对无限性 49
3.2.3 自然资源的层次性及整体性 50
3.2.4 自然资源的可塑性及多宜性 51
3.3 分类与特征:对自然资源的进一步讨论 52
3.3.1 两类概念资源:存量资源与流量资源 53
3.3.2 自然资源的综合特征分类 54
3.4 地位与作用:对自然资源的进一步认识 55
第4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 59
4.1 物质循环规律 59
4.1.1 固体运动的地质循环 59
4.1.2 液体运动的水分循环 60
4.1.3 气体运动的大气循环 61
4.1.4 有机界的生物循环 62
4.2 能量流动规律 64
4.2.1 能量守恒原理 64
4.2.2 能质蜕变原理 65
4.2.3 林德曼定律 66
4.3 自然节律规律 67
4.3.1 天文因素引起的节律性 68
4.3.2 地球运动特性所引起的节律性 69
4.3.3 生物自身犄性所形成的节律性 70
4.4 地域分异规律 70
4.4.1 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70
4.4.2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71
4.4.3 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72
4.5 生态资源优化定律 73
4.6 若干资源经济学原理 75
4.6.1 资源*优耗竭理论 76
4.6.2 共享资源与外部性理论 76
4.6.3 高斯定律与资源产权制度理论 77
第5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79
5.1 资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79
5.2 资源科学研究程序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80
5.3 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定量方法与信息系统方法 82
5.3.1 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化方法 82
5.3.2 资源信息系统方法 83
5.4 白然资源评价方法 85
5.4.1 单项自然资源评价 86
5.4.2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86
5.4.3 自然资源质量评价 87
5.4.4 自然资源经济评价 89
5.4.5 区域资源综合评价 92
5.5 资源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与跨学科研究 94
5.5.1 资源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 94
5.5.2 如何组织跨学科的资源科学研究 96
参考文献 98
中篇分论
第6章 气候资源:气候资源评价与气候生产力 102
6.1 气候与气候资源 102
6.1.1 气候资源及其分类 102
6.1.2 气候资源的特征及其物理意义 105
6.2 光能资源利用与光合生产潜力 107
6.2.1 太阳总辐射与光合有效辐射 108
6.2.2 光能利用率与光合生产潜力 110
6.3 热量资源利用与光温生产潜力 112
6.3.1 基本温度指标 113
6.3.2 热量累积指标 114
6.3.3 光温生产潜力 116
6.4 水分资源评价与气候生产潜力 116
6.4.1 降水资源及其评价 117
6.4.2 蒸发及其评价 118
6.4.3 于湿程度及其评价 120
6.4.4 气候生产潜力 121
6.5 气候资源综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121
6.5.1 统计评价法 122
6.5.2 指数评价法 123
6.5.3 模式评价法 124
6.5.4 综合评价法 124
第7章 水资源:水资源评价与水资源承载力 126
7.1 水与水资源 126
7.1.1 水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 126
7.1.2 水资源的属性与意义 127
7.1.3 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 128
7.2 水资源数量评价与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130
7.2.1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 130
7.2.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133
7.2.3 区域水资源总量评价 135
7.2.4 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136
7.3 水质评价与水环境质量评价 137
7.3.1 水质与水质评价因子 138
7.3.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139
7.3.3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141
7.4 水环境容量与水资源承载力 143
7.4.1 水环境容量模型及其意义 143
7.4.2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计量 146
第8章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资源承载力 149
8.1 土地与土地资源 149
8.1.1 土地资源的特征与意义 150
8.1.2 土地资源研究领域 151
8.2 土地资源分类与土地资源调查 152
8.2.1 土地资源分类 152
8.2.2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55
8.3 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 156
8.3.1 土地潜力评价 157
8.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161
8.4 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164
8.4.1 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承载能力 164
8.4.2 士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与FAO的农业生态区域法 165
8.4.3 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170
第9章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72
9.1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 172
9.1.1 生物圈及其意义 172
9.1.2 生物资源的概念与属性 174
9.2 生物资源量与生物生产力 175
9.2.1 生物资源量及其测度 175
9.2.2 生物生产力及其资源意义 177
9.3 生物资源类型评价——森林资源与草地资源 180
9.3.1 森林资源及其评价 180
9.3.2 草地资源及其评价 182
9.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85
9.4.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测度 185
9.4.2 生物多样性价值及其评估 187
9.4.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89
第10章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度量与矿产资源评价 191
10.1 矿床与矿产资源 191
10.1.1 岩石与矿床 191
10.1.2 矿产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192
10.1.3 矿产资源的分类 195
10.2 矿产资源可得性度量与储量分级 196
10.2.1 矿产资源的可得性度量 197
10.2.2 矿产资源的储量分级 200
10.3 矿产资源评价 203
10.3.1 矿产资源地质评价 204
10.3.2 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 209
10.3.3 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 210
10.4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11
10.4.1 降低临界品位与增加储量 212
10.4.2 寻找代用品与资源持续利用 213
10.4.3 回收废旧金属与资源重复利用 214
10.4.4 向海洋要矿与能源消耗 215
第11章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评价与能源环境效应 217
11.1 能量与能源 217
11.1.1 能源的分类及其意义 218
11.1.2 能源资源的特征 219
11.2 能源资源的宏观分析与综合评价 222
11.2.1 毹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 222
11.2.2 能源弹性系数 224
11.2.3 能源平衡表的建立与应用 225
11.3 常规能源的地质评价 227
11.3.1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228
11.3.2 石油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231
11.3.3 水能资源开发与评价 232
11.4 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 234
11.4.1 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 234
11.4.2 风能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 236
11.4.3 潮汐能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 238
11.5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238
11.5.1 矿物能源开采和储运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238
11.5.2 矿物能源加工转化及消费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240
11.5.3 其他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41
第12章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 243
12.1 海洋与海洋资源 243
12.1.1 新的海洋国土观 243
12.1.2 海洋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246
12.1.3 海洋资源的分类 247
12.2 海洋生物生产力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249
12.2.1 海洋生物生产力 250
12.2.2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251
12.3 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52
12.3.1 海滨砂矿资源 252
12.3.2 海底矿产资源 253
12.3.3 大洋矿产资源 253
12.4 海水化学资源与海洋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255
12.4.1 海水化学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55
12.4.2 海洋动力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57
12.5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259
12.5.1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259
12.5.2 海洋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保护 261
第13章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潜力分析 264
13.1 旅游与旅游资源 264
13.1.1 旅游资源的特点 265
13.1.2 旅游资源分类 266
13.1.3 旅游景观与旅游景点 267
13.2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268
13.2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