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普通读者(伍尔夫文集)
¥43.9¥72.0不会说谎的证据 从犯罪调查到法医学
¥41.4¥88.0当下的力量(精装)
¥38.1¥56.0费孝通经典作品:乡土中国(费孝通著)
¥19.8¥36.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新版)
¥39.1¥62.0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379719
- 条形码:9787511379719 ; 978-7-5113-7971-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本书特色
1.壹心理重磅推荐版本 2.二十世纪西方思潮的先知弗洛伊德经典作品。 3.研究弗洛伊德专家车文博的学生、吉林大学教授高申春翻译。 4.书中收录20多幅弗洛伊德相关的珍贵照片。 5.爱因斯坦、荣格、萨特、唐斯、弗洛姆等一致推荐。 6.本书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导致人类产生三大思想革命的书”。 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内容简介
《梦的解析》出版于1899年,是弗洛伊德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本书为人类潜意识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树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新里程碑,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 本书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导致人类产生三大思想革命的书”。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目录
导言/018
英文版编者导言/020
一、关于《梦的解析》一书出版情况的说明/020
二、关于《梦的解析》一书史料的说明/022
三、关于目前这个英文版的说明/028
**版序言/030
第二版序言/032
第三版序言/034
第四版序言/036
第五版序言/037
第六版序言/038
第八版序言/039
英文第三版(修订版)序言/040
01 | 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041
梦与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045
梦的材料—梦中记忆/047
梦的刺激和来源/054
为什么醒后会产生梦的遗忘/068
梦的显著的心理特征/070
梦中的道德感/081
关于做梦及其功能的理论/087
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095
后记(1909)/099
后记(1914)/100
02 | 梦的解析方法:一个梦例的分析/101
03 | 梦是愿望的满足/119
04 | 梦的伪装/127
05 | 梦的材料与来源/147
梦的近期和无关紧要的材料/149
作为梦的来源的幼儿期材料/163
梦的躯体来源/183
典型的梦/196
06 | 梦的工作/219
梦的凝缩作用/221
梦的移植作用/237
梦的表现方式/240
梦的表现力/258
梦的象征表现—若干典型梦例再示/265
若干梦例—梦中的计算和言语/297
荒谬的梦—梦中的理智活动/310
梦中情感/330
润饰作用/347
07 | 梦的过程的心理学/359
梦的遗忘/361
回归作用/374
愿望满足/384
梦中惊醒—梦的功能—焦虑梦/398
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压抑/407
潜意识与意识—现实/419
附录一 | 论梦(1901)/427
附录二 | 梦的解析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1911)/459
附录三 | 论梦的解析的理论与实践(1923)/465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节选
有关梦的问题和科学文献 在文中,我将证明有一种心理学方法,它使得梦的解析成为可能,而且一旦运用这一方法,每个梦都可显示为一个精神结构,这一精神结构具有某种意义,并且与梦者清醒生活的精神活动具有特定的联系。我还将进一步致力于阐明梦中的奇异和费解之处产生的过程,并从这些过程中推断出引起梦的精神力量的性质,梦正是由于这些精神力量的共同作用或者相互冲突而产生的。说到这里,我的描述将先停一下,因为到这里梦的问题又衍生出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在另一种性质的材料基础之上。 我将对前人关于梦的著作,以及目前科学界有关梦的研究作序言式的评述,因为我一旦展开论述就再难有机会提到这些话题。尽管人类对梦的研究已做了几千年的努力,但对梦的科学理解却没有多大进展—这一事实在文献中得到了非常普遍的认可,以至于似乎没有必要进行具体引证了。本书*后附有一些著作 ,其中有许多令人兴奋的观察结果和关于这一主题的饶有趣味的材料,但却没有或几乎没有触及梦的本质性的内容,也没有提供一个对梦的神秘之处的*终解决方法。