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习录
-
>
无障碍阅读典藏版:庄子全书
-
>
素书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价值
-
>
王阳明全集(全四册)
-
>
生活与忆念
-
>
名家小全集(4册)
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738547
- 条形码:9787511738547 ; 978-7-5117-3854-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萧公弼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书稿对萧公弼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基本的阐述研究,并对其与美学相关的著述作了初步的整理与注释。这对学界理解与研究其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由“上编萧公弼美学思想研究”和“下编萧公弼著述整理”两个部分组成。“上编”在萧公弼里籍、生平、著述考证的基础上,对萧公弼美学思想的哲学始基、萧公弼论“美”及相关概念、萧公弼审美境界论和萧公弼美学方法论等问题进行研究,从中彰显出巴蜀美学包容性、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精神。“下编”是对萧公弼著述的搜集与整理,收录了萧公弼于1915年至1917年间发表在《世界观》《寸心》《学生》《文星》等杂志上的所有著述,涉及美学、哲学、文化、物理学等诸多学科。“下编”的“附录”收入耶路撒冷《美学纲要》、于伟《集定庵句赠萧君公弼》和彭举《竹根滩忆旧》三种文献,以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萧公弼生平及其美学思想的来源。
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目录
目录
上编萧公弼美学思想研究
引言
**章萧公弼里籍生平著述考
一、萧公弼里籍考
二、萧公弼生卒年及所读学校考
三、萧公弼著述考及其《美学》
四、结论
第二章萧公弼美学思想的哲学始基
一、“太极”本体论
二、“天演”进化论
三、“体用一贯”论
四、结语
第三章萧公弼论“美”及相关概念
一、美即无利害之快感
二、“内美”与“外美”
三、“好色”与“好淫”
四、结语
第四章萧公弼的审美境界论
一、“勤修天爵,漠视人爵”:“乐天”之境
二、“解脱尘缚,与神冥契”:“超物”之境
三、“人我两妄,法执双融”:“忘美”之境
四、结语
第五章萧公弼的美学研究方法论
一、中西参证
二、自下而上
三、史论结合
四、以佛释美
五、结语
余论 萧公弼与巴蜀美学精神
一、包容精神
二、超越精神
三、现实精神
四、结语
下编萧公弼著述整理
凡例
美学
美学(续)
美学(二续)
美学(三续)
美学(四续)
读《康德人心能力论》书后
广告诗之审美者:寄刘少少先生与白女士(有序)
研究哲学之要点
与陈重远君书
《易》为中国之灵魂学
释我
鬼学哲理
鬼学
鬼学(续)
鬼学(二续)
鬼学(三续)
鬼学(四续)
科学国学并重论
修养宜重王学说
修养谭
神通力之研究
宣言语:本报标举之三大目的
欧战后新文明之蠡测
大战争后之文明
责任心与生活力
原恶社会
改良社会为学生应尽之天职
佛门卫生浅说
古之卫生术
游草堂记
偶成
夜读
附录
美学纲要
集定庵句赠萧君公弼
竹根滩忆旧
参考文献
后记
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节选
第四章萧公弼的审美境界论 (略) 三、“人我两妄,法执双融”:“忘美”之境 佛教在明清时期已经开始式微,但随着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中国社会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现代新社会过渡,再加上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具有“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一条,中国佛教逐渐挣脱了封建统治的桎梏,在民国初年迎来了一场“复兴”,就连中断了千余年的唯识学也成为民国佛教的“显学”。萧公弼正经历了这一时期,他的哲学、美学思想中多处渗透着佛学因子,他对“美”的生成、审美过程的分析与解释运用的正是佛教唯识学之“五蕴”说如:“夫美何以现于世界邪?凡物必有其本相与现相。吾人目所能察见者,仅为现象。现象者,是谓之‘色’(色在物)。由眼帘偶触于色,而与之接洽者,是名曰‘受’(受在我)。既受其现象,则由眼帘绘其影入于脑海,而运以思索,是名曰‘想’。因想而差别计较,是名曰‘行’。因行而执著爱染,是名曰‘识’。吾人感觉界,凡不经此数者,则美之观念,绝不能成立者也。”。萧氏除运用唯识学研究美学外,还吸收了佛教中观理论,将人的审美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 在萧公弼看来,美的本质就是“无功利之快感”,故美学首先应该是一种“感情之哲学”(《美学·美学之概念及问题》)。同时,他还说:“美学者,研究精神生活之科学也。”(《美学·美学之要义及其地位》)因此,美学还应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它不仅是情感之学,还是精神之学、境界之学。但由于人的精神境界各有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以及审美境界有所不同,甚至有高低之分,如萧氏云:“因根器智慧之不同,而有太上、知之、纵欲三种之差别,则美之服膺力行,亦视人之高尚卑劣而定矣。”(《美学·美学之要义及其地位》)而“太上”“知之”“纵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萧公弼在《美学·概论》中有明确的说明,如“故吾尝谓美之一字,终非易言。惟太上忘美,其次知美,下焉者欲而已矣”。由此可见,“欲”是*低的境界,在它之上是“知美”之境,“忘美”之境是*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活动不是实用功利的活动,也不是理性认识的活动,而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活动,它获得的不是欲望满足和知识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愉悦,即美感,正如法国学者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所言,“它(笔者按:美)是不再留下任何欲望的极端,它如一堵*后的高墙,阻挡住所有前进的道路(当一幅画是‘美’的,我便除它之外不再有任何更多的想象)……”所以,萧氏与康德一样认为“美”具有无功利的性质。那么,要想进行审美,获得无功利之美感,就必须先虚静去“欲”。佛学在这一点上与美学有相通之处。