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什么是音乐美学

什么是音乐美学

作者:李晓东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4.0(8.0折) 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什么是音乐美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600377
  • 条形码:9787569600377 ; 978-7-5696-0037-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什么是音乐美学 内容简介

  《什么是音乐美学》尝试以轻松、活泼的风格,以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为线索,试图展现西方音乐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及其意义。笔者从历史角度,尝试梳理出作为一门学科的音乐美学发展历程,力图给与读者一幅西方音乐美学演化的“简化但不简单”的画面。  《什么是音乐美学》面对的是对音乐美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以及热爱音乐的业余爱好者。书中所勾勒出的音乐观念的发展轨迹,如果能够有助于读者更深入聆听与感受音乐,并进一步思考音乐背后的文化社会内涵,余愿足矣!

什么是音乐美学 目录

导言

**章 音乐究竟在说些什么?
一、问题的起源
二、音乐观念的历史

第二章 康德美学与早期浪漫主义的音乐至上论
一、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
二、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音乐观

第三章 绝对音乐的思想
一、何为“绝对音乐”
二、汉斯利克的音乐“形式”概念

第四章 歌剧美学的论争
一、何为“歌剧”?
二、歌剧美学的论争

第五章 表现还是秩序
一、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思想
二、新古典主义音乐思想与斯特拉文斯基

第六章 西方音乐的现代性及其悖论
一、音乐的审美现代性
二、器乐的独立与审美自律
三、审美形式自律的现代意义

尾声 西方音乐的内在悖论
结语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什么是音乐美学 节选

  《什么是音乐美学》:  霍夫曼道出的正是器乐音乐美学的本质,也是西方音乐迈入其审美现代性的标志,表明西方音乐达到了一个不同的新阶段,它终于摆脱了长达千年的“他律”的束缚而走向“自律”的阶段,脱离了语词与诗歌的附属物地位,从声乐中心跨越到器乐化阶段;从审美和功能上,与宗教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相分离,而获得了只属于自身的审美品格。音乐艺术的器乐化转变,与音乐的自律、自主以及走向纯粹的“形式化”阶段是三位一体的东西,是西方音乐思想转入审美现代性的观念标志。由于音乐与其他艺术在材料和秩序上的“非自然”和非物质性,即音乐的“特殊性”,以及在审美方式上与其他艺术的“非智力化”,即其“差异性”,音乐率先宣布走向自主和自律,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吊诡。  但是,音乐艺术真的就如这一纸宣言所宣称的、一劳永逸地摆脱了其他价值的束缚而走向独立阶段?更重要的问题是,对音乐的审美感受真的就已到了纯粹的审美结晶,它真的无须借助于任何帮助就直抵心灵、直指灵魂?恐怕事实并非那样简单和直线化。  器乐音乐审美的核心不再是歌词、诗歌等显在的意义,是由音乐构成的主题,由主题出发构成一首乐曲,其实这种方式早就潜藏在声乐作品、歌剧音乐的内部。早在19世纪之前,人们在聆听音乐时除借助歌词的提醒,对乐音运动的领会大多与歌剧中的返始咏叹调联系在一起,听众把声乐音乐中返始咏叹调的主题作为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领会,而在18世纪成熟的诸多器乐作品样式,如前奏曲、赋格或者幻想曲等,都以歌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为模板,器乐作品的声乐化样式和声乐作品的器乐化样式是并行不悖的两种方向,大量的器乐作品借用或挪用声乐作品中的主题,这不仅发生在18世纪,而且直至19、20世纪,体现在各类题材的器乐创作中,包括弦乐四重奏、交响曲以及大量改编曲中。  根据音乐学家的研究,器乐作品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存在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器乐作品中的主题与声乐、歌剧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主题类似,在器乐作品的演化中,4小节的旋律主题与8小节乐段渐渐成为标准化的“范型”,而在巴洛克音乐中,类型化的主题演化为古典时期的个性化主题动机的过程甚至达到百年之久,这是一个缓慢、长期的变化过程。从意大利博洛尼亚乐派的弦乐奏鸣曲到巴赫的创作,从曼海姆乐派的三乐章交响曲到北德乐派器乐音乐的情感风格,都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纯粹器乐化创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素材。  不仅音乐创作如此,这个进程同时也伴随着音乐实践领域中的改变,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听众群诞生了。发生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并非只是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观念革命,它同时也引领了社会文化领域之中的深刻大变动。随着教育自上而下的普及造就了大批中产阶级的听众,他们慢慢替代了传统的王公贵族和教堂会众,当然这也造就了一种新型的美学接受模式。而反过来,音乐的普及使家庭音乐会和私人的沙龙性音乐活动十分普及,技术进步导致乐器制造工艺的大幅改进,乐谱印刷的普及使音乐的传播与交流更加频繁和快速。丝毫不用奇怪,在18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关于音乐的审美和鉴赏力等言论大多出自作为音乐爱好者的文学家或诗人之手,间或也有音乐家撰写的、符合公众音乐品味的书籍和小册子。除了马泰松等人的著作之外,如C.P.E.巴赫和利奥波德·莫扎特等人也曾撰写出版了许多十分畅销的音乐教材。因此器乐音乐的*终确立,无标题音乐如奏鸣曲、前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交响曲等对人们音乐观念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性的过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个音乐文化领域迅速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几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音乐自身,主题的逐步器乐化、乐章结构和乐章布局地慢慢定型与模式化,是伴随着聆听音乐的听众,在一个普及程度极高的社会中通过教化、交流与反馈构成的接受与听觉习惯所形成的。总而言之,器乐音乐的美学,即指从单纯乐音的形式聆听音乐、感知音乐的审美态度和创作实践的形成。但如果从历史情境和文化形态方面考察的话,则是一种教化以及相关活动的反馈结果,详细阐述这些并非本书的主要目的,另需撰文描述。  无论如何,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形式美学所主张的无目的的目的性、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以及天才创造法则等价值意义方面的论述,既给传统的以模仿一再现为原则的情感论美学画上了句号,又引发了一场具有现代性质的美学观念革命,它构成了现代音乐美学的观念基础和框架。德国浪漫主义则出于自身的艺术追求和个性化的审美方式,把尚显初创的无标题器乐音乐推到了形而上学的纯粹艺术层面,对稍后滥觞于19世纪后半叶的绝对音乐思想或形式自律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浪漫派的核心观念认为,艺术中所呈现的是一类具有*高精神价值的存在,它超于理性、超于宗教,是其他方式都无法取代的事物,这个观念点燃了其后席卷19世纪欧洲文化艺术运动中的各类艺术流派,发起了美学观念领域和价值领域在近代*为重大的转变,这是18世纪以来艺术观*大的变化。  ……

什么是音乐美学 作者简介

  李晓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常务理事、西方音乐学会会员。  1968年生于吉林,附中和本科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钢琴专业,毕业留院后担任10余年钢琴专业教师。200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美学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毕业留院任教至今。  曾获徐小平基金音乐学学术论文评奖音乐美学方向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音乐美学论文一等奖、三等奖等。  出版译著有《西方音乐史话》《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学术专著《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