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

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45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1.7(6.3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 版权信息

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 内容简介

  基于客观问题、主观认知与社会建构的分析框架,《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社会学文库》重点研究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社会转型的互构共变,着力分析了客观环境质量的改善进程、公众环境关心与行为发展以及由此促进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型和社会建设变化。

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 目录

上篇 环境问题与治理实践

第1章 城市空气污染与治理
一、空气污染概述
二、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演化历程
三、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嬗变
四、“铁腕治污”背景下城市空气污染新趋向

第2章 城市水污染与治理
一、城市水污染状况及其特点
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及问题
三、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原有特征与困境
四、近年来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变革与展望

第3章 城市生活垃圾与治理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状况
二、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及变迁
三、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反思

第4章 农村面源污染与治理
一、农村面源污染现状、趋势及特征
二、农村面源污染发展的动力机制解释
三、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与问题
四、加强和改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第5章 农村水污染与治理
一、农村水污染的来源与危害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
二、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演变
三、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政策优化

第6章 农村生态破坏与保护
一、农村生态破坏的趋势与特征
二、农村生态保护实践与成就
三、农村生态保护的政策与问题
四、农村生态保护的未来展望

中篇 环境关心与行为倾向

第7章 环境关心的城乡差异
一、文献回顾
二、研究设计
三、数据分析结果
四、总结与讨论

第8章 环境关心的年龄差异
一、文献回顾
二、数据、模型和变量
三、研究发现
四、结论与讨论

第9章 经济增长与环境关心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
二、经济增长、环境退化与环境关心研究回顾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发现
五、总结与讨论

第10章 环境行为的城乡差异
一、城乡居民环境行为的基本状况
二、城乡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三、总结与讨论

第11章 经济增长与环境行为
一、环保行为研究回顾与假设
二、研究设计
三、分析与结果
四、结论与讨论

第12章 城市空气污染与居民迁出意向
一、文献回顾
二、研究设计
三、空气污染诱致的迁出意向分异
四、居民雾霾迁出意向分异的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讨论

第13章 气候变化认知与行为倾向
一、研究问题和数据来源
二、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三、公众对气候变化成因和后果的认知
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表现
五、总结与讨论

下篇 治理转型与绿色社会

第14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
一、不平衡的气候变化认知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四、应对气候变化实践的社会学意义

第15章 环境政策制定过程的变化
一、雾霾问题:一种空气,两种声音
二、雾霾治理:推力与拉力的结合
三、雾霾治理政策的应急性与风险
四、总结与讨论

第16章 迈向复合型环境治理
一、中国环境认知日渐清晰
二、中国环境政策日益完善
三、环境治理道路日趋彰显中国特色

第17章 公众评价政府环保的因素模型
一、影响政府环保工作评价的因素及其假设
二、数据和方法
三、模型结果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
四、总结与讨论

第18章 中国现代环保主义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环保主义
二、中国现代环保主义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现代环保主义成长的驱动因素
四、中国现代环保主义实践的趋向与制约

第19章 绿色社会的兴起
一、社会建设:从开发环境到保护环境
二、推动社会转变的主要内生动力
三、绿色社会建设的成效与未来

附录

附录1 中国版环境关心量表(CNEP)
一、NEP量表及其在环境关心测量中的应用
二、基于CGSS2010数据检验NEP量表的优势与策略
三、2007版量表是否具有*佳项目构成?
四、2007版量表的测量精确性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附录2 中国版环境知识量表(CEKS)
一、环境知识测量研究述评
二、中国版环境知识量表的应用
三、中国版环境知识量表的检验
四、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 节选

