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通中外”语境下中国报刊与近代政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5725609
- 条形码:9787565725609 ; 978-7-5657-256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通中外”语境下中国报刊与近代政治 内容简介
救亡图存语境下,西学东渐与传播媒介相结合展现在近代报刊“通中外”“达新知”等政治功能的发挥中,尤其呈现在近代社会变迁纷繁复杂的场景中。 《“通中外”语境下中国报刊与近代政治》重在探索“通中外”语境下以报刊为载体的西学传播与近代政治变革关系:上篇侧重分析“通中外”语境下近现代报刊史探索的语境、脉络及其价值取向等;中篇从报刊承载“新知”与近代社会结构变动关系的维度,分析近代报刊与国家、社会关系重构的互动关系,呈现报刊在社会结构重构中的舆论建构或“舆情向背”等角色;下篇从宏观研究转向个案分析,通过清末留日学生报刊、《民报》《晨报》等经典个案的文本及传播网络分析,探讨在近代社会与政治舞台变迁场景下报刊报人所发挥的主体性角色及成败得失的历史省思。
“通中外”语境下中国报刊与近代政治 目录
上编 “通中外”语境下近代报刊新闻及其价值取向综论
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三题
近代经济新闻价值取向及其政治语境解读——以**份商业性中文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为中心
中编“通中外”语境下报刊与国家、社会关系重构
近代中国报刊探索的省思
国家与社会语境下的中国近代报刊分析
晚清维新舆论的媒介建构与报刊命运的考量
近代报刊与袁世凯军政利益集团的兴衰
晚清幕府纷争与舆论精英的媒介话语选择
抗战语境中舆论场域重组及其历史省思
传统报业盈利路径及其当下融媒境遇
下编 “通中外”语境下报刊经典个案解读
晚清域外报刊与无政府主义学理的媒介镜像——以《天义》及《新世纪》为中心
两湖留日学生刊物与政治舆论动员中的地缘倾向
《民报》阵营分野与辛亥革命前后政治舆论的媒介镜像
“通中外”语境下政治偶像建构与清末民初报刊表述的政治
欧战语境下《晨报》与近代中国重建的探索
后记
“通中外”语境下中国报刊与近代政治 节选
《“通中外”语境下中国报刊与近代政治》: 战争语境中传媒生态涉及报刊等传媒及政治舆论动员。战时军队与报刊实际上是枪杆子与笔杆子的关系。枪杆子开疆辟土,而笔杆子往往就战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进行道义上的呼应。战争的道义性常与传媒议程设置有内在联系;战争往往对报刊等传播格局的时空分布有影响,尤以抗战及其舆论场域重组为代表。 一、抗战背景下舆论场域重组 就近代中国而言,战争构成的历史记忆可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在对外历史记忆中,两次鸦片战争涉及英国、英法联军等,八国联军侵华涉及欧美世界列强,而抗战及其历史记忆主要涉及日本。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历史创伤,形成了地域空间意义上的国统区、沦陷区、抗日根据地等,且皆有各自的媒介系统。 其一,抗战与沦陷区、国统区及抗日根据地之舆论场域及其政治认同之间,存在着互动关联性。战争常对包括官僚体制在内的社会结构产生严重冲击,往往造成人口大迁移等。抗战造成的跨区域流亡生活亦关系流亡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重新确认。面对国土沦陷,山河破碎,流亡知识分子家国命运的惆怅油然而生,报刊往往成为其情绪倾诉乃至学人报国的平台。全面抗战前夕,风雨如晦。国民党以党治党、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面对挑战,抗战建国成为舆论共识,此中新闻界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5月8日,马星野在第五届新闻学研讨会的演讲中称,要做好军事动员、经济动员与意见动员。较前两者,国内意见动员特别是宣传实在薄弱,他强调战时宣传*好由记者承担。由于前线与后方的存在,战时新闻分为战地新闻与战事新闻等,战事新闻要战地记者承担。实际上,记者、报人在战时舆论动员中发挥了主力作用。1937年至1945年,长达8年的中国全面抗战,其时新闻事业及政治宣传与抗战密切相关,史称“抗战新闻学”,涉及舆论动员。1937年邵力子著《十年来的中国新闻事业》,称过去10年,中国新闻界中有共同意向,即“民族至上”的认识。“九·一八”事变之后,对于国难的看法,新闻界虽有相异之处,但其目的总是求国难的排除与民族的自由生存。简言之,“今日中国新闻界的观念,已经坚固地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了”。可见,战时宣传涉及民族、国家及其学理框架的重新解读。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治格局在地理空间上发生巨变。作为政治事件的抗战可谓改变了传媒生态,包括传媒格局空间意义的改变。中国出现了沦陷区、国统区与抗日根据地等生态迥异的舆论场域。侵华日军速战速决,国民党军队可谓节节败退,中国大陆报刊传媒也在地理空间上发生大迁移。诸如《大公报》本部在天津,随着京津等地为日本所控制,《大公报》有了上海版、汉口版、重庆版,乃至桂林版,一度流浪香港,有了香港版;国民党的政治喉舌《中央日报》也如此。大多数报刊由追求进步而随着国军的撤退而撤退,早先的《申报》流浪轨迹亦如此。比照1931年9月1日《申报》就其60周年的纪念日发表宣言称“科学为人类寻幸福之锁钥”,此后《申报》当尽力宣扬“以科学新知识介绍于国人,鼓励研究兴趣,以促其进步,更鼓吹建设,务使中国进入近世科学世界之领域,建设一崭新之社会与国家”。其时《申报》大体上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内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及社会秩序的稳定等,强调从舆论层面对政府及国民负责任。 ……
“通中外”语境下中国报刊与近代政治 作者简介
王天根,1971年生,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安徽大学学报》编委、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副会长等二 长期从事中国新闻传播史与中国近代史的交叉研究,致力于中、西方历史文献跨语际传播及其社会传播网络研究。早期重在探析西方社会学理诸如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等在中国的跨语际传播,近年来拓展至中国珍稀文献的海外传播研究,以及近代报刊与政治舆论的嬗变研究。出版有《(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社会动员》《中国近代报刊史探索第二卷清末民初报刊与革命舆论的媒介建构》《群学探索与严复对近代社会理念的重建》《开平煤矿珍稀史料研究》《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重构的传媒镜像》等专著,在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新闻与传播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重点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专题研究”、一般项目“近代报刊与社会重构中的传媒镜像”,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通中外’与清末民初媒介政治功能的发掘”等多个项目。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获评“安徽省优秀教师”。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5.1¥10.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13.8¥32.8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5.5¥39.8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5¥24.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3.5¥30.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12.5¥29.8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9¥39.8
-
万物皆无序
¥18¥42 -
畅销书风貌
¥14.6¥27 -
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要素研究
¥43.9¥78 -
点燃理想的日子-我与《东方时空二十年》
¥16.4¥38 -
悦读经典
¥15.3¥35 -
后真相时代
¥33.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