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404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2.7(4.9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850183
  • 条形码:9787547850183 ; 978-7-5478-5018-3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科研人员,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本书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传统医学学科动态及其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将此类方法一以贯之体现在本书的立意和内容之中,并与笔者团队之前提出的“大中医”“三分法”“五要素”“两个层面”“三个融合”等理念与方法一脉相承、合为一体。 二是对传统医学学科进行了学科内外的宏观、动态审视,有助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传统医学学科及实践。 三是本书的体例和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文医结合的风格类同,有别于关于一般的医学史研究、医学文化类研究、医学比较类研究等惯用的研究体例和叙述方式,诸如编年体、断代史、纪传体等体例,以及按朝代、人物、疾病等传统的叙述方式,此亦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内容简介

本书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传统医学学科动态及其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将此类方法一以贯之体现在本书的立意和内容之中,并与笔者团队之前提出的“大中医”“三分法”“五要素”“两个层面”“三个融合”等理念与方法一脉相承、合为一体。二是对传统医学学科进行了学科内外的宏观、动态审视,有助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传统医学学科及实践。三是本书的体例和叙述方式,与《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文医结合的风格类同,有别于一般的医学史研究、医学文化类研究、医学比较类研究等惯用的研究体例和叙述方式,诸如编年体、断代史、纪传体等体例,以及按朝代、人物、疾病等传统的叙述方式,此亦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目录

