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危亦林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危亦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185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1.5(7.0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危亦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217521
  • 条形码:9787513217521 ; 978-7-5132-175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危亦林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危亦林的生平和著作情况,研究了危亦林学术渊源和学术特色,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将危亦林各科疾病治疗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其中代表性的方剂进行了评述。希望本书的整理研究进一步引起后人对危亦林学术思想的重视,为现代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危亦林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医学背景
二、生平纪略
三、从医经历
著作简介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诸病源候论》的影响
(二)前代骨伤学说的影响
(三)刘完素学术思想影响
(四)宋元儿科学说的影响
(五)唐宋妇科学说的影响
二、学术特色
(一)学宗经典,继承与创新并重
(二)医善全科,尤精骨伤与疮肿
(三)辨证全面,外感与内伤并重
(四)医贵于精,病与证分型细致
(五)临证重气,治气病全面系统
(六)用药独特,活用香药动物药
(七)方不秘藏,公开家传单验方
(八)选方精准,方剂实用价值高

临证经验
一、诊疗特色
(一)骨伤整复
(二)眼病诊治
(三)口齿咽喉病诊治
(四)疮肿病诊治
(五)针灸疗法
二、疾病诊治
(一)骨伤病
(二)外感病
(三)痛证
(四)痹病
(五)疸证
(六)肠胃病
(七)气病
(八)泄泻与痢疾
(九)心病
(十)咳喘病
(十一)崩漏
(十二)血证
(十三)小儿热证
(十四)中风病
(十五)小便异常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术传承
三、后世发挥
四、海外流传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危亦林 节选

  《危亦林/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古人对骨伤病的认识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石镰、骨针和骨刀,用来治疗痈疡之类的外伤。西周时期按《周礼·天官》的记载,医生中的“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类的伤病,即是骨伤科的*早萌芽。治法主要是内外兼治,包括药物外敷、包扎,刮去脓血,用药祛腐生肌并内服药物养气血等。  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系统化的时代,骨伤学知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代秦汉考古发掘出的竹简、帛书,对研究这一领域的诊疗经验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有“痈”“骨疽”“肿瘤”等骨科病名,治疗外伤、外伤痉挛和痈疽等的方剂有40多首。《居延汉简》中有记载骨折创伤的治法,属于“折伤部”。历史资料中也有扁鹊用砭石治疗痈疽,华佗利用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为关羽刮骨疗毒等记载。特别是《内经》中记录了完整的解剖生理知识,对全身骨骼的命名、形状、大小、长短都有所描述,系统区分了骨、关节、筋、肌肉等概念,阐述了脏腑与筋脉肌骨病的关系,明确指出“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等认识,特别重视气血与运动功能的联系。骨伤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也初步形成,认为肿痛与气滞血瘀有关,肌肤筋骨外有所伤,内在相应脏腑必有所损,恶血不散再遇风邪则可能引发痹痛。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外治法(手术兼外敷)、内治法、导引按摩法和针灸法相结合的综合骨伤病疗法。骨伤病的药物和方剂研究成就也蔚然可观,《神农本草经》中伤科、痹痛科药物有150多种,特别注意到续断能够“疗金疮,续筋骨”,黄芪能止痛生肌,干地黄能治折跌绝筋。张仲景就在《金匮要略方论·杂诊》中记载了王不留行散内服、外敷治疗金疮。方中王不留行、川椒、厚朴行气导滞散结,桑白皮、黄芩、接骨木、芍药清热化瘀,止血定痛。对于风痹,张仲景发明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另有八味肾气丸治疗肾阳虚腰痛等。  秦汉对骨伤病的认识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偏重于手术、药物疗法,对骨折类疾病的固定尚无深入研究。  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危重创伤的早期处理较为重视,主张静养,金疮出血病人要禁食水和酸咸食物。对各种危重创伤如颅脑外伤、动脉损伤、开放性伤口引发破伤风等恶候进行了鉴别描述。在伤科治疗上,葛洪善用生地黄汁、茅根汁、饴糖、赤小豆煮汁等生津补血,用琥珀粉、蒲黄粉等镇静安神、活血化瘀。葛洪也开始用按摩法进行关节脱位的整复,如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并且首次创立竹板固定帮助骨折复位法。  另外,魏晋时期治疗伤科的药物开始重视理气药,如木香、沉香、乳香、丁香、枳实、厚朴等,其次是开始运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琥珀、白茅根、蒲黄、红花、刘寄奴等。大黄、桂心成为治疗瘀血证的药对,比较著名的是葛洪的“蛇衔膏”用大黄、桂心治金疮瘀血,深师的“桃枝汤”用大黄、桂心治腹中瘀血,苦寒与辛热相互制约,既能活血又能逐瘀。  魏晋时期对附骨疽的认识开始完善,类似今日急、慢性骨髓炎。《小品方》详细描述了附骨疽的症状、病因病机和治法。《刘涓子鬼遗方》描述了各部位的痈疽,指出预后情况,并且提出痈疽先辨有脓与否再做治疗的理念。其中记载的“五黄膏”是后世外敷痈疮的名方。这一时期对伤科痈疽病的治疗综合了外消、内托、排脓、追蚀、生肌、灭瘢等,黄柏末、吴茱萸、姜、蒜捣散外敷,甘草或芒硝煎水外洗,赤小豆粉外敷等,切开伤口排脓引流,标志着骨伤科治疗实践的进步。  ……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危亦林 作者简介

  葛晓舒,女,1974年出生,河南省濮阳市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从事医古文及中国医学史教学,以及湖湘医学、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主编《传媒工作者健康字典》《中医熟记100句名言》《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外科)》等。《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