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网络舆情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网络舆情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周蔚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2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28.8(6.4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网络舆情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版权信息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网络舆情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网络舆情是互联网上所表达的公众情绪。从其诞生之日起,网络舆情就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全面的影响。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情民意和社会心理,反过来社情民意和社会心理影响了网络舆情的发酵程度和走向,进一步又对公共政策和政府的决策产生巨大影响。在人人都是传播源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要有良好的媒介素养,而管理者和决策者更应具有正确应对和引导舆情的能力。《网络舆情概论》力图揭示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机制,找到其传播的规律以及正确应对的方式方法,全书分5篇15章,从网络舆情概念、特征与类型讲起,论述网络舆情的传播机理、监测与引导、经营与管理,分析如何应对引导网络舆情,以完善社会治理。全书既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穿插了大量近年来的案例。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网络舆情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目录

**篇 网络舆情概论
第1章 导言
第1节 网络舆情概念
第2节 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
第3节 网络舆情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篇 网络舆情传播机理
第2章 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
第1节 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
第2节 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
第3节 网络舆情与谣言
第4节 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
第3章 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
第1节 网络舆情传播源
第2节 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
第3节 网络舆情传播渠道
第4章 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
第1节 网络舆情的正向效果
第2节 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
第3节 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

第三篇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
第5章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第1节 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
第2节 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分析
第3节 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
第4节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遇到的挑战
第6章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
第1节 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要素
第2节 网络舆情信息采集
第3节 网络舆情监测的操作流程
第4节 舆情信息的搜集
第5节 网络舆情监测的工作机制
第7章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第1节 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
第2节 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程序
第3节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的基本方法
第4节 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指标体系
第8章 网络舆情报告
第1节 网络舆情报告概述
第2节 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
第3节 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技巧
第9章 网络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
第1节 分发与报送的概念和意义
第2节 分发与报送的基本要求
第3节 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渠道
第4节 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方式
第10章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第1节 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
第2节 网络舆情应对思路
第3节 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
……
第四篇 网络舆情信息的经营与管理
第五篇 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网络舆情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节选

  《网络舆情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一)网络舆情中社会心理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的网络舆情重大事件折射出网民对于社会公正、社会信任、社会安全、国家荣誉、经济民生、社会道德等方面有着强烈反应和特别关注;在对待网络事件中当事方的态度上,网民经常表现出从众心理、恶意成见、冲动易变、暴力偏执等心理现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与一定时期的群体社会心理有着密切关系,需要引起政府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从内容上看,网络舆论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平正义  近年来,社会转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成为舆情的重要触发因素,社会公平正义得不到彰显,很容易激起网民反响。其中反腐败是一个焦点,包括官员言行不当、作威作福、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屡遭网民非议。另外,司法、行政中的公平、公开、公正问题也是网民关注的热点。  2.民生  食品安全、住房、医疗、教育等也是网络舆情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热点。网民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房价高、就医难、医疗费用高、入学难等问题多有不满。3.社会风俗、道德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着猎奇、“追丑”等与正统社会道德相背离的现象。在现实社会道德滑坡的背景下,性与婚姻、名人隐私、插足“小三”、丑怪人物等话题为网民津津乐道。一个突出的事例是2010年网络上“凤姐”的走红。“凤姐”真名罗玉凤,这个其貌不扬、文化水平不高的收银员,在网上发布惊世骇俗的自吹言论,却引来公众热捧。对凤姐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民平淡无聊的日常生活,一些人可能从凤姐身上看到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满足了自己内在那些原本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而媒体舆论的炒作引发了大众的狂热,传播者情绪的感染加上猎奇心理作祟使得凤姐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  (二)网络舆论中的社会心理产生的特点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彻底变革,网络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各种抒发个人观点和意见的舆论场,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舆论的形成与扩散机制。人们以各种各样的身份进入到网络文明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波及面变化了,但社会心理、集体心理以及群体观念在进入到网络时代后反而得到强化。互联网对普通民众的自由开放性和低门槛使得网络成为群体聚合的*佳场所。而在互联网环境中,由于海量信息的席卷和网络匿名性的进一步加强,群体在网络环境中也呈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1.网络群体形成的无组织性  网络群体的形成主要是社会上大量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人群围绕同一社会议题的讨论而聚集起来,并无组织机构来聚合。可以说,网民是一群松散的、没有组织的人。2.群体领袖力量的弱化与群体从众心理的强化在传统的群体中,群体行动的方向主要还是依据群体领袖的领导。在网络世界中,海量信息使强势意见领袖对网络群体的影响逐渐减弱,而网络群体的从众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旦某种主流意见在网络群体中形成,个体为了避免被孤立,总是喜欢随大流,结果就造成个体会追随群体观点而放弃自己的观点的现象。  3.非理性和极端化倾向明显  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网络群体具有更强烈的非理性和极端化倾向。群体性质、心理特征与信息选择心理结合网络的匿名性往往容易使得网络中个人的责任感消失殆尽,群体极化倾向严重,非理性言论泛滥,舆论无政府状态出现。出于高尚的批判目的的群体行为往往会演化成不计后果的偏执性暴力行动。  (三)网络舆论中的社会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  1.经济基础:我国贫富差距明显,各阶层利益关系复杂化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经济繁荣、经济稳定的*好时期,但也是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复杂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阶层更加多样化。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阶层发生了较大的贫富差距,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贫富悬殊、职工下岗、农民负担过重、高房价高物价等问题都是网络舆情长期的热点。  2.政治原因: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时常激发网络舆情  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自动保证社会稳定,也不会自然地解决和调节社会矛盾。我们不仅要促进GDP持续高增长,还要努力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当前,老百姓普遍认为,腐败、下岗失业和农民负担过重都是几大影响中国稳定的突出问题。腐败现象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是网络舆情的高发热点话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核心、人心向背的重要因素。  3.主体背景:网民的年轻化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众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影响甚大,而低龄网民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行为方式对网络舆情的热点分布、形态特点等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网络舆情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周蔚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报》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禁毒报》总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媒体与出版传播、网络舆情理论与应用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有个人专著多部。多次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十届韬奋出版奖等。    徐发波,现任江苏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原江苏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著有《中国共产党宣传史》、《宣传学概论》、《领导决策学》、《宣传效果研究》、《舆情研究与应对策略》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