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

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

作者:张永超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25cm 页数: 223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7.2(3.2折) 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449810
  • 条形码:9787519449810 ; 978-7-5194-498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儒学现代化的学术专著。本书集中围绕人性问题、孝悌问题、认知问题、生死问题,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源自遭遇西方而产生的合法性危机,说明对西方之学习不在其结果而在于其方法和理性传统,论证了对传统之发掘表现为普世价值的理性建构与对现代人类危机的回应,包含价值重估、体系完善、问题响应等,指出基于理性思维方式的重建是化解现代困境的根本出路。

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 目录

引论 儒家思想转型路径之审视 一、晚清以来的大变局与儒家思想困境之产生 二、基于困境而衍生转型问题 三、对原有转型路径之审视 **章 人性问题 **节 孟子性善论之检讨 一、人性之界定:人之所以为人者 二、“道性善”:由仁心到仁政 三、“性善”之方法论检讨 第二节 性善论之另种视角:宗教维度之灵性“良善” 一、人之性“本善无恶”的宗教维度 二、灵性层面“本善无恶”之检讨 第三节 性善论困境与人性的另种审视 一、性善论困境与理性依据 二、人之所以为人的另种视角:理性动物 第二章 孝悌问题 问题再提出:(一) 为何反传统 问题再提出:(二) 为何要孝敬父兄 **节 先秦孝悌观之形成及其理论困境 一、以四书为中心之探讨 二、先秦儒家“孝悌观”之内在理论困境 第二节 “孝爱”方式之分析 一、现象学视角之审视:“孝”的情境性、非对象性 二、孝之艰难与“待养” 第三节 儒耶“孝悌观”之比较 一、问题缘起:敬爱天主还是孝敬父母 二、上帝之爱与孝悌伦理——《马太福音》对“孝悌”的界定 三、人情之爱与孝悌伦理——郭店竹简中对“孝悌”的界定 四、爱天主与爱父母——基于“孝悌”观念之比较 结语:孝悌伦理、子女本位与公民培育 第三章 认知问题 **节 中国传统中“认识论意识缺乏”之原因 引言:为何说“中国缺乏知识论传统” 一、从一个“争论”谈起——中国/西方没有本体论 二、境界与方法:中西本体论的不同 三、由“本体论”的不同而产生“是”与“实”的思维方式 四、“境界论”与“实”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知识论传统”之缺乏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中的“认识论意识缺乏”之辩护 一、“中国知识论传统是现实忽略”观点难以成立 二、对陆先生论证结构、论证层次的质疑与批评 三、为何“用西方哲学概念匡范中国哲学”之法难以拒绝 第三节 由“认识论意识缺乏''到认知模式探讨 引言:“认识论意识缺乏”之再检讨与认知模式转型 一、何以知:认知的人性论依据 二、知什么:“物之理”与“君之道” 三、由“物之理”而“君之道”所建构的认知模型 第四节 、传统认知模式之尝试性建构:欲望、秩序与幸福 引论:欲望是否可以作为研究秩序与幸福的起点 一、人生而有欲:欲望导致善恶 二、礼义以养欲:善恶催生秩序 三、改良秩序走向幸福的可能性 结语:欲望一人心一礼乐秩序一幸福所建构的认知模式lz 第四章 生死问题 引言:为何要探讨生死问题 **节 生死问题探讨的五个维度 一、以探究“死亡本质”“濒死体验”的死亡学 二、以探究“死亡的终极性、形而上学”的死亡哲学 三、以探究“医学生物科技引发的生死伦理问题”的生命伦理学 四、以发掘生死智慧并落实到生命教育的生死观探究 五、以探究“死亡以及生和爱”的“生死学” 第二节 生死问题的当代面向及其重建可能 引言:“生死学”之重建何以可能 一、对傅伟勋教授所开创的“生死学”之批判与反省 二、基于生死问题的当代面向试论生死学之重建可能 三、结语:“生死学”之重建及其可普性意义 第三节 向死而生——比较视阈下以“不朽”为中心之重建尝试 引言:“死亡”作为生命之镜——审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一、以生观死:死的意义建筑在生的价值之上 二、向死而生:超越有限的人生 三、认同“有死''事实之不同超克:“不朽”与“复活” 四、不同超克路径之深层原因:对“生命”的不同界定 结语:“向死而生”——世俗生活中“不朽”意义之寻求 第五章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融入、引导与建构 **节 孑L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张力之化解:回归生活世界 一、生命原点:儒家思想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二、内在冲突: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之张力 三、角色定位: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活建构方式之自觉 第二节 现代社会特质之再审视:传统与现代之张力 一、从冯友兰的“终生困惑”谈起 二、现代社会之特质及其与传统张力何在 三、现代社会与传统之张力如何化解 第三节 儒家思想转型的深层路径:思维方式之变革 引言:新观念引进与思维方式变革 一、对新文化运动所提“新观念”之反省:观念革新与“*后觉悟” 二、重蹈覆辙:明清时期西学新观念引进的类似遭遇 三、“思维方式重建”作为吾人*后之觉悟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张永超,北京大学哲学博士(2011),台湾辅仁大学博士后(2015),曾任职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2011-2018),现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侧重于儒家思想现代转型、中西思想比较、知识论与伦理学等。围绕上述方向撰写的论文发表于《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哲学分析》、《清华西方哲学研究》、《中州学刊》、《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南国学术》(澳门)等刊物。近年偏重于李泽厚“巫史传统”研究,尝试探究先秦时期“由巫到史”的“理性化”进程及其认知模型。 出版专著:《经验与先验:张东荪多元认识论问题研究》《仁爱与圣爱:儒家与基督教爱观之比较研究)。参与合著:《天人之际:儒道天人观新论》《人文关怀论》《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仁爱与圣爱:儒家道德哲学与基督教道德哲学之比较研究》。 刘君莉,女,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2019),现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殡葬文化研究》特约编辑。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厅级课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党员”“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曾获得“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一等奖”等众多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6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