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永远的马兰花

永远的马兰花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24cm 页数: 130页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16.1(6.3折) 定价  ¥25.5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永远的马兰花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1106102
  • 条形码:9787571106102 ; 978-7-5711-061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永远的马兰花 本书特色

本书激励人们向**人物学习的热情,渗透灵魂,塑造心灵。 本书沉稳有力地将红色基因教育与文学美育教育相结合,激励学生时常戒勉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把自己的成长自觉地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永远的马兰花 内容简介

  这本《永远的马兰花/我的颜色是红》以“红色”为主旋律,以传记的形式,记述在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革命者、科学家等各个战线的优秀人物事迹,彰显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永远的马兰花/我的颜色是红》兼具正能量与文学性,通过阅读,可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红色视野,于纵深处培养其红色情怀。

永远的马兰花 目录

永远的马兰花(外一篇)/彭继超
深潜/许陈静 郑心仪 姜琨
程开甲:我与祖国在一起/于庆田
金钟罩/祖一飞 喻思南
一个共产党人的父女亲情/张子影
士兵意志的刻度/吕永岩
钱壮飞与**座红军烈士纪念塔/曹春荣
“狼牙山五壮士”故事背后的故事/朱新春
风雨潇潇话铜像/高丽君
大师是这样炼成的——阎肃其人其事/郭晓晔
一寸山河一寸血——摄影家黑明用镜头留住一百名抗战老兵的历史/王振江
我站立的地方/张国
坚守6号哨位(节选)/王昆
中国军人接你回家/苏毅
雷锋初到军营/胡世宗
战将无星/李卫平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所国心 董滨
展开全部

