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作者:王小虎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5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86.1(7.3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8101
  • 条形码:9787520358101 ; 978-7-5203-581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本书特色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不仅深入研究和阐发先秦气论思想作为一个学术发展的整体之内在的逻辑理路,破除一切外来思维的影响,回到中国哲学自身,去探究其在中国哲学的地位和在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中可能的新形式;更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创新的方法重构先秦气论思想之世界化和现代化的新形态,为创造符合中国哲学民族性和中国社会现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好根基。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先秦气论思想之整体为研究对象,在“回到中国哲学自身”之学术口号下,借助于出土文献等相关材料,得出气论思想是先秦诸子讨论宇宙问题(即天道问题)的基础理论的结论,更是天道所以能沟通人事(社会和人生问题)的中介,并主张气论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思维模式,既是儒道的共同理论基础,又是儒道内在超越进路得以实现的理论保障,对后世哲学产生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作为天人关系问题的基础和核心,对中国哲学及其历史学科之主体性和民族性、现代性之挺立,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要之,“回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先秦气论思想,既不是被在只关乎物质实存性的宇宙论论域,也不是被定义为与“仁学”相对立的另一主线思维,而是贯穿宇宙论和人生论两方面的整体联系性思维,即呈现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路,主要被中国古代先哲用来描述和解释世界总体及人生的意义、价值。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目录

绪论
**节 范畴的界定
一 先秦
二 哲学、思想及其历史
三 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
第二节 回到中国哲学自身:百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前瞻
第三节 先秦气论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历史使命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中的不足
三 历史使命

**章 中国哲学视域中的气
**节 气不是实体性范畴
一 “以西范中”视域下的误解
二 “以苏范中”视域下的误解
第二节 气是天人合一的中介
一 宇宙论:大德曰生
二 人生论:自强不息
第三节 气范畴的演变历程及主要论域
一 气范畴的演变历程
二 气范畴的主要论域

第二章 描述和解释具体现象的气
**节 用以描述和解释具体自然现象的“气”
一 伯阳父论地震与川谷导气
二 六气与五行
第二节 用以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气
一 吉凶由人与人助宣气
二 勇气、士气、声气及魂魄之气
第三节 对现象总体的哲学说明
一 《帛书》的“阴阳刑德”思想
二 《文子》的“道气合一”思想
三 《管子》的“精气”思想

第三章 描述和解释世界总体的气
**节 “道生一”的气生成论
一 “混而为一”的本体论
二 “负阴而抱阳”的宇宙论
三 “专气致柔”的修养论
第二节 “通天下一气”的气本原论
一 “道通为一”的本体论
二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宇宙论
三 “听之以气”的修养论
第三节 “有一而有气”的“元气”论
一 《列子》的气化宇宙论思想
二 《吕氏春秋》的“与元同气”思想
三 《鹖冠子》的“元气”思想
第四节 以《易传》为代表的儒家宇宙论
一 孟荀宇宙论探赜
二 《易传》的“太极阴阳说”

第四章 描述和解释意义及价值的气
**节 以气释身
一 血气: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和本质
二 神、志:生命有机体的主宰
第二节 以气释心
一 “心”不是“气”或“心”不属“气”(形而上之道德心)
二 “心”即是“气”或“心”属“气”(形而下之认知心)
第三节 以气释性
一 “浩然之气”:天命之性的源头
二 “生之谓性”与“性恶”:气质之性的源头
三 “仁气”“义气”“礼气”:性气一元论与气善论的源头
第四节 以气释生死
一 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消极的人生态度