上篇

传统医学学科与方法总论


**章学科及医学学科概论/3

**节学科的定义及其内涵实质的变迁/3

第二节医学学科的定义及分类/6

第三节医学学科的结构要素/9

第四节医学发展的学科概述/11

第五节医学学科的未来展望/21

第六节医学学科研究的方法纲要/22

小结与讨论/28

参考文献/29第二章医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独特镜像/34

**节人类文明及其发展概述/34

第二节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43

第三节医学是人类文明的影像/47

第四节丝绸之路与医学学科的发展/52

小结与讨论/55

参考文献/56第三章古文字中承载的早期中西方医学/58

**节四大古文字与早期世界传统医学/58

第二节甲骨文字与早期中国传统医学/67

第三节古文字与古代医学——兼论中西方医学的起源时间/71

第四节语言文字是医学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76

小结与讨论/78

参考文献/80第四章简帛医书勾勒的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动态版图/81

**节我国现今传统医学版图及其特点/82

第二节研究早期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83

第三节简帛医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全景式概览/83

第四节简帛医学描绘的中国传统医学动态版图分析/89

小结与讨论/92

参考文献/93第五章中西传统医学从本能向经验及理论的变迁/95

**节神话传说与传统医学/95

第二节动物本能与传统医学/98

第三节劳动实践与传统医学/99

第四节巫医巫术与传统医学/104

第五节经验与传统医学/107

第六节理论与传统医学/109

小结与讨论/111

参考文献/113第六章中西传统医学从哲学向医学的变迁/115

**节古典哲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核心要素/115

第二节古希腊的哲学与医学/116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哲学与医学/121

小结与讨论/127

参考文献/129


中篇

医学学科的变迁与比较


第七章“中医”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外延的变迁/133

**节“中医”学科概念的古代含义/133

第二节“中医”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含义/136

第三节“中医”学科概念的*新含义/137

第四节新型中国传统医学学科体系构建思考/139

小结与讨论/140

参考文献/141第八章“西医”作为学科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变迁/143

**节从地理概念到医学概念/144

第二节从西域医学到西洋医学/145

第三节从西方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150

第四节“西医”概念的局限和重塑/155

小结与讨论/156

参考文献/157第九章“中药”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及其实质的变迁/159

**节“中药”学科概念的古代阐释/159

第二节“中药”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内涵——兼谈外来药物“归中”过程/167

第三节“中药”学科概念的当代内涵/169

小结与讨论/172

参考文献/173第十章从罗布泊墓葬麻黄看药用植物和中药学学科起源/175

**节本草起源问题概述/175

第二节麻黄作为本草起源样板的选择/176

第三节古罗布泊人药用植物认知与运用模式的构建/182

第四节对麻黄认识的发展及现代研究概述/188

小结与讨论/193

参考文献/195第十一章奎宁与青蒿素的异途同归/199

**节疟疾: 人类由来已久的顽疾/199

第二节金鸡纳: 从区域走向国际/202

第三节奎宁: 从传统到现代的升级/205

第四节青蒿素: 从本草到明星抗疟药/207

第五节从金鸡纳到青蒿素: 药物研发的新思路/210

小结与讨论/212

参考文献/213第十二章从天然植物到药物的不同发展过程/215

**节洋金花——胆碱能受体阻断药物/215

第二节黄连——小檗碱/218

第三节洋地黄——地高辛/220

第四节古柯叶——普鲁卡因/222

第五节山羊豆——二甲双胍/223

第六节狗爪豆——左旋多巴/224

第七节八角茴香——达菲/226

第八节柳树——阿司匹林/229

第九节其他/234

小结与讨论/239

参考文献/240第十三章中西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模式与道路的异同比较/245

**节经典的基因: 中西医学的个性差异/246

第二节经典的路标: 中西医学发展的分道扬镳/252

第三节经典的光芒: 中西医学和而不同的未来/257

小结与讨论/260

参考文献/261第十四章从科学、技术、文化的综合维度探讨传统医学“两个层面”及其学科归属与发展/262

**节“科学”: 从传统科学到现代科学的演变/264

第二节“技术”: 从原初技术到现代技术的演变/266

第三节“文化”: 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的演变/270

第四节“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271

第五节传统医学的“科学”与“技术”归属/275

第六节传统医学的结构性要素及“两个层面”/282

第七节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维度下的传统医学发展/287

第八节传统医学融入现代医学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293

小结与讨论/297

参考文献/300第十五章人类医学演进中的医学人文学科及其重构/303

**节医学人文有关概念/303

第二节医学人文的缘由及价值/304

第三节医学人文的历史演变/305

第四节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人文/306

第五节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308

小结与讨论/310

参考文献/310


下篇

新时期传统和现代医学学科融合发展初探


第十六章从中西医学科的变迁谈创新中西医结合教育/315

**节创办新型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时代背景/316

第二节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17

第三节新型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创办设想及模式/319

第四节创新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重要意义/321

小结与讨论/322

参考文献/322第十七章中医学科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对接初探/324

**节人工智能在医学和健康领域的应用/324

第二节人工智能在中医领域的认识与应用/325

第三节人工智能与中医结合的对策/326

小结与讨论/329

参考文献/329第十八章中西医结合学科与新时代“医老养老”工程/331

**节传统医学关于“医老养老”的认识/332

第二节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在“医老”中的理论与实践/336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在“医老养老”中地位与作用的建议/340

小结与讨论/342

参考文献/343第十九章“慢病相对时空”/345

**节新时代需要新的医学人文/345

第二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介绍/347

第三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的特色疗法与干预方式/349

第四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的科学基础与转化/359

第五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收效与影响/381

小结与讨论/383

参考文献/384

第二十章中国传统医学学科的生发、比较、融合与发展/387

**节医学之生发/387

第二节医学之变迁与比较/393

第三节医学之融合与发展/402

小结与讨论/404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作者简介

董竞成,男,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世界卫生组织复旦大学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科技部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老年病)负责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世界华人中医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促进会理事兼中医分会副会长等。 董竞成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及异病同治、肺肾相关、补肾益气、清热活血理论与应用(包括理、法、方、药)相关的医教研工作,特别在肺部疾病、肿瘤和老年病,以及相关中药的研发等方面有较高造诣。 对若干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性病变的认识较为深入,对人类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应激系统、机体自身致炎 / 抑炎平衡调控机制以及相应干预的影响等充满了学术兴趣,也致力于多个民族传统医学的研究、比较研究及整合,如中(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苗医、壮医等的比较研究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体化构建。 1998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2008年荣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杰出贡献奖”,2009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A类)”,2010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17年荣获复旦大学“十大优秀医生”。2017年他引领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入围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是我国在该领域入选的二个团队之一,成为继2015年该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后又一里程碑事件。2019年其所引领的学科又入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重点学科。 他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J、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项,完成和发表论文270余篇,包括SCI论文约100篇,主参编专著8本(包括主编颇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申请专利17项,授权4项。刘文先,男,博士,先后就读/工作于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 现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主要从事传统医学理论、方法和文化层面的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 多年来,发表SCI、中国科技核心、中文核心期刊等论文20余篇,以副主编/编委参编《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中国民族药辞典》等多部学术著作,主持第六十二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1项,参与中国复旦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省部级或国际合作项目。 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