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路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路

作者:闫伟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4cm 页数: 212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9.3(6.5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383648
  • 条形码:9787504383648 ; 978-7-5043-836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路 本书特色

权威解读电视剧管理政策,现实题材电视剧怎样在同质化题材中突围,围绕“现实”创作而不囿于“现实”。 揭秘赢得口碑与收视双赢的关键——讲好故事!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作的初衷和归宿、辩证把握“满足”和“引领”的关系、生活积淀的厚度决定作品品质的高度、以创作史诗的雄心描墓时代变迁的历程、用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发展的逻辑与动力等。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路 目录


**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节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作的初衷和归宿 / 3


第二节 辩证把握“满足”和“引领”的关系 / 14


第三节 生活积淀的厚度决定作品品质的高度 / 25


第二章 揭示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实质和逻辑规律


**节 以创作史诗的雄心描摹时代变迁的历程 / 39


第二节 用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发展的逻辑与动力 / 50


第三节 “重要的是讲故事的年代” / 60


第四节 让作品闪耀出文化自信的光芒 / 70


第三章 在生活万象中书写奋斗人生与幸福故事


**节 将镜头聚焦至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 / 81


第二节 从烟火气息里提炼生活真谛 / 91


第三节 让观众看到美好就在身边、梦想就在前方 / 101


第四章 直面“真现实” 破解“真问题”


