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1.民法典一本通【第九版】
¥40.0¥69.0未来产业发展――全球模式与中国路径
¥39.3¥69.0中国公共厕所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发展报告
¥49.6¥68.0(四色)应急救护指南
¥5.7¥13.0螽斯振振——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
¥31.9¥58.0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28422
- 条形码:9787559828422 ; 978-7-5598-284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本书特色
只有自觉地学会与病毒共存,与不确定性共处,向灾害学习,才有可能摸索出一条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正道。我们终将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唯yi能够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任何确定性的状态都将是人类适应不确定性而构造的结果,而且总是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变化过程之中。 书摘:1931年长江大水灾,蒋介石忙着围剿红军。有人在报纸上批评他,蒋于是乘军舰从江西到武汉转了一圈。武汉瘟疫丛生,蒋介石不敢上岸,湖北省政府的几位大员只好坐小船,跑到军舰上去汇报。 从蒋介石面对长江巨浸时那种“此乃天然灾浸,非人力所能为”的别有用心和无可奈何,到1954年中国共产党人动员全中国人民的力量抗击洪流,并成功地实施荆江分洪,保住了武汉三镇,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灾害、死亡、不确定性,与其说是历史的偶然,不如说就是历史的本身;与其说是历史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还不如说是激荡历史大潮的伟力。它看起来是人类历史的非常态,实际则是自然或社会生态的常态化内在构造之特殊显现而已。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内容简介
本书稿即为作者关于自然灾害、救荒、生态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关系的思考, 其有助于一般读者大众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灾害和生态环境。书稿的主题有“把不确定性带入历史”“抹不掉的记忆”“山水之间”“救荒活民”等。在神州大地的山水之间, 救荒活民在历代上演, 自然灾害往往成为历史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也铸就了历史上一系列抹不掉的记忆。书稿既有学术的深度, 同时又以通俗的论述将读者带入历史上生态环境中去。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目录
前言 文明的“双相”
专题一 把不确定性带入历史
自然灾害与近代中国
荆棘中的穿行:现代进程的生态视角
“旱魃为虐”: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卖一口,救十口”:关于妇女买卖的比较研究
“水旱蝗汤,河南四荒”:历史上农民反抗行为的饥荒动力学分析
家庭的解体与重生:历史视野下的唐山大地震
专题二 抹不掉的印记
“在目前的近代史教科书中,对于灾难的记忆被遗忘了”
从《一九四二》说起:文史资料与中国灾荒史研究
文史资料:一扇透视灾害历史的记忆之窗
灾难记忆与政治话语的变迁:以文史资料中的灾害记述为中心
专题三 山水之间
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华北农村市场
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变奏
江淮之间:区域灾害史研究的新征程
从“自然之河”走向“政治之河”
新时代的“山海经”
专题四 救荒活民
古今救灾制度的差距与变迁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慈善
大荒政:中国救荒史的新篇章
专题五 现实的历史之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灾荒史研究得来的启示
祸福相倚:浅谈灾害后果的利害双重性
一根篱笆三根桩:从北京电网到“阳光经济”
生态学视野下的“非典”问题
和而不同:多元比较中的中国灾害话语及其变迁
专题六 与灾害同行
李文海:为哀鸿立命
有效地耕耘这一片园地
时代呼唤更成熟的中国灾荒史学
尘暴与环境史
生态史:历史的生态学畅想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节选
长江,武汉;洪水,瘟疫|国家的挑战与应对 编者按: 本文截取夏明方教授新书《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中的有关片段,看似碎片化的时间与事件,背后却预示着历史与社会的走向。 片段一|1931年长江(武汉)洪水与瘟疫 1931年,江淮流域爆发了大水灾。1931年6月下旬,正当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大雨滂沱之时,身兼“淮委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却“亲莅南昌”主持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他往返南城、南丰、广昌等地督战,历时一个半月,江淮流域正是在此期间遭到了大面积的水灾。 1931年8月17日,正当汉口市被大水淹没的时候,蒋在做什么呢?当时宋美龄的母亲去世,蒋跑到上海为岳母执绋去了。 8月22日,他在南京官邸接到何应钦从南昌发来的“促请赴赣督剿”的急电,当天又匆匆乘舰再赴南昌。当时,有人在《申报》上批评他,他便坐在这条战舰上,“由苏而皖,自赣而鄂,上下千里”地转了一转,算是对灾区的“视察”。 8月28日,蒋跑到了汉口,9月1日发表了一封《呼吁弭乱救灾》的电文。在电文中,他直接说:“中正惟有一素志,全力‘剿匪’,不计其他。”对于大水灾的责任问题,他则认为此属“天然灾祲,非人力所能捍御”。蒋介石只顾打内战,虽然对救灾事业不是没有一点贡献,但确是没有放在心上,有时甚至将天灾的发生诿诸老天爷。 蒋介石到达汉口的时候,汉口正在闹瘟疫,他待在舰上根本不敢上岸,湖北省政府的官员就坐个小船上舰去给他汇报。 片段二|1954年长江(武汉)洪水 1949年后,面貌发生了转变。从蒋介石面对长江巨浸时那种“此乃天然灾浸,非人力所能为”的别有用心和无可奈何,到1954年中国共产党人动员全中国人民的力量抗击洪流,并成功地实施荆江分洪,保住了武汉三镇,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片段三|2020年武汉疫情 中国政府在武汉疫情爆发期采取的封城行为,在海外诸多自由主义者看来似乎是典型的“国家专制主义”行为,是对人类自由天性的束缚。事实上,在历经这场灾难的局中人看来,这样的“专制”,应该叫做“病毒专制主义”(或者广义而言属于“灾害专制主义”)更为恰当;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如果中央政府不果断采取自上而下的雷霆般的封禁措施,而是像早期湖北和武汉地方当局那样颟顸、迟顿,则必定受到来自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强烈批评和质疑。西方世界后来对封禁之举的局部仿效,在很大程度上也显现了疫情之超越意识形态的破坏力。在此类特定的情势之下,极端的自由放任,反而可能与人们普遍接受的人道主义渐行渐远。 不过,要是我们把今日病毒的全球大流行都看成是病毒自身的特性所致,则肯定大谬不然。毕竟在传染源、传染路径以及传染群体之间,在疫情的起源、爆发、传播和扩散的链式过程中,这一病毒,像历史时期的其他任何病毒一样,还是给人类留下了可以隔断的缝隙。而中国在武汉疫情爆发后举国抗疫的成功,足以说明人类在逆转自然进程的方面还大有用武之地,哪怕采用的主要是古老而机械的物理隔绝法。相比于欧美等国后来的表现,这一办法是如此的简捷,如此的有效,以致不少海外政客对中国的抗疫成果抱持极大的怀疑态度。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作者简介
夏明方,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及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灾荒史、环境史、生态史与社会经济史。著有《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6.0¥48.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2¥42.0
-
论李贽
¥18.9¥49.8 -
宋朝的腔调
¥17.1¥39.8 -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发现之旅.历史卷
¥11.6¥35 -
史学遗产六讲-大家小书
¥12.1¥24 -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29.4¥49.8 -
中国史学名著题解(新版)
¥2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