第五章 气论思维模式的确立及其对儒道的贯通
**节 气论思维模式的确立
一 气论思维模式确立的历史过程及其哲学史、思想史基础
二 气论思维模式是一种整体互系的描述性思维模式
三 气论思维模式本即为中国古代哲学之根本思维模式
第二节 对儒道的贯通
一 儒道都以气论思维模式作为自己的理论框架
二 儒道都是在气论思想的基础上走上内在超越的进路
第三节 气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
一 气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气论思想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节选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依前所述,人类万有根源于“道”,也就是由“精气”“形气”的聚散组合而形成,“道”同时也是万有变化发展的法则,藏于“气”中,通过万物的变化展现出来,“遍流万物而不变”(《心术上》),“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内业》)。所以,在描述和解释世界万有的生成和运动变化时,《管子》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宇宙图式:万有依“道”而生、依“道”而成,*后归于道。依“道”而生,指的是“道”为宇宙万有的本原,是万有之所从来;依“道”而成,则指万物之所以然,是一种法则,万有的生长变化皆依赖它;*后归于道,则是因为“精气”即是“道”,万有之形成源于“气”之聚散,“气”聚而为物,“气”散还为“气”,归于“道”,是所谓“化不易气”(《内业》)。而人类虽也属于万有大化流行之一环,只是由于心之“思”的功能而成了相对特殊的存在,即能够捕捉和认识天地大化流行的神妙变化,并将之运用到人类自身。这本身也是贯彻黄老之学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  人类是如何体察“天道”如何在“天地之大用”下与万物并存共荣以发展自己的?首先,所谓“天道”,《白心》有云:“天之道,虚无其形”,指的是“天道”之流行是自然而然无法触摸的。关于“天道”一词.或者是“天之道”“天地之道”,《管子》一书中出现过30多次,这在先秦文献中高居首位。如《形势》中说:“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泽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意即掌握了“天道”,成事就很自然;违背了天道,虽然成功也不能保持。已经得到“道”的,往往不觉察自己是怎样做的;已经成功了,往往又不觉察“道”是怎样离开的。就好像隐藏起来而没有形体,这就是“天道”。可见,“天之道”即是万物产生、生长之所以然,是“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的法则。其次,人类如何可能体悟“天道”以明人事。理由有三:其一,人类与其他万有皆有着“气”这一共同的物质基础,天人尚可合一,“人与天调”(《五行》),何况“推天道明人事”;其二,人心有着“思”的功能,道心人心可相通,“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其三,考察《管子》作者们的动机和目的不外乎二者:一是身为齐国贵族智囊团的稷下先生们正是要法天象地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好为爱护他们的齐国统治者尽一份力;二是出于学术需要,则自然应是有意义有用为学术之首要目标,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所谓有意义有用即是对国家社会政治,起码也是对自身有用,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其*后成书的动机都是“明人事”。所以当我们看《白心》所说之“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时,其表露的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是透过自然现象表现出自然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人类身上同样适合,于是就成了我们要学习和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者依此规律总结制定出适应人类的行为法则,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活得更好,反之则必受其害,“其功顺天者助之,其功逆天者违之。天之所助也,虽小必大;天之所违也,虽成必败,故顺天者其功,逆天者其凶”(《形势》)。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现象世界错综复杂,其所透露的规律未必都适应人类,如何分辨呢?这个问题即是该如何理解“去善之言,为善之事……效夫天地之纪”(《白心》)之“效夫天地之纪”。有两个解释:**,解释成效法天地之自然运行的法则;第二,解释成以天地之运行所展现出来的法则来征验天的行事原则,从而体会“天道”之自然并进一步还原到人身上去体会“人道”之自然。还以“日极则仄,月满则亏”为例。“极则仄”“满则亏”,这确实是不变的事实,然也同样可以理解为“仄则极”“亏则满”,这是两个相反却都成立的事实。如果按照效法天地之运行法则来解释的话就会陷入困境:是效法“日极则仄,月满则亏”还是效法“日仄则极,月亏则满”呢?“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是一成不变的规律吗?“日极则仄,月满则亏”与“日仄则极,月亏则满”之间是怎样的变化?这将势必陷入循环往复的“正确”中,甚至是局限地机械地教条主义,因为无论怎么做都是正确的:做错了上天警示而循天道任其发展就会做对了,做对了就会面对要做错的危险,但做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做对了……这种循环无疑失去了约束君主、警示民众的作用了,甚至有陷入某种宿命论的倾向,以至于遵循所谓“天道”而迷失了人类自己,产生了迷信或是神秘主义倾向,这就从理论上更从实际上否定了人们的认识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得出了任何经验和认识都不可能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榜样和指导,而只知道消极的等待命运的安排、归宿于上帝的怀抱中。所以,应该按照第二种解释。  ……

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作者简介

  王小虎,1986年生,汉族,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讲师。讲授“中国哲学史”“两方哲学史”“中国经学史”“荀子”“黄帝内经”“老子”“孙子兵法”“国学通论” “佛教哲学”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先秦子学,专注于气论及其与心性论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在《光明日报》《诸子学刊》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