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信仰.礼仪与生活:以朱熹祭孔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281636
- 条形码:9787300281636 ; 978-7-300-28163-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信仰.礼仪与生活:以朱熹祭孔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特色
本书站在宗教学视角探讨朱熹对于神圣价值的守护和信仰方式,对于宗教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说,有必要的意义和价值,而笔者也试图通过对朱熹祭孔这一特定生活实践行为的分析去表明,一种特定的宗教学视角和方法可以如何被用来分析儒者与儒家传统中的相关问题。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信仰.礼仪与生活:以朱熹祭孔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内容简介
对朱熹来说,先圣是儒家神圣价值在世的典范,并为后世儒者提供了效法的“原型”,需要不断地回溯和体认。朱熹对先圣的特定信仰,以及对祭祀、鬼神和祈祷等观念的特别认知,在祭祀礼仪的特定氛围下交织建构起一个独特的意义空间,使之成为“遭遇先圣”的神圣时空,在其中,朱熹获得的价值体验,是通过精神反省和超越的真实过程而实现的自我转变,具有深刻的精神性意涵。同时,基于“道-圣-经”三位一体的价值信念,这种与先圣相遇的真实经验,对朱熹回到生活面对道学事业,有着极具根本性意义的影响。经由思想和生活的这种交互呈现,本书希望说明,在朱熹这里,先圣作为“道”的象征,成为“神圣”介入其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不仅是用以界别自身与异端的价值根基,更是其实践成圣工夫的意义基础,从中清楚可见朱熹对于神圣价值的信仰和守护方式。正因如此,信仰、礼仪与生活的复杂关联,在朱熹祭祀孔子的实践中获得了很好呈现,由此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儒者生命实践的深层意涵及其展开方式。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信仰.礼仪与生活:以朱熹祭孔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目录
绪论:问题、视角与方法1
一礼仪、信仰与生活1
二朱熹与祭孔礼仪5
三双重视域下的“礼仪经验”8
四方法论说明:仪式、经验与诠释13
五文献综述18
六结构和框架29
**章释奠先圣:仪规与实践32
**节释奠礼的制度设计32
一“释奠先圣”的礼仪演进33
二《绍熙州县释奠仪图》的成立35
三礼仪制度的沿革与差异40
第二节“沧州精舍”的祭祀实践46
一仪式经过46
二象征意义下的礼仪细节50
三在制度与实践之间55
小结57
第二章祝告先圣:以“祝文”为中心58
**节“祝”与“先圣祝文”58
一祭礼中的“祝”及其意义58
二南宋“先圣祝文”的兴起63
第二节朱熹“先圣祝文”及其特质69
一朱熹“先圣祝文”概况70
二朱熹“先圣祝文”的特质73
三祈雨、祭告先祖与先贤77
小结85
第三章信念世界:祭祀、祈祷与先圣87
**节祭祀“如在”与“感通”87
一“如在”的意涵88
二鬼神的实在性92
三鬼神之临在97
第二节“祷”的意义与限度105
一请祷之非105
二事理之间:朱熹的解释109
三“祷”的意义与限度113
第三节“先圣”的意味116
一圣人与过恶117
二先圣的地位120
三“先圣”与“成圣”123
四“尊敬”与“敬畏”之间127
小结129
第四章遭遇“先圣”:“感通”与意义体验131
**节仪式空间与意义世界132
一“心”、“敬”与“感通”132
二神圣空间的构造134
三与“先圣”之感通139
第二节作为祈祷的“祝告”141
一书写的意义141
二聆听与感通144
三祈愿的心灵146
四“感通”的经验结构154
小结156
第五章回到生活:礼仪经验的意义与影响158
**节道统159
一“道统意识”的觉醒160
二道学谱系与共同体167
第二节经典173
一“经典”与“圣人之心”173
二“六经”与“先圣”180
第三节工夫185
一“读书”与“静坐”之外186
二“燕居”拜先圣192
小结196
结语:神圣与生活198
参考文献204
后记219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信仰.礼仪与生活:以朱熹祭孔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节选
礼仪是儒家观念落实到现实社会的基本途径,通过将个人行为纳入“礼”的规范之下,儒家希望确立起一种符合其道德信念的理想社会秩序。随着在汉代的制度化,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礼制也成为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并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对极为重视“脸面”的中国人来说,“失礼”是让人感到耻辱的事情,这显示出“礼”的内在约束力。由此,“礼仪行为”作为儒家思想的现实表达,交织成为民众基本的生活形式,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构成儒家礼制根基的是作为儒家经典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这套制度理所当然的解释者和维护者是儒家思想的信仰者——儒者。对于历代大儒来说,推广“三礼”为社会提供规范的礼仪行为准则,成为他们重要的学术和政治使命。当然,作为信仰者,儒者自己需要在生活中率先垂范,遵守和践行礼制的规定。不过,面对时代环境的变迁,细化的具体礼仪则未必能够完全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儒者当然不是顽固的守旧者,因为孔子在《论语》中即已承认礼的“损益”变动。因而,儒者既是礼制的继承者和解释者,也是礼制的实践者和改造者,而这种改造通常又源于他们在具体时空下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这个制度、观念与生活的互动中,礼仪又充当了一个中介的角色:儒家思想通过礼仪塑造和影响个人的生活实践,而生活实践与社会变迁又扮演了改变、修订礼仪思想和制度之经验来源的角色。这提醒我们,理解儒者的礼学思想,不能仅着眼于他们对礼仪的制度规定和思想阐释,更要留意他们的礼仪实践,因为这两者之间可能并不相同,前者着眼于维护传统和整个社会的凝聚,后者则与自家生命信念的表达密切相关。面对古典的生活世界,需要对后者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究。中国人重视实践和行为,用西方学者的话说,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大师们均“重体验轻信条,重行动轻语言”克里斯蒂安·乔基姆.中国的宗教精神.王平,张广保,沈培,等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33.。对儒者来说,合乎礼仪的行为是展现人性特质的过程,“在礼仪之中,精神得以生动表现并获得了它的*大灵性”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3.。换言之,礼仪行为是儒者的基本生活经验,正是通过熟练、恰当地实践礼仪,人性才能透射出超出自身的神圣光辉,反过来,这也构成了儒者追求成圣的基本方式,是修身实践的基本外在表现。对于始终以成圣为目标的宋明理学家来说尤其如此,故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从来就不是枯燥的思辨概念,而是奠基于生命体验所展开的对话”林月惠.诠释与工夫——宋明理学的超越蕲向与内在辩证.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8:序言1.。这种对话的基础在于相信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在这个意义上,儒者在具体礼仪行为中所获得的经验理应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构成了儒者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基本要素,是今天理解儒家传统的重要内容。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信仰.礼仪与生活:以朱熹祭孔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张清江,男,1986年2月生,山东枣庄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伦理学与宗教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宗教问题、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与社会。近期主要关注问题:儒家传统中与宗教相关的观念要素,在具体历史时空下与其他观念体系的互动方式,及其如何落实成为塑造社会信仰形态的知识因素。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青年项目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已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哲学与文化月刊》等海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译著《立法者的神学》、《立法与德性》等多部。多次参加台湾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机构组织的学术交流和会议等。曾获得教育部2012年度首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论文《先贤崇祀与地方信仰:以朱熹为中心》获“首届中国宗教学青年学者论坛”(2018年9月)优秀论文二等奖。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25.4¥49.8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2¥42.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3.5¥30.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2.8¥36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3.9¥52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13.5¥48 -
疯狂与清醒
¥14.9¥59.8 -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26.8¥68 -
东方文化与人类发展前途:季羡林讲演集
¥1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