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研究报告(1949-2019)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873303
- 条形码:9787500873303 ; 978-7-5008-7330-3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研究报告(1949-2019) 内容简介
本书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发展变化,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完善、中国劳动关系发展历史、企业性质与劳动关系、工会组织与劳动关系、劳动价值与劳动文化等,重点研究如何构建并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寻求妥善化解潜在冲突的有效途径,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理论研究,夯实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基础。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研究报告(1949-2019) 目录
目录
绪论001
**节研究意义003
第二节逻辑体系009
**章新时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015
**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与思考017
第二节新时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062
第三节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的影响094
第四节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状况113
第二章政府治理与劳动关系141
**节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49—1956)143
第二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至改革开放前
(1956—1978)148
第三节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
(1978—1992)153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阶段
(1992—2002)161
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完善时期
(2002—2012)174
第六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年至今)190
第三章企业性质与劳动关系209
**节国有企业211
第二节民营企业258
第三节合资企业289
第四章工会组织与劳动关系301
**节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49—1956)304
第二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至改革开放前
(1956—1978)313
第三节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
(1978—1992)319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阶段
(1992—2002)333
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完善时期
(2002—2012)343
第六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年至今)356
第五章劳动价值与劳动文化383
**节劳模精神385
第二节劳动精神392
第三节工匠精神395
第四节劳动教育401
第五节劳动文化406
第六章国外劳动关系经验借鉴409
**节日本“三大支柱”模式411
第二节德国共同决定模式434
第三节美国职工持股计划447
参考文献465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研究报告(1949-2019) 节选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研究报告(1949—2019)》旨在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在劳动关系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一次相对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全书分为绪论部分和六章。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部报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本报告的逻辑框架。 **章为新时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节梳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与思考。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过渡,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从党的十八大至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形成了关于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第二节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复杂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主体与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国和谐劳动关系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通过对中国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计算,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综合数值。通过不同层面的计算,可以探索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国家的政策与方针制定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中国的劳动关系和谐之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在不同时期追踪政策实施的效果。通过指标趋势的变化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把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进程与成效。第三节为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的影响。我们从劳动关系的角度研究技术进步的内在影响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率进行分解。首先,构建一个要素市场与劳动收入关系的数量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如果要素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率要受到要素变化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且在要素变化率为正的情况下,工资谈判能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起促进作用;如果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人均资本变化率、劳动边际产出的劳动弹性与技术进步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率。其次,使用1995—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起抑制作用,且贡献率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对此,我们认为构建利益互相依附的合作型劳动关系可以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从而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节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状况。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入手,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劳动者存在的不同历史问题,同时梳理了与产业工人队伍规模、构成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刻画了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时代特征。产业工人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下我国职工队伍的发展壮大。 第二章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在劳动关系领域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等进行系统梳理。本章涉及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从政府规制的角度构成了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框架。本章对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围绕劳动用工、工资福利、工会职能、人事关系、社会保障、劳动保护与监察、劳动争议处理等劳动关系具体事项发布的主要法律法规和重要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整理,为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关系政策演变及相关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三章为企业性质与劳动关系。本章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资企业三节。首先,是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研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延伸和结果。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是巩固和增强人民参与社会生产愿望的基础,有利于提升人民获得感,改善生产关系,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劲动力。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市场转型、转轨时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阶段,劳动关系呈现出由利益一体型、利益分化型、利益冲突型、利益依附型向利益共享型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导致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更多劳动者面临被解雇或分流安置问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矛盾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探索造成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失衡的原因,提出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促进双方力量均衡发展,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应有之义。其次,是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研究。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是符合历史实践和逻辑发展规律的。回顾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治理起源,改革开放时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与新时代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挑战,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本身需要达成的目标、所要服务的终极目标,劳动关系治理的主体、原则与宏观框架体系,其演进逻辑都是非常清晰的。不仅如此,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治理的政治方向、实施政策与纲领目标,在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文件中,也形成了系统的脉络。因此,针对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本部分拟对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起源、发展与变化进行梳理与总结。*后,是合资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合资企业作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我国合资企业的发展从1978年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整体上实现了合资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断壮大。通过分析合资企业的发展历程、劳动关系现状,梳理国内外关于合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可以发现合资企业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着极强的活力,但在劳动关系处理方面仍存在固有的矛盾,在集体协商、职工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一些员工的利益还得不到充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合资企业劳动关系面临重大的考验。 第四章研究的是工会组织与劳动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把发动和组织工人阶级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本章共包括六个阶段内容,**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在这一时期,《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等文件的颁布,对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至改革开放前(1956—1978)。我国此时的基本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国工会九大的召开明确了工会的基本方针,总体上确立了工会章程的主导方向。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1978—1992)。第四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阶段(1992—2002)。第五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完善时期(2002—2012)。伴随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作为劳动关系领域中的重要组织,中国工会为我们研究该领域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一方面,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中国工会是我国劳动关系协调和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其制度变迁对我们考察劳动关系问题提供直接的重要视角;另一方面,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中国工会的制度变迁也为我们考察国家与工人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第六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工会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并在第二十八条“工会基层委员会的基本任务”中增写了部分内容。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2018年,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在《中国工会章程》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工会的指导思想,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五章论述了劳动价值与劳动文化方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由诸多要素构成。除了物质层面外,文化精神层面同样重要,它对劳动关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是经济社会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获得自我认知的重要基石。在劳动基本手段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生产和服务工作,并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作出突出成绩的过程,就形成了劳动精神,实现了从劳动谋生手段向劳动精神的突破性转化;将劳动精神运用于重大技术领域,推动实现技术进步和技术突破,就演绎形成了工匠精神;而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经过劳动实践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劳动思想、劳动价值观以及劳动精神等,组成了劳模文化的基本要素。本章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劳动文化等核心主题进行了简要梳理。 第六章为国外劳动关系经验借鉴。本章旨在对大国崛起过程中劳动关系治理经验进行剖析,为中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借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作为人格化资本的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是资本雇佣劳动,实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劳资矛盾严重。如何调和劳资矛盾一直是资本主义社会着重探讨的议题。国外学术界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五个代表性学派,包括新古典学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和激进主义学派。具体到实践领域,我们研究了日本“三大支柱”模式、德国共同决定模式和美国职工持股计划这三个劳动关系治理的典型代表,这有助于追踪国外劳动关系调整的理论前沿与典型案例,认清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协调的本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获得有益启示,从而为创新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提供借鉴。
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研究报告(1949-2019) 作者简介
韩喜平,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 郭喜武,曾任吉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吉林省委组织部特聘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实践导师,长期从事工会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主编《吉林工会六十年》等书。
-
山樵邑梦录
¥17.7¥49 -
乡土中国
¥17¥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修订版)(套装共2册)(无书盒)
¥16.4¥48 -
乡土中国
¥14.2¥26 -
母乳主义: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
¥32.9¥78 -
理想国纪实13: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九品)
¥2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