当然,对于那些虽受过良好教育却不是这方面专家的人,这些知识就更少了。 或许有人会问[下面两段是1914年版增补的内容],在史前原始部落的人对梦是怎么看的,以及梦对他们关于世界和灵魂观念的形成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是个颇具有吸引力的题目,但在此我不得不忍痛割爱。我很愿意把约翰·卢波克(John Lubbock)爵士、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和E.B.泰勒(E.B.Tylor)等人的著作推荐给我的读者。但我得补充一句:在完成我们的任务之前,我们是难以对这些问题及推测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加以领会的。 关于梦的史前观点无疑会反映在古代人们对梦所持有的态度上 。他们深信梦与他们所信奉的超自然世界具有联系,梦是神灵所传达的启示。而且,毫无疑问,梦对于梦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梦通常预示着未来。由于梦的内容庞杂,多姿多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各不相同,所以难以对它们形成一致看法,因此有必要把它们按照重要性和可信度加以分类。古代一些哲学家对梦所采取的态度是在某种程度上按其预兆凶吉进行大体上的划分。 在亚里士多德关于梦的两部著作中,梦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书中告诉我们,梦并非来自神灵,也不具有神圣的性质,而是“半人半神”(daemonic)的,因为自然就是半人半神的,而不全是神的。因此,梦并非超自然的表现,而是遵循人类的精神规律,尽管后者确实与神有着相似之处。梦被定义为梦者在睡眠时的一种精神活动。 亚里士多德已意识到梦生活的某些特征。例如,他知道,梦将睡眠时发生的微小刺激放大为强烈的感觉,“人们梦到自己走过灼热的火堆,而实际上只是身体某处感到微热”,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梦可以把身体变化的细微信号放大并透露给医生,这在清醒生活中是观察不到的 。 我们知道,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古代人不把梦看成是梦中心灵的产物,而看成是神之使者的昭示。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个历史阶段,对于梦生活的具有影响力的解释中总是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潮。它们的区别在于,一种认为梦是真实和有价值的,它带给梦者警告或卜示未来;另一种则认为梦是无价值的、骗人的和空洞的,它只能将梦者引入歧途或毁灭。 格鲁勃(Gruppe,1906,第2卷,第930页)引用了马可罗比斯(Macrobius)和阿蒂米德鲁斯(Artemidorus)所做的划分方法,“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现在或过去的影响,但没有未来意义。它包括失眠症,是某个既有观念或其反面的再现,如饥饿或饥饿的满足,也可能是某个观念漫无边际的延展,如梦魇。而另一类则相反,它决定着未来,包括:(1)从梦中得到的直接预言;(2)某些未来事件的情景;(3)象征性的梦(有待于解释)。这种理论曾流行了几个世纪”。 这种以梦的价值进行的划分已经同“梦的解析”问题密切相关 。通常人们总是期望从梦中得到某些重要结论,但并不是所有的梦都可以立即得到解释,而且也不可能分辨一个十分特别而又难解的梦是否预示了某些重要的事情。这就促使人们找出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梦的不可理解的内容可以替换为可理解且有意义的内容。古代后期达尔狄斯的阿蒂米德鲁斯被认为是*伟大的梦的解析权威,目前他所流传下来的著作《详梦》足以弥补同类著作失传造成的损失 。 古代人对梦的前科学观念必然与他们对宇宙的普遍看法相一致。这种观念使他们把只是在他们心灵中才具有真实性的事物作为实在之物投射到外部世界中。此外,他们对梦的观点还考虑了早晨醒来后由残留在记忆中的梦所产生的总体印象:一种对奇异之物的印象,它来自另一个世界并与我们心灵中的其他内容形成对照。如果认为那些梦的超自然起源理论在当今不再有支持者,就估计错了。我们可以暂且不去理会那些虔诚而富于玄想的作者,他们有充分理由停留在这个一度支配了广大领域的超自然力量所残余的领土之上,因为现代科学仍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领域。除了这些人以外,我们还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头脑清晰,没有任何奢念,但他们利用做梦现象难以解释的特征来为他们对神灵存在与活动的宗教信仰提供支持(参看哈夫纳[Haffner]1887)。一些哲学学派(如谢林[Schelling] 的追随者)也把梦生活奉若神明,很显然也反映了自古以来无可争议的梦的神圣性质。人们对梦的预警性和预示未来的性质的讨论从未停止。因为无论那些具有科学态度的人如何反对或不接受这种信念,由于目前对梦所做的心理学解释尚不足以解释清楚所有收集到的材料,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去接受这样一些观念。 