**节 莫让“伪现实”遮蔽生活真相 / 113


第二节 “话题”是一把双刃剑 / 126


第三节 “真现实”才有真口碑 / 136


第五章 讲好故事是口碑与收视双赢的关键


**节 用故事的魅力入人心、调众口 / 143


第二节 关于人物、情节和表演 / 152


第三节 让创新助力品质突围 / 164


第四节 培育全媒体的创作思维 / 174


第六章 加强评论对创作的引导作用


**节 提升评论的实践性和影响力 / 191


第二节 评论理念和话语应积极吸纳民族范式 / 200


后 记 / 211


展开全部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路 节选

第二节 “话题”是一把双刃剑 把脉时代进程、深掘生活底蕴、引领百姓认知,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良传统。60 多年来,一大批电视剧人充满诚意地表现改革深化期与攻坚期的复杂社会现实和观念碰撞,多维度地展示时代 变迁中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直面社会焦点话题,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引领大众文化认知,回应百姓心灵呼唤,对于争议话题敢于和善于碰触、正视与表态,彰显出电视剧人难能可贵的使命、担当和情怀。然而,当创作者单纯地把设置社会话题作为作品的吸睛利器、舆论噱头和盈利方式的时候,也就严重走了样儿、变了味儿。 一、直面审视社会问题是一种勇气和担当 对于种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展现,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重要选题来源,其一方面能够昭示出创作者的社会担当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也容易和广大观众产生心理契合与情感牵连,从而有可能使剧作实现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对于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而言,表现和描摹引人关注的“话题”,从早年的偶然为之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自觉,不少作品借此引发了一波又一波舆论热潮。 20 世纪90 年代,《外来妹》对当时社会刚刚兴起的外来务工群体的事业和生活给予了关注,《北京人在纽约》聚焦当时热度不减的“出国热”和“移民潮”,《牵手》则较早地反映了婚恋关系中的“第三者”话题。进入21 世纪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对家暴问题进行了深刻展示,《新结婚时代》反映了城乡婚姻的错位,《双面胶》对婆媳关系话题进行了探讨,《奋斗》围绕80 后一代青年的奋斗话题展开讨论并产生强烈反响。这些作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精准而又尖锐地表现出一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话题,使观众在强烈的带入感中有所共鸣。 近些年,同样有不少直面现实问题的剧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有些甚至成为“现象级”力作。仍然以2017 年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例,可以说,这部剧所获得的强烈社会反响,既昭示出反腐题材与百姓心理的交集所在,也折射出观众对于真正意义上现实主义精神的强烈渴求,更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带来深刻启示。 《人民的名义》的可贵之处,在于“尺度”与“深度”兼顾。该剧一直被看作“史上尺度*大的反腐剧”,这自然也成为吸引观众的*大看点。的确,剧中所涉官员的级别之高、涉案金额之大、官场斗争之残酷、官商勾结之龌龊,以及积钱成山、花式点钞等场景和细节设计,都足以令人触目惊心。相较以往同类剧作在展现腐败行为时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本剧的“实况再现”成为空前的“大尺度”,在荧屏上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洞察重大且敏感社会问题之门,这无疑是电视剧创作在不断探索和追寻现实纵深度中的可喜飞跃。当然,此类剧*忌以“揭黑”之名行“猎奇”之实。所谓的“大尺度”一方面不应仅沦为收视噱头;另一方面也不应成为剧作的终极价值诉求,以往的同类型作品在这方面经常荒腔走板。而《人民的名义》正是因为在“尺度”之外更注重“深度”,才实现了意思和意义、品相和品质的兼容交糅与互促互彰。就现实深度而言,剧作着力透视了不同级别官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并使之与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保持了较强的叙事黏性,进而艺术地展现了鱼水不分的干群关系以及官民之间的深层呼应与互动;与此同时,以富含意味的虚构故事深刻反思了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与文化原因,在探寻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让虚拟变成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真实”。就艺术深度而言,该剧基本摆脱了早期反腐剧脸谱化严重、好人坏人一目了然的固有模式和套路,充溢着人性底色的立体化人物塑造达到了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另外,在情节的复杂性和严密性上值得称道,检察机关办案、官场明枪暗箭、家庭情感纠葛等多条线索纵横交织,剑拔弩张的内在冲突、抽丝剥茧的情节延展乃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进退两难,加强了作品的紧张性和悬念性,使得剧作主题得到了精彩的外化。 除此之外,关注都市白领婚恋观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聚焦现代家庭教育话题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表现和反思养老问题的电视剧《嘿,老头!》、描写中学生升学压力的电视剧《小别离》、展示都市职场生存现状的《杜拉拉升职记》,等等,均是在各种“真现实”“真问题”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创作者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将诸种话题深入人心,与观众一同面对、一同思虑、一同感悟。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是“现实主义”*为根本的题中之意。如果能在气象万千的社会现实中敏锐捕捉到具有表现价值的问题和话题,并能将其艺术而深刻地复现于荧屏,那便*可彰显出现实题材剧作者的担当和匠心。 二、莫让“话题”成为商业营销手段 在当下电视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注意力经济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电视剧创作者在想尽各种办法来赢得观众注意力的同时,有些“跑偏”的行业现象值得警惕。对于现实题材电视剧而言,“话题设置”在情节建构中已经越来越密集,从某种角度而言“拼话题”俨然成了当下现实题材剧“博出位”和吸引眼球的一种手段,且这种商业手段还常常以“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把脉时代和社会”作为托词和幌子。 相较于电视剧《欢乐颂》,《欢乐颂2》几乎被公认在立意格局方面有所窄化、在艺术品质方面有所降低,然而很多观众之所以一边吐槽一边追剧,多半缘自剧中诸多“现实话题”的接踵而至。大城市生存的艰辛、小人物的打拼和辛酸、原生家庭的牵绊、重男轻女的传统陋习、望而生畏的高房价、剪不断理还乱的婆媳关系、择偶观的激烈对抗……几乎每个话题都能引来一波热议围观。此外,《我的前半生》虽然改编自作家亦舒30 多年前的同名小说,但是其中关于女性独立、小三插足、“防火防盗防闺蜜”等话题引发的争议此起彼伏,甚至有演员因饰演小三被谩骂,以致于关闭微博评论。如果说凡此种种虽偶有失真之处但还大体可以接受,那么,部分现实题材剧为了经济收益抛弃艺术追求甚至丧失底线意识的做法,便是要必须摈弃的。如有的作品中,主要人物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却能够不断走向人生巅峰,这虽然是想营造所谓的“人生奋斗”话题,却由于价值观错位且严重脱离实际而引来大批观众的吐槽;还有的作品,让通过违背道德之卑劣手段得到的爱情,成为剧作的“大团圆”结局,这虽然是想植入所谓的“情感抉择”话题,却因为漠视道德底线而失了观众的心。应当理性认识到,话题效应是把“双刃剑”。虽然它能引领观众透视社会、反观自我,有效生发出共鸣效应,但如果为了刻意制造话题而使其成了口味过重、刺激过强的吸睛手段,则会令作品丧失应有的品质和格调,在众人的“口水”中演变为一场骂战闹剧,毕竟凝聚人气不能以牺牲立意为代价。正如一位知名编剧所言:“坏作品贩卖焦虑,好作品愈合心灵。” 还有一种“话题现象”在近年来愈发显著,便是通过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一些与剧情本身关联不大的“周边话题”,来“带热”作品,*终博取观众的注意力和短期收视效应。有研究者讲道,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在传受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支配地位。电视剧的定位也在发生着渐变,不再仅仅是单向传播、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而是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产品,可观赏、可评论,还可以是制作表情包、编辑短视频进行再创作的资源库。在电视剧舆论场域内,受众规模逐渐壮大,不同的思维互相碰撞,不同的观点互相交织,评论形式不断出新,评论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例如,在电视剧《美好生活》中饰演梁晓慧的演员李小冉因为角色设定遭到网友负面评价,对于“梁晓慧每天就哭丧着脸给谁看呢”的言论,李小冉进行了不客气的回复,随后该网友对李小冉的私生活提出质疑;尽管舆论场内的这种私人话题已经超越了剧情本身,但是吸引眼球的言论依然会引发受众对于电视剧的关注。再如,《欢乐颂2》植入的广告品牌约有50 项,涉及食品、酒类、服装、电器、洁具、汽车等多类产品,五花八门的品牌类型和频繁生硬的展现方式遭到网友恶评:“欢乐颂”变成“广告颂”;另外,演员的衣着服饰、发型装扮,剧中的室内陈设、装修装饰,在潜移默化中也在引领着社会风尚,吸引着年轻受众和粉丝群体在社交媒体上津津乐道。 对于现实题材电视剧而言,无论是内部话题还是外部话题,都不应让经济诉求遮蔽了社会效益。“话题”是为贴近现实、深掘主题、引人思考、给人启悟服务的,而不是为炮制看点、制造噱头、哗众取宠、增加利润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道,“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a 如此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的话语,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与意义。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者如何认识“话题”、辨别“话题”、用好“话题”,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其是否坚守住了创作初心。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路 作者简介

闫伟,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中国电视》杂志栏目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博导组成员,影视学博士。撰有《中国电视剧经典人物图谱》《电视剧歌词艺术论》等专著,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及全国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理论评论文章近百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