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采访的秘密

作者:王志编著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24cm 页数: 10,380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2.8(6.3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采访的秘密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9127752
  • 条形码:9787209127752 ; 978-7-209-1277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采访的秘密 本书特色

沟通的魅力与沟通的技巧尽在其中。钟南山、冯骥才、李肇星、廖祥忠、赵化勇、陈文申、徐泓、吴岩等近200位业界学界大咖、资深媒体人都在读! 1.王志将那些激情岁月的记忆加以提炼,又以学理总结升华,终成这本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采访“解密”录。对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而言,洞察采访的秘密有助于你避开误区,少走些弯路。对于其他岗位的朋友来讲,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你会在学习、工作中更加轻松自如。——李肇星,外交部原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 2.这套“采访系列”丛书是一套理论性与实操性兼具的采访教材,来源于鲜活的工作实践,淬炼于严谨的学理论证,对于传媒工作者以及未来有志于投身传媒事业的青年学子而言,精读这套书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采访认知,掌握实用的采访技巧,树立正确的采访价值观。——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勇敢坚定,善良奉献,严苛细致。与王志共勉。——陈薇,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4.切磋采访技巧,提高采访能力,实现传媒理想。——李瑞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 5.当我们每天都可能被铺天盖地、真假莫辨的信息淹没时,全面、扎实、冷静的信息源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难得,新闻从业者应具有的真正的职业能力也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可贵。由是,王志的访谈作品实录之价值,不言而喻。——康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采访的秘密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 通过自己长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 对采访的秘密进行了独特的诠释。本书包含了全民皆是采访者? 采访者是这样炼成的、线索发现与挖掘等若干章节, 全面地展现了采访这门艺术的奥妙所在等内容。

