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伤寒论证治类诠

伤寒论证治类诠

作者:任应秋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04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9.4(6.0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伤寒论证治类诠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254731
  • 条形码:9787513254731 ; 978-7-5132-547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伤寒论证治类诠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继《伤寒论语译》后的新编著,作者把《伤寒论》原条文全部撒散,按照辨证系统来分汇罗列,使读者便于学习《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并可结合临床具体应用。其中的112方,按照各方的组合性质来分类,并选出30味药,将每药在各方中的主要作用,予以分析归纳,这样,既可晓得古人组合方药之心法,又能了解方药随证变化加减的理由。
本书分辨症状、类析治法,以及方药归纳的探讨,均清楚扼要。在每一类主题之后,并有提纲和复习题,尤便于学习者体会。由此,作为一般学习中医以及西医学习中医者的参考读物是比较适宜的。

伤寒论证治类诠 目录

一、怎样认识《伤寒论》
(一)伤寒病
(二)《伤寒论》
(三)三阴三阳的意义
(四)依据临床实践是学习《伤寒论》的
唯一方法

二、“三阴三阳”辨证体系
(一)太阳病
(二)阳明病
(三)少阳病
(四)太阴病
(五)少阴病
(六)厥阴病

三、症状的分辨(上)
(一)恶寒、恶风
(二)发热
(三)潮热
(四)寒热往来
(五)自汗
(六)无汗
(七)头眩、头痛
(八)悸
(九)胸胁满
(十)心下满、心中满
(十一)腹满
(十二)少腹满、少腹硬
(十三)不能食、能食

四、症状的分辨(中)
(十四)小便不利、小便利
(十五)不大便
(十六)下利
(十七)便脓血
(十八)衄血
(十九)渴
(二十)呕吐
(二十一)哕

五、症状的分辨(下)
(二十二)烦躁
(二十三)懊侬
(二十四)谵语
(二十五)振栗
(二十六)发黄
(二十七)发狂
(二十八)厥
(二十九)瘀血
(三十)咽痛
(三十一)结胸
(三十二)痞
(三十三)奔豚
(三十四)霍乱
(三十五)阴阳易
(三十六)差后劳复

六、辨治的法则
(一)病机概要
(二)治法举要
(三)汗法
(四)不可发汗
(五)误汗
(六)下法
(七)不可下
(八)误下
(九)吐法
(十)不可吐
(十一)误吐
(十二)汗吐下后的变证
(十三)温法
(十四)清法
(十五)和法
(十六)利法
(十七)补法
(十八)火逆证禁忌

七、方剂分类
(一)桂枝汤类
(二)麻黄汤类
(三)葛根汤类
(四)柴胡汤类
(五)栀子汤类
(六)承气汤类
(七)泻心汤类
(八)白虎汤类
(九)五苓散类
(十)四逆汤类
(十一)四逆散类
(十二)理中汤类
(十三)杂方类

八、药物分析
(一)甘草
(二)桂枝
(三)大枣
(四)生姜
(五)芍药
(六)干姜
(七)附子
(八)人参
(九)半夏
(十)黄芩
(十一)茯苓
(十二)麻黄
(十三)大黄
(十四)黄连
(十五)白术
(十六)杏仁
(十七)栀子
(十八)柴胡
(十九)石膏
(二十)枳实
(二十一)细辛
(二十二)芒硝
(二十三)牡蛎
(二十四)厚朴
(二十五)蜜
(二十六)香豉
(二十七)当归
(二十八)葛根
(二十九)粳米
(三十)栝蒌根

附:查检表

展开全部

伤寒论证治类诠 节选

  《伤寒论证治类诠/任应秋医学丛书》:  (一)伤寒病《伤寒论》,顾名思义,当然谈的是“伤寒病”。究竟什么是伤寒病?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就无从谈到如何学习《伤寒论》了。因此,先行弄清楚伤寒病的概念,确是学习《伤寒论》的大前提。《素问·热论》篇中说:“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就无异于是说,凡是“发热”的病都是伤寒病。正因为这样,所以《难经》第58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无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都有“发热”的症状,因之便都属于伤寒病的范围,都可以称作“伤寒病”,这是我们对伤寒病概念的**种认识。  日本中西惟忠氏著的《伤寒之研究》书里说:“伤寒也者,为邪所伤害也,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故寒也者,邪之名也,而邪之伤害人,*多端矣。”(《卷一·题名辨》)“寒”字,是可以作“邪”字讲的。例如《孟子·告子上》篇中说:“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这个“寒”字就作“邪”字解。意思是说,我会见齐王的机会亦很少,待我离开的时候,那些奸邪小人又在齐王面前出现了。是“伤寒”,就是“伤于邪”的意思,也就是害病,这样体会“伤寒”更有广泛的意义。这是我们对伤寒病概念的第二种认识。  以上这两种看法,我尤其同意第二种认识,理由如下。《伤寒论》的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可见,尽管《素问》说“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通过张仲景在临床上的实地经验,认识到伤寒之病热,不过是基本情况。假如是阳分人,伤寒以后,反映出阳性证候,当然会发热;如果是阴分人,伤寒以后,反应的是阴性证候,便不一定发热了。同时《伤寒论》第3条也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这也说明发热不发热,是取决于阴性体质或为阳性体质的,所以不能肯定说伤寒必病热了。  据此,伤寒病,就是指被邪伤而害之病,是很广泛的,包括多种疾病而言。即使根据《素问》《难经》的解释认为是热性病,尚嫌其狭义;如果认为是指某一种疾病,那就根本不能读《伤寒论》了。  ……

伤寒论证治类诠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