要想撰写梦问题的科学研究历史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尽管这一研究在不少方面都非常有价值,却无法从中梳理出一条线索来。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提供保证的可靠基础尚未确立,而每一个新的研究者都重新探讨相同的问题,似乎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如果我试图按编年顺序把前人已写出的这方面研究做一个总结,我就必须放弃将梦的知识现状作一综合性描述的想法了。因此,我决定选择按题目而不是按作者来组织论述框架。在提出每个关于梦的问题时,我将把所有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材料都包含进来。 但是,由于梦的文献十分零散又涉及许多领域,我不可能涉及这一题目的所有文献,只要一些基础的或关键性的材料没有被忽视就好,敬请读者们暂且满足于此吧。 直到*近,许多作者还倾向于把睡眠和梦作为一个整体问题加以研究。他们照例讨论了关于病理学、似梦非梦状态(如幻觉等)的类似情况。相反,新近的著作则表现出限制论题的倾向只限于梦生活领域的某些孤立问题的研究。在这种态度的变化中,我高兴地看到他们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对于梦这样模糊的问题,只有通过一系列细微的调查,才能找出答案并达成一致性结论。我在本书中所要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份十分详细的带有明显心理学特征的调查。我几乎没有机会去考虑睡眠问题,尽管睡眠状态的某个特性一定是引起精神结构改变的功能性条件,但因为那基本上是属于生理学领域,所以在本书中对睡眠问题不予阐述。 由梦的科学研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将以下列标题一一讨论。当然,其中一些重叠之处在所难免。 梦与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人做出的简单判断常常是,即使他的梦并非来自另一个世界,但无论如何的确把他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老一辈生理学家布达赫(Burdach,1838,第499页)对梦现象做了谨慎而细致的论述,在常被引用的这段话中,他表达了这一信念:“我们白天的生活,不管劳作与娱乐、欢乐与痛苦,在梦中都不会重现。相反,梦的唯一目的是让我们从中得到解脱,即使当我们的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当我们悲恸欲绝或竭尽全力解决问题时,梦也是以某种象征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头脑。”费希特(I.H.Fichte,1864,第1卷,第541页)也有相同的认识,他在谈到“补足性的梦”时曾描述为它有一种神秘的精神自愈功能。斯图吕贝尔(Strümpell,1877,第16页)在他一本享有盛誉的研究梦的性质与起源的著作中也提到梦有类似的作用。他说:“一个人做梦时也就脱离了清醒意识的世界。”还说:“在梦中,我们清醒时所记忆的有序内容及清醒意识的正常行为都已消失。”以及“在梦中我们几乎没有记忆,我们的心灵已和清醒生活的日常内容和事务完全隔绝”。 不过,相当多的作者对梦与清醒生活的联系持有相反的观点。如哈夫纳(Haffner,1887,第245页)就说“首先,梦是清醒生活的继续,我们的梦通常与不久前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想法有关。通过准确的观察,总会找到梦与前一天经历之间的线索”。而另一位学者威根特(Weygandt,1893,第6页)对我刚才引用的布达赫(Burdach)的阐述持有针锋相对的看法:“因为,很明显在大多数梦中都可以发现它们实际上是把我们带回日常生活,而不是与它隔绝。”默里(Maury,1878,第5页)进一步提出一个简明的公式:“我们的梦就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或所为。”而詹森(Jessen)在他关于心理学的一部著作中(1855,第530页)说得更为详细:“梦的内容毫无例外地在某种程度上受梦者本人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同他过去整个生活中的事件与经历有关。” 哲学家J.G.E.马斯(J.G.E.Maass,1805[第1卷,第168页和173页]) 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为坚定的态度。下面是温特斯坦(Winterstein)在1912年所引用的内容:“经验证实了我们的观点,我们*常做的梦,其内容常是我们赋予*大热情的事物,这就表明我们的强烈感情一定会影响我们梦的内容。如雄心勃勃的人梦见他曾经赢得的桂冠(或想象他曾经胜利),或是那些他将要赢得的桂冠;而恋人在梦中总是为其心上人渴望之物而奔忙……沉睡在心中的所有感官上的欲望和厌恶,只要有所触动,都会引起与之相关联的梦,并且把这些想法、念头编织到梦境中去。” 梦的内容依赖于现实生活,这类观点在古代就已存在。