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与读书

我与读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464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45.4(6.3折) 定价  ¥7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我与读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65568
  • 条形码:9787108065568 ; 978-7-108-06556-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与读书 本书特色

记录《读书》的完整历史,汇聚历代作者、编者们的倾情之作 记录《读书》40年历史,表达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情结与心声;以个人记忆、观感与性情,展示《读书》的力量与风采,甚至不避争议与纠葛。

我与读书 内容简介

《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读书》杂志函请长期支持《读书》的作者、编者撰稿,希望用他们的记忆,来重现这本杂志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深长侧影。这本《我与〈读书〉》,正是根据本次征文,分类辑录而成。全书共收文章七十七篇,内分三辑:辑一为本书主体,五十七位老中青、各领域的作者们,琴箫剑气,各有擅场;辑二为谢世作者与前辈编者类似主题的旧文,汇编十二题,是为“不能忘却的记念”;辑三是《读书》历任主编或执行主编的回忆文章,提供自内而外的视角,别有一番意蕴。

我与读书 目录

辑一

朱正 回忆在《读书》发表过的几篇文章

蓝英年《读书》与我

邵燕祥“无题有感”和“读书记”

王蒙 永远的《读书》

顾孟潮 播下建筑哲学种子的《读书》

李陀 有过一个温暖的编辑部

陈四益 我同《读书》

刘梦溪 《读书》与“读书人”和“知识人”

刘再复 《读书》,曾是我的祖国

梁小民 我与《读书》

吴忠超 中州行

张隆溪 我与《读书》的一段缘分

唐晓峰 《读书》印象

李长声 我和《读书》以及日本6黄子平 那些年里的读和写

黄梅 一九八七年,“结缘”《读书》

李锐是这样开始的

蒋原伦 我与《读书》

李庆西 始于阁楼上的记忆

陈冠中 我与《读书》繁体字版9朱学勤 旧社会的事,旧社会的脸

罗志田 《读书》和我

张汝伦 我认识的三个《读书》编辑

樊纲 仍然“不讲道德”的经济学

陈平原 与《读书》结缘

陆建德 我与《读书》孙歌 伴跑《读书》

江晓原 两次思想解放

刘小枫 历史中的隐情

雷颐 以“读书人”自豪李辉 《读书》与启蒙时光许纪霖 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有一份杂志和一群读书人

张鸣 我与《读书》的缘分

陈彩虹 风正一帆行阔水

孙郁 《读书》上的文字

李公明 资源·传承·言述品格

赵京华 东亚论述的丰饶意味刘禾 《读书》窗外的风景20万俊人 书里乾坤自在游

梁治平 “《读书》服务日”忆旧

董炳月 《读书》的重量

陈徒手 《读书》给了我一生的写作方向

韩东育 永远的读者

江弱水 《读书》与外面的世界

张晴 我与《读书》

吴晓东 《读书》与一代人的情感结构

胡泳 爱书人俱乐部

恺蒂 《读书》这一片辽阔的天空

……

辑二

辑三
展开全部

我与读书 节选

《我与:创刊四十周年纪念集》:我在边区联中读初中的时候,正是大量阅读苏联文学作品的时期。我们对苏联文学的态度是:不分析,不批判,全盘接受。读过的有《恐惧与无畏》《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走正路的安得伦》《粮食》《苏联作家七人集》和《团的儿子》,其余的已经忘记了。这些都被称为革命文艺作品,老师鼓励我们读,并强调向作品中的人物学习。苏联以外的外国文学作品我读得很少,只读过《木偶奇遇记》和《冰岛渔夫》,不过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苏联文学作品说教的意味太强,描写的事务太险峻,总号召人民为伟大的事业牺牲;而西方的作品给你讲有趣的故事,带你到奇异快活的地方去游历。我渐渐不爱读苏联作品了。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四年,苏联文学像洪流一样冲击中国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头脑。冲击力*强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和《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几乎没有同学不读,读过没有不被感动并下决心向保尔、卓娅和奥列格学习的。中学还成立过“保尔班”和“卓娅班”。这些书宣传的都是美好的共产主义,教导我们去实现它,不怕流血牺牲。为实现共产主义,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但个人的现实生活呢?有衣服穿还想穿得体面一点,除面包外还能喝上肉汤,房子住得宽敞一些,不是也舒服嘛。但这些思想苗头在书里被批判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瓢泼大雨似的宣传攻势下,我当然没有细想,也无法细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著名英语翻译家董乐山先生和杂文家舒展兄,都是与我经常聊天的朋友。董先生长我十岁,不吸烟,除读书外好像没有什么嗜好。舒展兄也不吸烟,但嗜好啤酒。每次来看我都带一升啤酒,我们边喝边聊。董先生跟我说过,中国对苏联文学的宣传他不理解,总觉得有些文章是廉价的宣传品。什么蹩脚的作品都介绍到中国来,特别是荣获斯大林奖金的作品,并宣称为伟大作品。董先生读苏联文学作品产生的印象与介绍到我国来的苏联文学评论联系不起来。我当时谈起在苏联的所见所闻,肆无忌惮,信口开河,对苏联文坛上的大作家妄加评论。我说潘菲洛夫的《磨刀石农庄》没有文学价值,是一部吹捧农业集体化的宣传品,而农业集体化使农民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译成中文竟有四大卷,谁看呢?巴巴耶夫斯基的《金星英雄》和《光明普照大地》也译成中文出版,这两本书比《磨刀石农庄》还蹩脚。巴巴耶夫斯基复员后,找不到工作,听说写书可以维持生活,便写了《金星英雄》。写好后到莫斯科找出版社。碰巧遇到担任《十月》杂志主编的潘菲洛夫。两个文盲一见倾心,巴巴耶夫斯基拜潘菲洛夫为师,把稿子交给潘菲洛夫,潘菲洛夫向日丹诺夫报告小说内容无政治问题,就在《十月》杂志发表了。一个文盲一夜之间成了大作家。潘菲洛夫也文字不通,三十年代受到高尔基的严厉批评,不得不向高尔基检讨,但仍然被当局钦定为大作家。所以他特别愿意把同样文字不通的巴巴耶夫斯基包装成大作家。我还记得中国作协邀请巴巴耶夫斯基访问中国的图片中,有作协领导围着他虚心请教的样子。当年凡是获得斯大林奖金的作品,中国一定尽快翻译出来。《旅顺口》就是一例。这是一本描写一九O五年日俄战争的小说,两个帝国主义在中国打仗的书,慈禧竟然宣布中国中立。书中的中国人不是妓女便是红胡子。书不是在中国翻译的,也不是在中国首先出版的,但一九五四年中国国家出版社再版了。我还告诉两位好友,高尔基不是革命的海燕,也不是列宁、斯大林的亲密战友,与他们对十月革命的态度完全不同。高尔基认为俄国是落后的农民国家,应当首先发展科学教育,培养新知识分子,重视老知识分子。他为拯救知识分子,多次找过列宁,跑断了腿。列宁感到高尔基碍他的事,便动员他到国外疗养,高尔基不得不离开苏联。高尔基与布尔什维克其他领袖的关系也不好。列宁格勒党魁季诺维也夫竟抄了高尔基在列宁格勒的家。……

我与读书 作者简介

《读书》杂志,1979年4月创刊,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其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