采访的秘密 目录

序一 李肇星 序二 廖祥忠 自序 王志 **章 采访是一个工种,更是一项技能 1.我又不是记者,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2.我是记者,我要买这本书吗? 3.你能给自己这本书写个推荐语吗? 4.看了这本书,我就会采访了吗? 5.我和我妈聊天算采访吗? 6.记者做采访,主持人也是在做采访吗? 7.采访就是问问题吗? 8.懂得采访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 9.会采访能搞定面试官吗? 10.学习采访对升职加薪有帮助吗? 11.会采访能帮我改善人际关系吗? 12.采访的技巧对谈恋爱有好处吗? 第二章 全民皆是采访者? 1.我没有学过新闻学,如何让我的采访看起来“专业”? 2.理工科背景的人能不能成为采访大咖? 3.网站编辑是采访者吗? 4.如何看待机器人记者? 5.自媒体时代,采访还需要门槛吗? 6.粉丝数量跟懂不懂采访有多大关系? 7.发朋友圈也有采访的事儿吗? 8.在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上发视频也要做采访吗? 9.自媒体的采访为什么不需要被批准? 第三章 采访者是这样炼成的 1.优秀的采访者是不是什么都行? 2.采访的好坏和智商的高低有关系吗? 3.情商不高能做好采访吗? 4.什么样的性格更容易让你成为好的采访者? 5.我很内向,不喜欢社交,能行吗? 6.星座和血型与采访能力有关联吗? 7.对于采访者来说,年龄是个问题吗? 8.采访者的颜值很重要吗? 9.采访是脑力活还是体力活? 10.“好奇是采访者的基凶”,你同意这句话吗? 11.什么是采访者*重要的能力? 第四章 线索的发现与挖掘 1.怎么发现采访线索? 2.新闻敏感度是天生的吗? 3.社交网络上的内容可以作为采访线索吗? 4.旧闻能采访吗? 5.找采访线索需要“线人”吗? 6.社交媒体时代,怎么看“深喉”? 7.确定了采访线索,如何确定采访谁? 8.名人真的比普通人更有采访价值吗? 9.怎么从普通人身上挖掘素材? 10.我可以选择我妈作为采访对象吗? 第五章 让“TA”成为我的采访对象 1.我该如何了解采访对象? 2.我要了解采访对象的星座和血型吗? 3.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可以参考吗? 4.怎么联络到采访对象? 5.联络采访对象,什么时候打**个电话*好? 6.打电话的时候,要说什么? 7.怎么让难以搞定的采访对象顺利坐在我面前? 8.我被采访对象直接拒绝了,怎么办? 9.我可以强行采访吗? 10.同一个人采访第二次,会更容易还是更难? 11.采访对象为什么会临时变卦? 第六章 采访前的“备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搜集背景材料,有必要考虑社会与时代背景吗? 2.背景材料看得越多,采访就会越精彩吗? 3.只能问一个问题也需要准备吗? 4.长时间采访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吗? 5.我该怎么准备采访提纲? 6.如何预测采访对象的回答? 7.怎么避免先人之见? 8.来不及准备提纲怎么采访? 9.准备时间真的很短,我要怎么用好它? 10.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背景材料,怎么准备采访提纲? 11.我要背采访提纲吗? 12.采访对象在采访前找我要采访提纲,给不给? 第七章 构建采访“谈话场” 1.采访时,我要化妆吗? 2.采访时,我要穿什么? 3.出镜采访要穿名牌吗? 4.采访前与采访对象见面好还是不见面好? 5.能不能边吃饭边采访? 6.采访时,我能跷二郎腿吗? 7.为什么大多数采访都是在演播室里进行的? 8.为什么演播室采访中总要有张桌子? 9.采访和审讯是一样的吗? 10.我要不要刻意博取采访对象的好感和信任? 11.公关团队不让问的问题,真的不能问吗? 12.上门采访,应不应该带礼物? 第八章 练造一颗沉着冷静的心脏 1.职业采访者也会紧张吗? 2.如何克服紧张情绪? 3.采访前要不要留给自己一小段独处的时间? 4.你准备好采访李嘉诚了吗? 5.坐在对面的是我的ido1,我怎样才能“ho1d住”自己? 6.对面是我很讨厌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7.采访时,我可以与采访对象同悲喜吗? 8.灾难现场采访我要特别注意什么? 第九章 语言是桥梁,沟通采访双方 1.面访前如何寒暄? 2.直播采访前,我应该和采访对象聊些什么? 3.采访时,我能称呼对方“老师”吗? 4.提问用书面语好,还是口头语好? 5.采访的语气要温和还是犀利? 6.多使用中性词 7.拉里·金的采访为什么“牛”? 8.所有的问题都要用疑问句吗? 9.请问追问有什么技巧? 10.问问题语速快好还是慢好? 11.提问越短越好吗? 12.采访者的普通话必须达到一级甲等吗? 第十章 问题是针线,“缝合”采访全程 1.采访中有“万能”问题吗? 2.问题也分真假吗? 3.如果只能问一个问题,我要问什么? 4.如果可以问多个问题,什么问题要**个问? 5.什么时候问*难的问题? 6.涉及隐私,怎么问才不“八卦”? 7.街头的随机采访是不是随便拦个人就问? 8.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9.长篇人物专访要特别注意什么? 第十一章 与采访对象“过招” 1.采访对象说得太多,我应该打断他吗? 2.如何撬开沉默寡言者的嘴? 3.沉默也是一种回答吗? 4.采访对象的回答前后矛盾,我要指出吗? 5.采访对象回避我的问题,怎么办? 6.怎么看待采访对象的反问? 7.怎么看待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 8.怎么判断采访对象说的是不是真话? 第十二章 采访过程是全身心的调度 1.采访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2.采访中,谁来喊“开始”? 3.采访时我要记笔记吗? 4.采访时,我能看采访提纲吗? 5.采访时,我的眼睛*好看向哪里? 6.采访中,我要观察什么? 7.倾听是问题链条的关节 8.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出错了,需要重新来一遍吗? 第十三章 几类特殊的采访 1.如果采访对象已经过世,还可以做人物访谈吗? 2.采访小朋友应该注意什么? 3.如何采访老人家? 4.当采访对象是残疾朋友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5.采访边缘人群应当注意什么? 6.为什么很少有傅园慧那样的体育采访报道? 7.采访对象的研究领域非常“高大上”,我该如何应对? 8.采访死刑犯很难,是这样的吗? 9.采访死刑犯,我很害怕怎么办? 10.怎么避免死刑犯洗白自己? 第十四章 采访的结束语并不是采访的句号 1.什么时候喊“咔”? 2.怎么说采访结束语? 3.离开采访现场前,作为一位成熟的采访者 通常还应该做点什么? 4.采访对象已经走了,还有问题没问怎么办? 5.怎么判断采访的成败? 6.采访内容刊播之后,采访素材还用留存吗? 7.作品被“毙”了,我要跟采访对象说吗? 8.采访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结束 第十五章 呈现的艺术 1.采访呈现的形式有哪些? 2.都是素材呈现,新闻采访和小说写作有什么原则不同? 3.“标题党”可取吗? 4.先定下标题再写报道,还是先写报道再定标题? 5.我说了10句,为什么*后只用了1句? 6.怎么看待“神剪辑”? 7.采访片比怎么说? 8.你接受陈道明改稿吗? 9.采访手记过时了吗? 第十六章 关于接受采访的“温馨提示” 1.我可以拒绝接受采访吗? 2.接受采访有风险吗? 3.有好几家媒体要采访我,我该选哪家? 4.我已经同意接受采访了,你有什么忠告吗? 5.面对镜头,我很紧张怎么办? 6.我可以用方言接受采访吗? 7.采访中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吗? 8.对于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怎么办? 9.我可以说“无可奉告”吗? 10.不要和采访者说“这个秘密我告诉你,但是你不要告诉别人” 11.采访者的提问太尖锐,我该怎么回答? 12.我可以打断采访者的提问吗? 13.我有独家的采访素材,我可以要求酬劳吗? 14.我要给采访者车马费吗? 15.我可以跟采访者成为朋友吗? 第十七章 采访中的边界 1.远离有偿新闻! 2.为了拿到素材,采访者可以隐瞒身份吗? 3.“狗仔式”采访可取吗? 4.采访现场记录的隐私内容也可以报道出去吗? 5.采访悲剧事件时,采访者有权“揭伤疤”吗? 6.如何避免犯罪报道导致“模仿犯罪”? 7.你不应该成为“秃鹫” 8.先拍照,还是先救人? 9.正确的价值观是采访的底线吗? 第十八章 我离理想采访有多远 1.优秀采访者非朝夕练成 2.都说记者是高危职业,采访者到底会遇到什么风险? 3.在采访中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怎么办? 4.做战地采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5.为什么印象中采访大咖都出在大媒体? 6.采访者名气大好,还是不出名更有利于工作? 7.话语权既可助你,亦可覆你? 8.严肃内容还有市场吗? 第十九章 质疑就是采访 1.质疑是王志的人设吗? 2.采访中的质疑是必需的吗? 3.采访先进人物也可以质疑吗? 4.质疑可不可以温和点? 5.质疑是不是更容易激怒采访对象? 6.尖锐和尖刻有什么不同? 7.质疑有什么技巧吗? 8.质疑有“副作用”吗? 9.关于这本书,我也要质疑吗? 第二十章 采访改变进行时 1.通过社交媒体进行采访与传统采访相比有什么不同? 2.现在要做采访,是不是一部手机就搞定了? 3.拿起手机,去直播! 4.什么是AR采访? 5.网络时代,采访者还用去现场吗? 6.5G会对采访产生什么影响? 7.关于采访你讲了很多变化,有什么是不变的吗? 参考书目 后记 王志
展开全部

