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
>
医验集要
-
>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一函2册)
-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
>
神医华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经典医著选读/苏新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247375
- 条形码:9787513247375 ; 978-7-5132-473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经典医著选读/苏新民 内容简介
本书以苏新民本人主编的乡村医生教材《经典医著选读》为基础,精选四大经典原著中部分原文,并配以释义,以期培养中医药高职学生中医思维。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经典医著选读/苏新民 目录
**篇 《内经》选读
概述
**章 阴阳五行
**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章 脏腑气血津液
**节 脏腑
第二节 气血津液
第三章 病因病机
**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与病机
第四章 病证
**节 热病
第二节 厥病
第三节 痹病
第四节 痿病
第五节 痛病
第六节 咳嗽
第七节 肿胀与癓瘕
第八节 风病
第九节 瘅病
第五章 诊法
**节 脉诊
第二节 望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六章 论治
**节 治则治法
第二节 论标与本
第七章 养生
**节 养生通论
第二节 四时养生
第二篇 《伤寒论》选读
概述
**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节 太阳病纲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阳病兼证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
第五节 太阳病类似证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节 阳明病纲要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第三节 阳明病兼证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节 少阳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节 太阴病纲要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节 少阴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阴病类似证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节 厥阴病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第三节 厥阴病类似证
第三篇 《金匮要略》选读
概述
**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节 发病及预防
第二节 病因病机
第三节 辨证论治原则
第二章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节 痉病
第二节 湿病
第三节 喝病
第三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节 百合病
第二节 狐惑病
第三节 阴阳毒病
第四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节 中风
第二节 历节病
第五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节 血痹病
第二节 虚劳病
第六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节 肺痿
第二节 肺痈
第三节 咳嗽上气
第七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第八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节 胸痹
第二节 心痛证治
第九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节 腹满
第二节 寒疝
第三节 宿食
第十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节 五脏病举要
第二节 积、聚、□气
第十一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节 痰饮的脉症
第二节 痰饮病治则
第三节 辨证论治
第十二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节 消渴
第二节 小便不利
第三节 淋病
第十三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节 病因病机
第二节 分类与辨证
第三节 治疗大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
第十四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节 成因与分类
第二节 辨证论治
第十五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节 惊悸
第二节 吐衄下血
第三节 瘀血
第十六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节 呕吐
第二节 哕逆
第三节 下利
第十七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节 病因、证候与治则
第二节 情志病
第三节 妇人病
第四篇 温病学代表著作选读
概述
**章 《温热论》
**节 温病大纲
第二节 邪在肺卫
第三节 流连气分
第四节 邪留三焦
第五节 里结阳明
第六节 论湿
第七节 邪陷营血
第八节 辨舌验齿
第九节 辨斑疹白痦
第二章 《温病条辨》
**节 温病大纲
第二节 上焦温病证治
第三节 中焦温病证治
第四节 下焦温病证治
第五节 治病法论
第三章 《湿热病篇》
**节 湿热病提纲
第二节 湿在卫表
第三节 湿热在气分
第四节 变证
第五节 类证
第六节 善后调理
主要参考书目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经典医著选读/苏新民 节选
《中医经典医著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1.温热邪气流连气分的治法温热邪气久在气分流连,既不从外解,也未深入营血,往往由于正邪相持,势均力敌所致。此时胃津不足,热邪也不甚,故治疗可通过“益胃”之法,促使“战汗透邪”。所谓“益胃”,不能简单理解为补益胃气,而是用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水,使能作汗。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理开泄,邪气可随汗透出而病愈。如服用雪梨浆、五汁饮、益胃汤等剂,或多饮米汤、白开水皆是。 2.战汗透邪的机理战汗是机体奋力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温热病过程中,战汗既可出现于气分后期,也可发生于营血分后期。凡热伤津液,津气不足,作汗无源者,皆可导致邪气流连不解。而通过滋养阴液,不仅可充养汗源,而且可化生正气,故有助于机体聚集一定的能量来驱邪。寒战即机体聚集能量奋力与邪气相争之象;汗出即肌腠气机宣通,透邪热从表而出之征。可见战汗透邪的关键是战而汗出。若战而无汗,或汗出不畅,均难以达到透邪的目的。 3.战汗的临床表现战汗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患者首先感到全身恶寒,并不断加重,以至引起全身战栗,且多伴有肢冷脉伏等症;继之体温不断升高,以至毛窍开泄,腠理疏松,全身汗出,寒战随即停止,体温也渐下降;汗出停止后,患者多见肌肤清冷、蜷卧不语等症,但脉象虚软和缓,此为邪退正虚、阳从汗泄之象,一般经一昼夜,阳气即可恢复,诸症自然消除。但有些患者由于邪盛正虚,往往不能一战而愈,而需过一二日再作战汗方可使邪退热清。 4.战汗而解与脱证的鉴别 战汗而解和阳气外脱均见肤冷、蜷卧不语等症,临床须详加鉴别,以免误诊误治。鉴别时首先“诊其脉”,若脉象虚软和缓者,虽见肤冷、蜷卧不语,也非脱证;若脉来疾数无力或散大,则为脱证之兆。其次当察神辨汗,若患者安卧,呼之能应,汗出停止,则非脱证;若躁扰不安,呼之不应,冷汗不止,则为虚脱之征。 5.战汗之后的护理战汗之后,由于阳气随汗外泄,胃气空虚,故出现肤冷、蜷卧不语等阳气一时不足的表现,此时应让患者安卧,也不要频频呼唤患者,而应使环境安静,并注意保持室内温暖,以利患者阳气逐渐恢复。 第四节 邪留三焦 【原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①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②。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③。 【注解】 ①分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邪分道而消。 ②走泄:意指行气泄湿。 ③机括:与“门户”义同,指邪气外达有去路。 【释义】本条主要论述湿热之邪留于三焦的证治。 1.湿热留于三焦的病机和临床表现手少阳三焦为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道路,湿热之邪久羁气分,既不从表而解,也未化燥入于营血,则可留于手少阳三焦,使其气机升降失调,水道不利。至于其临床表现,叶氏虽未直接指出,但从其所述“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可知其应有寒热往来之症。此外,由于湿阻三焦气机,水道不畅,故必伴有胸腹痞满、小便浑浊短少、舌苔厚腻等症。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经典医著选读/苏新民 作者简介
苏新民,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数15年,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学》、乡村医生教材《经典医著选读》,以及学术专著《名医诊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2篇。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8.7¥24.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6.7¥19.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6.4¥4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4.4¥42.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5.4¥48.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方剂学
¥48.4¥79 -
系统解剖学
¥44.4¥79 -
方剂学
¥68.9¥79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配套用书
¥76.8¥96 -
中医内科学
¥28.8¥48 -
血液学检验(第5版/高职检验/配增值)
¥45.9¥69
小学生足球入门及训练
¥10.0¥28.0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究
¥26.2¥42.0年少的琥珀微光
¥21.9¥38.0中国四大名石石种鉴赏-昌化石
¥49.7¥168.0梅溪民间文学选集
¥13.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