《杂阿含经》卷第十四曰:“此有故必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世间万有、造化宇宙无自性,皆由因缘假合而生,一言蔽之曰“空”,故“空”为佛教哲学的一大特征与核心之所在。我们知道,人心本静,但受外物之刺激,遂生种种欲望。但佛教认为,外物为“空”,了无自性,那么,在“物”基础上产生的“欲”自然无存在之基,更何况对虚幻之外物的执着欲求,不仅不生快乐,反而使人离涅槃境界越来越远,永无解脱,所以佛教在破“色”“有”的同时,也要求去“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萧公弼将“欲”或“纵欲”视为审美的*低境界。他说: 下此或阿私所好,或醉生梦死,其去禽兽也几希。乌足以语于美哉!(《美学·概论》) 其实,“欲”之境不能称为审美的境界,因为它获得的是肉体之乐、欲望之乐,是一种感官快感而非美感,不仅与美学旨趣相悖,还不为佛学所容,它是闭“心灵之眼”而开“物质之眼”,是“乐人”而非“乐天”。 王国维也认为,“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红楼梦评论》)。虽然王国维偏重于论述艺术和“美”,但他与萧公弼一样将“欲”排斥在审美和艺术之外,因为“欲”或“纵欲”根本不是审美而是纯粹肉体的享乐、欲望的满足,所以萧氏曰:“乌足以语于美哉!”萧公弼注意到当时的社会上正有一些人处于这种所谓的审美境界,他说:“昔日同仇敌忾之心,今又渐归无何由之乡矣,而征逐洒食如故也,贪恋声色如故也,狂热势位如故也,争夺权利如故也。至普通社会,犹日玩斗雀牌,狎比优娼以为寻乐之所,鄙夷正当营业,独立生活而不为,乃伈伈伣伣,伊阿澁,忙碌于无谓之举,奔走于权势之门,若有余羡焉。”(《中国何以存立于世界邪》)这种沉溺于“欲”的下等之境会造成国家衰败、民族颓废,且无法存立于世界。所以,萧公弼在此之上,提出了一种“知美”之境。法国艺术家罗丹(Auguste Rodin)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知美”就是那双“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人具有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但这世间的“美”纷繁复杂,有内外、雅俗之分,所以“知美”不仅要让人具有审美的能力,还更应培养人们“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趣味,使他们远离病态的、低俗的、恶劣的趣味”。即萧公弼所说: 其次察物之媸妍,辩理之是非,所谓知美者也。(《美学·概论》) 妍媸就是美丑,是非就是善恶。“知美”就是明辨是非、区分美丑的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健康、高雅、纯正的审美趣味。正是由于此,萧氏在“色”与“淫”、“内美”与“外美”之间,倡导“好色而不淫”“重内而轻外”(《美学·美学之要义及其地位》) “纵欲”之境是欲望功利之境,它不是审美而是审丑。在“纵欲”之上是“知美”之境,它辨别美丑,并暗含求美去丑。但对于佛教(尤大乘佛教)来说,“空”是其基本的思想立场,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等说明世间色相皆虚妄不实。申言之,世间色相之美丑亦如是。那么,区分美丑、求美去丑的“知美”之境不可能是*高的境界,它依然是“俗谛”。龙树《中论·观行品》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在佛教中观学派看来,“空的深意,是说事物既非有(自性)、亦非无(虚);不落于有或无两边极端的见解,便是中道”。质言之,中观或中道就是一种不偏不倚、不落两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所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伦·观因缘品》)正道出了其中真意。萧公弼怀着这样的观念而认为: 人我两妄,法执双融,非所谓忘美者乎?(《美学·概论》) “人我两妄,法执双融”就是要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以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进而超越分别、消除妄念,不执“有”亦不执“无”(“空”),不泥于“美”亦不溺于“丑”(“欲”),*终进入无垢无净、不生不灭的忘美之境中。美学中的忘美之境就是佛学中观论所追求的涅槃之境,因为“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明涅槃”(《中伦·观涅槃品》)。当人进入涅槃之境后,不仅能够洞见世间万有的真实本相,消除个人之偏执,还可获得那无上的快乐,用萧公弼的话来形容就是,“鸢飞鱼跃,俯仰皆乐”(《释我》)。基于此,萧公弼将“忘美”之境设置为*高的审美境界,“忘美”之境就是“涅槃”之境,它是宗教的境界,也是审美的境界,获得的是一种超越美丑乐苦的无上之乐、本体之乐,即“涅槃乐”(《美学·美学之要义及其地位》)。 萧公弼说:“美学者,感情之哲学,其‘任务’,在本心理学社会学历史的条件,*后以研究宇宙的形而上之条件为归宿,乃能收圆满之效果者也。”(《美学·美学之概念及问题》)作为一种*高的审美境界,“忘美”之境正是一种宇宙之境,它是形而上的追求,使人、人生、生命获得真正的“圆满”。这也体现出萧氏不同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一面——“以美育融宗教”。
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谭玉龙,男,四川乐山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艺美学博士后。现任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编辑,兼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专家、重庆市第三批社会科学普及专家、重庆市艺术美学学会副秘书长、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委会副秘书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宗教学研究》《音乐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7¥39.8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21.6¥4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3.1¥68 -
诸子的真相 (何新文选)
¥23¥58 -
中国哲学小史
¥20.9¥49.8 -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
¥16.4¥38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26.4¥49.8 -
中国哲学十讲
¥16.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