采访的秘密 节选

情商不高能做好采访吗?相较于智商,如今人们似乎更重视情商,因此才有了那句很流行的“情商低是硬伤”。不是说智商不重要,而是大多数人在智商水平接近的情况下,谁的情商更高,谁的竞争力就更强,成功的概率也就更大。2018年两会的媒体提问环节,一位身穿蓝衣的女记者,因为受不了旁边身着红衣的同行超级冗长的提问,翻出了人类历史上“*抢镜”的两个白眼。而“ 翻白眼”事件也迅速引爆中国互联网,半天之内,两名女记者的身份、从业情况、表情包、段子、延伸分析以及谣言,以半小时计的速度不断在互联网上更新。在社交媒体上,大家纷纷为“ 蓝衣姐”和“ 红衣姐”站队。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情商会与采访效果产生强关联。红衣记者的提问之所以引人翻白眼,就在于她把提问的机会当成了表演的机会,一个简单明了又直接的问题在这种场合*适合,但她的提问却十分冗长,让提问变成了表演。而站在一旁的蓝衣记者翻白眼,表演性更强,流露出的情绪也更加激烈。她们两人的表现都与采访者应有的表现,或者与公众对于采访者持有的评判标准产生了偏离,不然她们自己也不会成为“ 新闻人物”,引发另类关注。两位记者供职于媒体机构,能被选中到两会现场提问,业务能力应该没什么问题;她们之所以引发争议,更多的是与情商方面的表现有关。情商到底是什么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上述案例中的当事人显然没有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不妨再来看个正面的案例。

采访的秘密 作者简介

王志,湖南人。 国家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年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多次获得国内国际相关奖项。被誉为“职业记者”标杆和最好的电视新闻采访记者之一。曾任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兼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工作)。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