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作者:易丹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23cm 页数: 431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5.3(7.0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82126
  • 条形码:9787100182126 ; 978-7-100-18212-6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高中以上教育水平、对1.古希腊人的观剧方式和当代人的观剧方式有何区别?罗马的万神殿,为什么成了来自亚洲的“异教”殿堂?波提切利绘制《春》所需要的昂贵颜料是如何得到的?哈姆雷特的著名台词,如何撩动“低三下四”的伦敦观众?广告里那些精致优雅的贵族形象,代表着真正的欧洲贵族吗?启蒙时期的欧洲人,是如何想象世界和中国的?为什么19世纪的科幻小说中对人造生命充满恐惧,与现在的科幻小说偏好完全不同?好莱坞影片大行其道之前的欧洲电影产业,是什么模样?欧盟能举办欧洲歌唱大赛,但为什么不能举办一个欧洲文学大赛呢?带着这些问题,本书以具体事例为依据,寻找了多个方面的答案。2.书中的九个文化样本涵盖了戏剧、小说、建筑、电影等多个方向,契合了不同时期中的欧洲艺术潮流。这种开阔的视野使读者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欧洲文化,不仅看到这些作品的艺术特征,也看到它们背后的历史局势。3.从欧洲文化的局部出发,将学术论证与个人感悟相结合的手法,令读者在体会到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对欧洲文化产生更具体、更有现实感的认知。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古希腊悲剧《美迪亚》、古罗马建筑万神殿,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绘画《春》、古典主义时期由意大利传入欧洲各地的《廷臣之书》、启蒙主义时期法国的园林建筑《无忧宫》、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小说《弗兰肯斯坦》、20世纪后期波兰电影《红》、21世纪初的乌克兰民谣《1944》等9个艺术作品为切入点, 观察和分析了从古希腊到21世纪初的欧洲文化历史与生态截面。本书从古代历史讨论到现实政治, 逻辑层层深入, 语言明白晓畅, 兼具批判思维和审美意识, 对作品背后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别有洞见的评述, 为读者呈现了一份别开生面的欧洲文化导览图。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目录