拉德斯托克(Radestock,1879,第134页)告诉我们,在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出征希腊之前,有人曾经坚决地向他提出忠告,劝阻他放弃出征的念头,但他在梦中却一再被催促出征。对此,阿塔巴鲁斯(Artabanus)—波斯一位有名的梦的解析者—非常中肯地告诉他,一般来说,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 卢克莱修(Lucretius)在说教诗《物性论》中有这样一段:“不管我们热切追求什么,不管我们过去关注什么,心灵总是意在追求的对象。梦中情形也是一样:辩护人寻觅证据,推敲法律;将军则运筹帷幄,驰骋疆场。” 西塞罗(Cicero,《预言》,Ⅱ.lxvii,第140页)所写的和默里多年之后所写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同:“梦者白天的想法和行为的残余总是进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翻腾涌动。” 看来关于梦与清醒生活关系的这两种观点之间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在此,我不禁想起了希尔德布兰特(Hildebrandt,1875,第8页以下)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他认为,除非通过“一系列(三组)似乎会使这对矛盾更加激化的对比,否则根本不可能对梦进行描述”。他说:“构成**组对比的,一方面是梦完整地与现实生活相隔绝分离,而另一方面则是梦与现实的持续地相互浸染与相互依赖。梦与清醒时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完全分开,就像人们说的隐士般地与世隔绝,与现实生活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把我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不同于我们的正常记忆,并把我们置于另一个世界,有着与我们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经历……”希尔德布兰特继续论述道,当我们睡眠时,我们整个生命连同其一切形式“似乎通过一扇隐形的活动门逃遁消失”,然后,梦者可能航海到了囚禁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去和拿破仑商量以摩泽尔酒来换自由的事儿,而且他的确从这位前皇帝那儿得到不少的酒,以至于醒来时他还很懊悔美梦的破灭。那么,让我们来把梦中情形与现实做一对比,希尔德布兰特继续写道,这位梦者从没做过酒商,而且将来也无此打算;他也没做过海上航行,即使要出海航行的话,圣赫勒拿岛也是他*不愿去的地方。他对拿破仑也从没有过同情心,相反,出于爱国对他反倒怀有仇恨。更为重要的是,当梦者出生时,拿破仑已死在那座岛上了。所以,梦者绝不可能与拿破仑发生任何私人关系。这样梦就成为横亘于两段连续且相互一致的生活之间的怪异之物。 “然而,”希尔德布兰特继续说道,“看起来与此完全相反的观点也同样是对的、真实的。”无论怎么说,我相信,(梦与现实之间)*亲密的关系与相互的孤立隔绝共同存在着。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无论我们梦中出现了什么,它们都是从现实中提取材料,从围绕现实的理性生活中取得素材……不论得到了怎样离奇的结论,梦绝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真实的世界。而不论是梦的*神圣或者*为荒谬的结构,都必然从我们所目睹的感官世界或者从清醒时的思想之中取得了其基本素材—换句话说,都来自我们已有的外部经验或内部经验。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作者简介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1939.9.23) 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自我”“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和“力比多”等重要概念,他对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促进了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他不仅影响了心理学,也影响了哲学、美学、文学和流行文化等领域。和达尔文、马克思并称为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高申春 吉林大学教授。研究弗洛伊德专家车文博的学生。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译著有《梦的解析》《互动中的咨询会谈:关系、过程与转变》等。
-
生活的科学
¥12.8¥36 -
不原谅也没关系
¥59.7¥89 -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47.8¥66.9 -
梦的解析
¥18¥42 -
福尔摩斯与无意识侦探
¥23.1¥49 -
心理健康(第五版)
¥10.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