永远的马兰花 节选

  《永远的马兰花/我的颜色是红》:  现在回想起来,我**次见到邓稼先院长的情景,仿佛是在梦由——  邓稼先的手很凉,有汗,湿漉漉的。  我们握手,互道辛苦,但都有点儿心不在焉。  当时,我们的注意力都被远处的那片荒原吸引着。再过一会儿,那里将爆炸一颗原子弹。  那是1983年,在罗布泊的一次地下核试验前夕,时任核试验基地政委的胡若嘏介绍我认识了邓稼先院长。  那里紧张的工作不允许人们有更多的交谈。于是,我们相约,改天到他长期工作的位于大西南的研究院,去听他好好讲讲那段秘密历程中的故事。  没想到,那是邓稼先*后一次到罗布泊试验场;没想到,那时的邓稼先已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  邓稼先去世后,客厅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1993年,在北京花园路邓稼先家的客厅里,我看到了一盆令人怆然心动的马兰花。这是参加核试验任务的同志特意从罗布泊带给邓院长的。马兰花旁边,是邓稼先的照片——两手在胸前张开,仿佛拥抱着一颗太阳。马兰花已经枯干,曾经浓绿的叶片苍白得几乎透明。它像遗像中的主人那样,把生命和颜色献给了阳光和时光,但它依然保持着挺立的身姿——那是永生的形象!  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细心地用白色塑料线把这盆枯干的马兰花缠绕起来,摆放在邓稼先的遗像前。许教授告诉我:“这花,已经摆了好几年了。”  在邓稼先遗像旁的玻璃板下,摆放着一张领奖通知单,上面写着: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项目:原子弹的理论突破及武器化,氢弹的理论突破及武器化;奖励金额:1000元……  那一刻,我突然百感交集,却又无话可说,只能躬下身来鞠躬,再鞠躬……  许教授告诉我:邓稼先去世后,客厅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这是杨振宁来访他们倾心交谈时坐过的沙发,这是邓稼先去戈壁滩时背的水壶,这是准备停电时点的蜡烛……  许教授拿着《中国原子弹的制造》这《永远的马兰花/我的颜色是红》,慢声细语地讲述着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那是永远活在她心里的故事——  1958年,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小邓,我们要放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事情,想请你参加,你看怎么样?”接着,他又严肃地说:“这可是光荣的任务啊!”邓稼先1950年回国后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于1954年起做中科院数理化学部的副学术秘书,而学术秘书就是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先生。邓稼先对钱先生很尊敬,彼此之间也十分熟悉,他深深懂得这次谈话的分量。当晚,邓稼先失眠了。妻子许鹿希见他神情有些异常,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什么,我在调动工作。”邓稼先平静地说。他说:“鹿希,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当时30岁的许鹿希并不知道邓稼先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但她懂得邓稼先要去做的一定是有关国家利益的大事,他一旦选定了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地走到底。虽然当时女儿只有4岁,儿子才2岁,但许鹿希认为,不能因家里的琐事让邓稼先分心,她宁愿自己默默地承担一切。她对邓稼先说:“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  邓稼先是**批到二机部九局报到的三个人之一,九局后来也叫九所、九院、221厂。1958年8月,邓稼先研究核武器的秘密历程在北京城外北郊的一大片高粱地开始。那块地方划出来作为他们的院址,叫作三号院。邓稼先和新毕业的大学生一起,全部投入施工行列。他们毫无怨言地挑土、平地、修路、抹灰、砌墙,修建准备存放苏联答应要给原子弹模型的库房。但后来,原子弹模型没有等到,苏联专家却撤走了。  1959年6月,二机部刘杰部长向当时的九所组长级以上人员交底,他对邓稼先说:“你要有思想准备,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要自己干。”  高粱地上刚刚盖起的一座灰楼,成了中国核武器研制*早的阵地。邓稼先和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程开甲、周光召、陈能宽、龙文光、疏松桂等专家先后集结在这里,秘密地进行着原子弹技术的艰难攻关。封存在仓库中的装满几十个麻袋的计算草稿,是邓稼先率领的理论设计队伍艰苦攻关的记录。当年他们*先进的运算工具,就是两台处理速度为每秒300次的“乌拉尔”型计算机,许多数据还要靠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是算盘来计算。  许鹿希常常觉得他的眼神空落落的,似乎不在这个地球上  在那艰难的岁月,许鹿希很快发现,邓稼先变了。他们1953年结婚。从1954年开始,他们住在中关村的中科院宿舍。许鹿希当时在北京医学院上班,校门到车站之间是空旷无人的野地。到了晚上,邓稼先大半是骑着车子到车站来接她,有时两人也一块儿漫步在寂静无人的小马路上。到了1954年lO月,他们有了一个女儿。1956年11月,他们又有了一个儿子。两个宝贝的到来,使他们温馨的小家庭更加其乐融融。邓稼先每天下班回来,进门**件事,便是和孩子玩耍。当女儿刚会叫一声“爸”的时候,他总要抱起这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要她叫一声,再叫一声。到后来,孩子们会说的话增多了,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他不仅要他们重复地叫“爸爸”,还要叫“好爸爸”“非常好爸爸”“十分好爸爸”……这时的邓稼先仿佛也变成了一个孩子。  从1958年到1959年,仅仅一年时间,一向开朗活泼、被人称作“娃娃博士”的邓稼先,刚刚35岁,就变得沉默寡言。晚上回到家里,说话明显减少了。许鹿希常常觉得他的眼神空落落的,似乎不在这个地球上。有时谈起有趣的事,他又恢复了以往的爽朗,不禁开怀大笑,但笑声往往突然中断,又走神了。许鹿希很着急,可又知道帮不了他什么忙。后来才明白,邓稼先回到家里其实并没有休息,他上床躺着,常常是眼睁睁地望着天花板;有时候,看他眼睛闭了,但许鹿希知道他并没有睡着。邓稼先可以不用纸笔,就凭着脑子里背下来的内容去推算公式。常常有些公式,年轻人在白天推算不出来,晚上邓稼先回家躺在床上给推算出来了,接下来才是鼾声大作的沉睡。第二天早晨,邓稼先带着令人兴奋的消息,骑上自行车到办公室去向年轻的同事们报告结果。每逢这样的早晨,他总会在路边停下来,吃一块烤白薯或是什么别的东西。邓稼先很喜欢去品尝生活中这种别致的乐趣。  1960年,邓稼先的家搬到刚刚盖好的花园路一号院宿舍楼。这里离办公区三号院只有1公里路。他晚上经常加班到深夜。一号院大门关了,年轻同事就把邓稼先送回家,连人带自行车从门口的铁栏翻进去。日夜连轴转使他们十分疲倦。有一次,邓稼先讲完课后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接着自己便站在黑板前睡着了。无论怎样辛苦劳累,他们的心情都是愉快的。只有一次,邓稼先产生了深深的自责。有天深夜回家,他看见自己5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互相搂着,坐在房门外的楼梯上睡着了。工作一紧张,他竟然把妻子值夜班不在家、晚饭时要给孩子开门的事忘记了。他把两个孩子抱到床上,望着熟睡的孩子,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好。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