写在前面

**章 美狄亚 希腊的身份

第二章 万神殿 天堂的模样

第三章 《马可·波罗游记》 外面的世界

第四章 《春》 古代的再生

第五章 《廷臣之书》 上流社会的教养

第六章 无忧宫 哲学家与哲学王

第七章 《弗兰肯斯坦》 人的极限边缘

第八章 《红》 技术叙事时代

第九章 《1944》 乘着歌声的翅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节选

写在前面 1 被耸人听闻的名头吸引,我有时会浏览一些网上流传的自媒体文字。这些文章或长或短,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向读者传播所谓欧洲文明和欧洲文化的“硬核”信息,气势逼人。与这些文字类似,更有诸多冠以“秒懂”“五分钟读懂”篇名的帖子,贩卖有关欧洲社会、文化、历史和文明的知识,顺比特管道汹涌而来,在各种流量平台上翻飞。 近十多年,国人走出国门,旅行目的地除了东南亚诸国和地区,*显眼的,当属隔在十个小时飞行航程之外的欧洲。从曾经10天欧洲15国游,到15天欧洲5国深度游,再到眼下一国之内诸种路线自驾游, 中国旅客的足迹,几乎覆盖了欧洲所有知名景点。从20年前去欧洲做研究开始,我自己就见证了欧洲各大航空港内中国面孔逐渐增加,中文标识出现,以及免税店接受支付宝和微信结账的整个过程。欧洲旅游的热潮,带动巨大信息需求。对于那些试图首次前往,或再去欧洲游历的人来说,除了上网寻找各种景点美食攻略外,恶补一二欧洲知识,“秒懂”当地历史和文化,当然是必需的功课。 中国出现了一波空前的欧洲话语热潮,应该不是夸张。 在那些煞有介事或轻佻放浪的话语里,我们能读到多少真实的欧洲?至少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不多。各种说法,言之凿凿,都喜欢以一言以蔽之的概括,给欧洲范围内诸多国家和文化做出结论。这些结论,宏大而空洞,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文营养。 我也曾拜读过一位大红大紫的作者。他的书和言论,现在已经成为网红,以至于有人把他比做中国的文艺复兴式全才。拿到他一本涉及欧洲思想和艺术文化的著作,我刚读了**章,就败了胃口。这位作者对古希腊的描述和判断,貌似高屋建瓴,却只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者希腊狂热的翻版。西方学者近些年已经解构的历史叙事神话,在他的文字里依然被奉为至宝。 当然不能责怪制造这些话语的人。他们并不是专职研究欧洲的学者, 在他们和中国高校与机构的欧洲研究界之间,横亘着一堵学术之墙。那么,在学院高墙内,在学者们的讲课、著述和论文中,有关欧洲的讨论 是否就抵达了真相,就避免了宏大而空洞的结论呢? 似乎也没有那么乐观。 曾经应邀去国内一所高校讲座,题目涉及欧洲文化。讲座开始后, 我就针对欧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常见套路和误区进行了解构。我告诉自己的听众,要说世界上哪个国家出版的欧洲文学史*多,恐怕当属中国。我们的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外国文学或西方文学课程,负责这些课程的教研室,一般都会编写自己的教材。外国文学也好,西方文学也罢,这些文学史的主要内容还是欧洲文学。然而,在欧洲内部,却很难看到以笼而统之面目出现的欧洲文学史。原因很简单,一部囊括欧洲各国文学在内的文学史,应该以什么语言作为文本载体?英语?法语?德语? 还是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这是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 我继续介绍说,在欧洲学界内,有人怀疑是否有一个整体的、具备同一性的欧洲文化存在,因为欧洲各国有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不同文艺作品复杂而多样。有些学者甚至质疑,地理上是否有一个叫欧罗巴的“洲”存在,因为,现在的欧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欧洲,所谓欧罗巴“洲”,不过是挂在欧亚大陆边上,濒临大西洋那块不算太大的地方。当然,如果俄罗斯算是欧洲国家的话,情况又会不一样:欧洲的东方边 界线,就会刻在日俄之间有争议的南千岛群岛礁石上…… 可以想见,学生们的反应有些惊愕。 讲座结束后,这个高校负责“欧洲文化”课程的老师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刚才的讲座吓了我一大跳,差点把我这学期的课都否定、把我的饭碗砸了。 事实上,讲座所提及的问题,只是众多例子之一二。在我读过的许多有关欧洲文化的论文和论著中,循传统而来的认知误区、由翻译不当导致的误读、基于意识形态框架而制造的误判,不在少数。这其中,也包括了我自己从事这项工作三十多年来曾经落入的陷阱。我意识到,与其去抱怨那些网络媒体关于欧洲文化的夸夸其谈,不如回过头来检讨学界都还没有厘清的认知混乱;与其去纠正学院外的业余爱好者对欧洲的误解,不如先把学院内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和阐释套路送去做核磁共振,看看它们是如何生成,又如何影响了我的视力和听力。 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因。 另一个附带动因,是想翻越学院派的高墙。 身为人文学科的教师和研究者,我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过,我又似乎无法把自己的视野完全限定在学术圈内。不论是提供知识,还是提供分析和批判知识的方法,我总以为,学术研究的*终目的,不应该只针对那些CSSCI期刊的编辑和少量读者,那些学术论著的少量读者,甚至不应该只针对大学教室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从20世纪初中国的**次现代启蒙以来,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启蒙以来,中国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在欧洲文化研究领域已经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改写了历史,改造了阐释,形成了许多新的认知。将这些新的材料和洞见,介绍给课堂里的学生,是一个高校教师理应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如果我能找到一条路径,跳出学院派的研究套路,避免学术操作的经典套话,将自己的工作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如果在这个欧洲话语热得发烫的时代,居然会有学界外的读者,愿意突破“秒懂”的喧哗与骚动,花一点精力来深入认知欧洲的一些文化特点, 那么,让这两种努力在一个地方相遇,岂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不是太过理想主义?这种努力是否能达到目标? 我不知道。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作者简介

易丹, 1960年出生。1981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1984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文系毕业,文学硕士。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奥尔堡大学、波恩大学、根特大学、哈佛大学、鲁汶大学等高校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 代表作有《断裂的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与吕澎合著)、《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触摸欧洲》等。发表有长篇、中短篇小说,并与钱滨合作多部获奖电视连续剧。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