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烈度黄土地区跨地裂缝结构的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前沿丛书

高烈度黄土地区跨地裂缝结构的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前沿丛书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16 页数: 275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53.7(7.9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烈度黄土地区跨地裂缝结构的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前沿丛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2252961
  • 条形码:9787112252961 ; 978-7-112-2529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烈度黄土地区跨地裂缝结构的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前沿丛书 内容简介

地裂缝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影响巨大。在高烈度地裂缝的地区,若仍采用空间避让原则,势必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制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本书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完成的成果,以现代动力学、实验力学、断裂力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黄土地区跨越活动性较弱或趋于稳定的且无法避让的地裂缝结构进行受力性能、地震损伤破坏机理及其控制理论研究,建立了地震引发地裂缝扩展的能量释放力学模型;研究了地裂缝环境下结构地震损伤全过程的精细化建模与实施其数值模拟的方法,同时,针对黄土地区土质和土层的独特特性,进行了黄土地区高层建筑土-结构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及地震反应研究,找出了黄土地区建筑结构倒塌机制与设计参数间的关系;通过地裂缝环境下建筑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探讨了受控结构的局部破坏与整体失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提出了黄土地区跨越地裂缝结构动力灾变行为的评估方法和防治对策。

高烈度黄土地区跨地裂缝结构的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前沿丛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地裂缝及其研究的现状 1.3 土与结构共同作用的研究现状 1.3.1 土与结构共同作用的研究历史和发展 1.3.2 土与结构共同作用计算理论 1.3.3 地基非线性 1.4 地裂缝对结构的影响研究 1.5 本书所做的工作 第2章 西安地区地裂缝概况 2.1 西安地区地裂缝分布 2.2 西安地区地裂缝基本特征 2.2.1 西安地裂缝分布特征 2.2.2 西安地裂缝一般具有的基本特征 2.2.3 西安地裂缝的剖面特征 2.2.4 西安地区地裂缝成因分析 2.3 跨地裂缝建筑物的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研究 2.3.1 跨地裂缝建筑物的破坏机理 2.3.2 跨地裂缝建筑物的破坏模式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非一致性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研究 3.1 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模拟研究 3.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2 地震动的输入 3.1.3 地裂缝带的模拟 3.1.4 地裂缝场地的动力效应分析 3.1.5 地震动参数 3.1.6 地裂缝场地的频谱特性 3.1.7 地裂缝场地地表地震波的能量研究 3.2 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3.2.1 试验设计 3.2.2 地震波输入模拟 3.2.3 试验现象 3.2.4 地裂缝场地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 3.2.5 边界条件 3.2.6 地裂缝场地峰值加速度趋势 3.2.7 地面运动响应分析 3.2.8 地裂缝场地地震损伤量化分析 3.3 非一致性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3.3.1 动力分析模型 3.3.2 模型验证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地裂缝场地土体本构模型与动力响应影响参数的进一步分析 3.4.1 土体本构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3.4.2 等效线性化模型简介 3.4.3 边界面模型简介 3.4.4 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参数分析的确定 3.4.5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4.6 地裂缝场地土的动力响应影响参数的进一步分析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湿陷性黄土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地基特性研究 4.1 黄土地区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地基特性的分析与研究 4.1.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各种模型及其优缺点 4.1.2 黄土地基土模量与深度变化关系的研究 4.1.3 黄土桩-土共同作用承载力研究 4.2 在黄土地区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的受力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4.2.1 引言 4.2.2 上部结构的作用 4.2.3 上部结构E1I1和箱(筏)形基础E2I2的简化取值 4.2.4 柱-土共同作用的计算分析 4.2.5 计算结果分析 4.3 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特性的分析与研究 4.3.1 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的抗震性能 4.3.2 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与非共同作用下设计内力的比较 4.3.3 共同作用分析与一般计算方法在基础设计的比较 4.4 统一强度理论在湿陷性黄土-桩-上部结构应用研究 4.4.1 上部结构-土-桩共同作用的计算分析模式 4.4.2 统一强度理论简介 4.4.3 统一强度理论对黏性土的理论分析 4.4.4 统一强度理论在地基共同作用下的分析 4.4.5 在柱侧和柱周土接触面上接触单元的设置 4.4.6 湿陷性黄土在柱-土共同作用模型的参数确定 4.4.7 计算实例与结论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地震作用下跨地裂缝不同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研究 5.1 地震作用下跨地裂缝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模拟研究 5.1.1 结构概况 5.1.2 场地土的基本概况 5.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4 跨地裂缝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5.2 跨地裂缝结构-土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 5.2.1 引言 5.2.2 原型结构工程概况 5.2.3 原型结构配筋计算 5.2.4 上部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5.2.5 试验测点布置 5.2.6 试验加载制度 5.3 非一致性地震作用下跨地裂缝结构-土地震反应规律研究 5.3.1 结构模型动力特性 5.3.2 试验现象 5.3.3 土体边界效应的验证 5.3.4 地裂缝对土体加速度的影响 5.3.5 跨地裂缝结构加速度响应 5.3.6 跨地裂缝结构位移响应 5.3.7 跨地裂缝结构模型应变分析 5.3.8 跨地裂缝结构地震剪力分析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差异沉降对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 6.1 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差异沉降模型的建立 6.2 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差异沉降对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6.2.1 加速度分析 6.2.2 各层间位移分析 6.2.3 各层间位移角分析 6.2.4 层间剪力分析 6.3 地裂缝不同差异沉降下框架梁柱的塑性和阻尼耗能分配研究 6.3.1 上部结构塑性耗能分配 6.3.2 上部结构阻尼耗能分配 6.3.3 跨地裂缝结构梁、柱构件能量分配规律验证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基于变形和能量的跨地裂缝框架结构地震损伤量化研究 7.1 基于变形和能量的地震损伤量化模型 7.1.1 构件层次的损伤模型 7.1.2 结构整体的损伤模型 7.2 跨地裂缝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的地震损伤分析 7.2.1 试验现象 7.2.2 上部框架结构楼层损伤量化分析 7.2.3 上部框架结构整体损伤量化分析 7.3 数值模拟研究 7.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7.3.2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7.3.3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分析 7.4 地裂缝场地与普通场地上框架结构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地震损伤分析 7.4.1 上部框架结构构件地震损伤分析 7.4.2 上部框架结构楼层地震损伤分析 7.4.3 上部框架结构整体地震损伤分析 7.5 本章结论 第8章 非一致性地震作用下跨地裂缝结构的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8.1 高烈度地区跨地裂缝结构的工程实例与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8.1.1 地裂缝的防治措施综述 8.1.2 工程实例分析 8.2 跨地裂缝带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8.2.1 数值模型建立 8.2.2 钢支撑的方案设计 8.2.3 振动台试验设计 8.2.4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8.3 本章结论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高烈度黄土地区跨地裂缝结构的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前沿丛书 作者简介

熊仲明,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参与实施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多、高层以及超高层框架、框架剪力墙、筒体结构现场测试工作,是隔震房屋 1/4 模型及跨越地裂缝结构振动台试验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主持参与了一些实际复杂工程结构的应用探索研究,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建西大门跨越地裂缝结构的分析与施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46m 跨轻钢结构屋盖的体育训练馆设计,对一些实际复杂工程的动力特性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规律和破坏模式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负责完成了中国驻美大使馆重建工程,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工程实践经验,是中国汉办在海外建造100 所标志性建筑专家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基金6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项。 在《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振动与冲击》、《应用力学学报》、《建筑结构》、《世界地震工程》、《工业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