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方尖碑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方尖碑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560
读者评分: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8.4(6.2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方尖碑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4783767
  • 条形码:9787544783767 ; 978-7-5447-8376-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方尖碑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本书特色

1934—1941年,威廉.夏伊勒作为驻德国记者,主要活跃于柏林,时而遍踏维也纳、巴黎、伦敦、布鲁塞尔、布拉格等欧洲各国首都,甚至亲临但泽、敦刻尔克、贡比涅等战争☆前沿,亲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他将记者的身份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发挥到极致,参加过戈培尔的招待会,和戈林谈笑风生,不错过任何一次现场观察希特勒演讲的机会。他将自己对这个怪异的德国和欧洲的观察记录下来,集结成这部《柏林日记》,并在多年后将这份记录结合战后俘获的更多史料,整理成震撼世界的《第三帝国的兴亡》。
本书新版结合英文原文对全书进行了仔细的校订,并添加了近百幅历史照片和二战部分战场的形势图,以期对历史事实有更直观的呈现。

方尖碑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内容简介

1934—1941年,威廉·夏伊勒作为驻德国记者,目睹、报道了初生的纳粹德国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一步步拖入战争深渊的全过程。他经历了协和广场暴乱、德国吞并奥地利、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等重大历史事件,并向世界及时传递了波兰战役、挪威战役、法国战役和英国空战等战场的大量一手资料。在柏林期间,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等德国高层和英美等国外交与媒体人员,对于德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包含夏伊勒对欧洲局势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录与思考,并在日后孕育出《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这部经典巨著。

方尖碑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目录

前言

**部分:战争前奏

第二部分:战争

译后记
展开全部

方尖碑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节选

纽伦堡,9月4日
黄昏时分,就像罗马皇帝一般,希特勒乘车驶进这个中世纪古城,沿途是疯狂欢呼的纳粹党人密集方阵,挤满了狭窄的街道。这里一度是汉斯?萨克斯和诗歌音乐协会活跃的地方。数以万计的纳粹党旗掩盖了哥特式建筑的美丽,在老房子正面和屋顶两侧山墙上迎风飘扬。大街并不比小巷宽多少,已成为褐色、黑色制服的海洋。当希特勒座车驶经我们住的伍登伯格旅馆时,我**次看到他。希特勒正要沿大街前往德意志旅馆,这是他喜欢的老旅馆,并专门为此重新装修。他站在汽车上,右臂无力地行纳粹举手礼,回敬极度疯狂的欢迎人群。他穿着旧华达呢军用短上衣,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而我原来预料他会强悍得多。我一生始终无法完全理解,他究竟是打开了什么样的激情泉源,以至于歇斯底里的群众如此疯狂地欢迎他。他在人群前并不作出戏剧性的专横傲慢的样子,就象我曾经见过的墨索里尼的派头。我很高兴他不象领袖那样下巴突出、头部后仰,也不故意使自己的眼睛显得神采奕奕。然而他的眼睛里的确有些闪亮的东西,也是他脸上*为出众之处。他的举止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谦逊。但我对其真诚表示怀疑。
今晚,在漂亮的市议会大厅里,希特勒正式宣布党的第四次大会开幕。他只讲了三分钟,可能想保护嗓子,以便为今后五天的六次长篇演说作准备。普茨?汉夫施坦格尔身材高大,容易兴奋且语无伦次、动作滑稽。他时时不忘提醒人们,他是德裔美国人且毕业于哈佛大学。他作为纳粹党的外国新闻负责人,起草了今天的主要演说。显然是为了取悦希特勒,他厚着脸皮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报道德国的事件,不要试图解释它们。”“只有历史,”普茨叫道,“可以评价希特勒统治下所发生的事情。”他的意思,同时也是戈培尔和罗森堡的意思,就是我们都该跳上为纳粹党作宣传的乐队彩车。我估计,普茨的话对美英记者而言不过是耳旁风。尽管如此,他们仍很喜欢普茨,虽然他非常滑稽,还有点蠢。
今晚10点左右,我混进足有上万人的歇斯底里的人群,他们挤满了希特勒所住旅馆前的护壕,高喊:“我们要元首。”*终,希特勒走到阳台上站了一会儿,这些人的表情令我震惊,特别是那些妇女。人们脸上的痴狂表情,使我想起路易斯安那乡下跳回旋舞的宗教信徒入魔时的面容。妇女们盯着他,就象盯着救世主,面部表情几乎非人类。如果希特勒在视野中再停留一会儿,我想许多妇女会兴奋得晕过去。
后来,我挤了出来,走进德意志旅馆门厅。我见到了尤利乌斯?施特莱彻,这里的人们称其为“法兰克尼亚的无冕沙皇”。在柏林,他以“犹太人的头号折磨者”和粗俗色情的《冲锋队报》总编而著称。他剃了个光头,似乎进一步增强了神情中的虐待狂色彩。当他四处走动时,手里挥舞着短皮鞭。
尼克今天抵达。他将为国际新闻服务社作新闻报道,而我则为环球新闻服务社工作。
……

方尖碑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作者简介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1904—1993)
美国作家、记者、历史学家。曾供职于《芝加哥论坛报》、《先驱论坛报》、环球通讯社、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知名媒体。他曾在欧洲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目睹纳粹德国兴起和衰亡的全过程。战后,夏伊勒结合亲身经历与大量第三帝国原始档案,创作出《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柏林日记》《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等十余部历史作品。
威廉·夏伊勒主要年表:
1904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1925年,21岁的威廉?夏伊勒靠在一艘运牲畜的船上打工来到欧洲,从此一待就是15年。
1925年,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欧洲特派记者,报道欧洲、近东和印度的事件。在印度成为甘地的好友。
1933年开始报道纳粹德国,包括萨尔区回归德国、莱茵兰军事行动等。
1934—1940年期间在纳粹德国生活、工作。
1934年,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爱德华?R.默罗(后为美国新闻署署长)邀请成为“默罗新闻队”的一员,后成为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力记者团队,对改变美国民众的“孤立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8年3月11日,德国强并奥地利,夏伊勒是wei一在维也纳的美国记者,为了报道du家新闻,他从维也纳经柏林飞到伦敦,发出了报道。这次报道产生了日后新闻报道常用的综述新闻模板,被沿用至今。
在第三帝国亲历过的重大历史场合:《慕尼黑协定》签订现场;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被吞并;战前多次在柏林参加希特勒的演讲和纽伦堡游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投降之际,德国官方本来命令所有记者回到柏林,但是夏伊勒巧妙地逃开监视来到签署协定的场外,在距离希特勒50码的近距离写出了报道,在6个小时之后德国的官方公告才发出。
1940年,柏林局势紧张,夏伊勒获悉盖世太保正在罗织间谍罪给他,因此在12月他与家人离开了柏林。他5年来每天都在日记中记录纳粹德国发生的事件,这些日记和笔记被偷运出德国,后来成为他写作《柏林日记》的重要来源。
1945年,返回柏林报道纽伦堡审判。
1960年出版《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当年在美国售出200万册,Di一年加印20次。
著书17册,14册非虚构历史作品,3册小说作品。 董乐山(1924—1999)
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者。曾任新华社翻译、审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主要译作有《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合译)、《一九八四》、《巴黎烧了吗?》、《西行漫记》等。
1961年,董乐山回到新华社工作,开始与李天爵、郑强、陈庭祐、沈苏儒、李奈西、周家骖、程祁昌、赵师传合作翻译《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并校订了☆终译稿。

商品评论(2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