前 言 学术研究一直在路上。2012年,在2010年度的中国综 合社会调查数据清理结束以及拙作《环境友好的社会基础―――中国市民环境关心与行为的实证研究》出版之后,我就萌生了申报相关课题继续和深化中国公众环境关心与 行为研究的想法。适逢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招标重大课题,于是我组织申报了“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研究”,并有幸被批准立项(立项号 13JJD840006)。本书即是该课题的*终成果,于2019年8月通过专家鉴定得以结项。本书的核心主题是在环境问题发展、环境治理实践、环境关心与行为强化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呈现出何种新的转型趋势。事实上,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具有对立与统一的两面性。一方面,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总是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体现为环境的消耗、衰退乃至破坏;另一方面,过度的资源攫取和环境破坏*终将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基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人类都会以特定的方式将环境因素纳入社会建设的诸种行动之中,努力谋求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在动态发展中。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发展的环境问题,正在成为推动现代社会新转型的重要因素。对这样一种转型过程、表现以及机制等的分析,理应是环境社会学的重要议题。20多年前,我在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发展的关系时,就意识到了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动态、辩证的性质。我曾分析指出,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是环境衰退的直接原因,中国快速增长的消费主义增加了环境压力,中国不断扩大的区域分化不利于环境衰退的控制,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导致一定程度的控制失灵,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由此导致了不断增长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环境议题的社会建构,中国应对环境衰退的政策调整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制度化,中国社会走向民主化为改善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些都成为缓解环境压力的有利因素。我还指出,中国环境治理需要走调节发展目标、管理消费需求的道路,其症结在于促进社会系统自身的变革,也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新转型。我把这一系列观点概括为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转型范式”,集中体现在2001年公开出版的《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一书中,那本书着重分析的是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从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转向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重点关注的是环境压力在公众层面的影响,也就是对公众环境关心与行为的影响。2003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发起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设计了环境关心与行为模块,在时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李路路教授的帮助下,获得了虽然有些缺陷但是仍然非常宝贵的、具有权威性的全国调查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我和我的团队成员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终成果编撰成《环境友好的社会基础》一书,在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环境关心的测量、环境关心的结构、环境关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市民的环境行为等作出了初步分析。若干初步的贡献包括:指出了在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环境社会学界使比较广泛用的环境关心量表;明 确环境关心是一个复杂的构成性概念;对性别、年龄、居住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状况等与环境关心和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检验了既 有的理论假设,既有与西方学者一致的发现,也有一些有差别的发现。 由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环境模块只局限于城市部分,而且存在少数地区样本的缺失,所以已有的研究只能是初步的。在开展研究的同时,我和团队成员一直在努力促成新的调查,机会在2010年降临。还是在李 路路教授的支持下,2010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包括了我所设计的环境关心 与行为模块以及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的环境模块,在中国城乡随机抽 样开展问卷调查,其中的ISSP环境模块在全球一些主要国家同时开展调查。 这是当时国内*具权威性的环境关心与行为调查数据,既便于城乡比较,又可以开展国际比较。本书的初衷就是想基于这样一个权威数据集,对中国公众环境关心与行为进行再测量、再研究,并开展必要的国际比较。 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化,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关于中国城乡居民环境关心的分析和讨论不能够脱离环境问题的社会应对,也就是当代 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一方面,作为一种主观建构的“社会事实”,居民环境关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日益严重的客观环境状况以及不断加强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特殊呈现;另一方面,居民环境关心的增长不仅驱动了当代中国环境治理模式的变化,同时也是引领更广泛层面的社会转型的一股重要力量。鉴于此,我拓展了课题研究范围,除了利用调查数据对中国居民的环境关心进行深入的比较性的实证分析外,还将居民环境关心的形成与后果置于当代中国环境变化和社会新转型的叙事主线下来理解,关注作为环境问题之社会应对的环境治理进程的全方位影响。*终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本《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本书基于客观问题、主观认知与社会建构的分析框架,重点研究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社会转型的互构共变,着力分析了客观环境质量的改善进程、公众环境关心与行为发展以及由此促进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型和社会建设变化。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上篇为“环境问题与治理实践”(包括第1、2、3、4、5、6章),围绕中国城乡突出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分析其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别是揭示与其相关的环保政策实践,试图分析中国社会迈向绿色社会的客观基础;中篇为“环境 关心与行为倾向”(包括第7、8、9、10、11、12、13章),主要分析在中国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公众环境关心与行为倾向的转变,既讨论了公众环境关心与行为的城乡差异、年龄差异,也分析了经济增长对公 众环境关心与行为的影响,特别是结合一个城市的调查资料,专题探讨了空气污染与居民迁出意向的相关性;下篇为“治理转型与绿色社会”(包括第14、15、16、17、18、19章),以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空气污染为例,侧重分析中国环境政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治理转型倾向,以及中国社会绿色化的宏观趋势与挑战;附录部分的两章包括了我们在研究中检验和发展的两个量表,即中国版环境关心量表(CNEP)和中国版环境知识量表(CEKS),这是具有创造性的,将成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测量工具。 本书的一些核心发现包括:环境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构共变关系,这一过程既影响了环境自身的质量,也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整体而言,居民环境关心在环境与社会的复杂互动中逐渐增强并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存在社会人口特征的差别,国际比较显示中国居民的环境关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变化着的社会使得环境治理的开放性、复合性正在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环境治理模式正在形成;环境治理实践促发了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绿色社会正在显露,但是仍然面临挑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培育、引导和壮大社会自身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完善复合型治理的体制机制安排,对于环境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新转型具相当的重要性。相比以往的相关研究,本书所做出的创新性贡献包括: 明确提出了适用于测量中国公众环境关心和环境知识的两个量表―――CNEP 和CEKS;基于可利用的权威数据检验和讨论了“后物质主义理论”“差别暴露假设”“差别职业理论”“差别体验理论”“巴特尔模型”“社会建构论” “全球环境主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推拉理论”“压力门槛理论”“环境公正论”等有关环境关心和行为研究的理论假设和学说,并提出了若干新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境信念体系”“绩效期待 理论”“复合型环境治理”“绿色社会建设”等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分析概 念和理论命题;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模式和社会新转型方向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分析。 我们深知本书仍然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之处。首先是虽然全书突出了一个主题,但是体系还不够严密,特别是在围绕研究的核心问题建构更加严谨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框架方面,尚需付出更多努力。目前所谓的*终成果仍然具有阶段的性质。其次是在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分析方面,虽然抓住了一些主要的方面,但还有欠全面、不够深入、不够精细,而且主要是聚焦于全国层次,对地方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不够充分;再次是研究过程拖得比较长,又缺乏*新的同规格权威数据进行比较,一些研究结论虽然具有长期的学术意义,但也可能与现实的新变化不一致,需要继续检验和修正;*后是多位团队成员参与研究工作,成果切入的角度、使用的变量、呈现的风格与质量等确实有差异、不均衡,虽然我们努力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学无止境,研究工作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完成,在完成中持续追求完美。我们诚挚地欢迎读者和学界同行予以鞭策和激励,以利研究不断深入、学术更加精进。

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 作者简介

洪大用,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领域教学与研究,特别关注环境治理与缓解贫困。出版《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2014)、《环境友好的社会基础》(2012)、《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2004)、《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2001)等著作。主持翻译《穹顶之下的战役》(2019)、《环境社会学(第二版)》(2009),在中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范叶超,社会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评论》等国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