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签名本)
-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
>
(精)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花口本)
-
>
日本墨绘
-
>
(精)中国人的称呼(签名钤印本)
-
>
枫泾史话
-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2553311
- 条形码:9787302553311 ; 978-7-302-5533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有关清华的校史读物。 本书选择清华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科研与社会服务、校史人物等事关学校历史的几个重要方面,点面结合,精选一组历史照片,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让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点,从不同侧面挖掘、弘扬清华优良的文化与精神。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清华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科研与社会服务、校史人物等事关学校历史的几个重要方面,点面结合,精选一组历史照片,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让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点,从不同侧面挖掘、弘扬清华优良的文化与精神。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目录
学 校 发 展
筚路蓝缕创校元勋———清华创校时期的三位领导/ 3
“中等程度学校”≠“中学” / 6
学校管理以培养完全人格为怀/ 11
1915 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与《清华年报》创办/ 16
五四运动与清华学校的管理变革/ 21
曹云祥校长奠定民主管理基础/ 26
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个责任/ 31
从清华学校到国立清华大学/ 36
抗战胜利后困难重重的接收/ 40
毛泽东电报指示保护清华/ 44
人 才 培 养
通识为本/ 49
一个学生的课堂/ 56
大师与大楼/ 62
教授互相听课/ 66
关于“破格” / 70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频繁严格的考试/ 74
再说频繁严格的考试/ 79
60 分是否应该万岁? / 83
科研与服务
研究是大学的灵魂/ 89
历史上的农业学系/ 94
农事讲习所/ 100
1934—1937 年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 104
研制烟幕弹与防毒面具/ 110
5 英尺航空风洞的研制/ 114
15 英尺航空风洞的研制/ 119
迁滇前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 125
清华大学研制滑翔机/ 129
边疆问题研究会/ 133
学工程以服务国家民众为*大*终之目的/ 141
校 园 文 化
从清华国文课堂看国人文化心理转变/ 149
五四运动与清华学生思想转变/ 153
清华校友的凝聚力/ 157
清华学校放映电影风波/ 163
“寿与国同”匾/ 168
Ⅵ
目录
行胜于言/ 171
有理由的反抗是美德/ 175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180
学生围攻朱家骅/ 184
1937 年前清华大学与燕京大学的拖尸运动/ 189
清华园里别具一格的体育景色:斗牛/ 199
清华八景/ 203
人 物
胡敦复在清华/ 211
清华校长中的“洋翰林” / 216
代理监督颜惠庆/ 221
周诒春校长发起创建欧美同学会/ 225
张煜全校长在清华的事功/ 230
曹云祥校长尊重学者/ 234
曹云祥校长的雅量/ 238
任期短暂的温应星校长/ 241
梅贻琦校长的笃实与民主/ 246
叶企孙与吴有训的因材施教/ 250
1924 年加拉罕演讲风波/ 256
1924 年泰戈尔访问清华园/ 260
王造时反驳梁启超/ 268
徐铸成的清华求学经历/ 273
红豆馆主溥侗清华教曲/ 277
Ⅶ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华敦德与清华大学早期航空研究/ 282
赵德尊与“保卫华北”石/ 287
异域忠魂杨光泩/ 291
现代文天祥齐学启/ 301
尽忠报国沈崇诲/ 307
合志士与学者于一身的张奚若/ 318
李大钊与清华/ 323
陈毅与清华/ 327
聂耳眼中的清华/ 332
后 记/ 337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节选
学校发展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筚路蓝缕创校元勋——清华创校时期的三位领导筚路蓝缕创校元勋 ——清华创校时期的三位领导1909年**批直接留美生合影 这是1909年游美学务处选送的**批直接留美生与游美学务处部分工作人员合影。年少的学生神情庄重,眼神中既有对负笈海外的向往,似乎也存有前往异国的一丝不安。**排坐着的三位年长者则面带微笑,神态自若,由左往右依次为范源廉、周自齐和唐国安。他们是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领导,是清华*早的三位领导。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会同学部管辖,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周自齐(当时署理外务部右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为总办,范源廉(学部员外郎)和唐国安(外务部候补主事)因“中西学问,均属精通”而任会办。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系学习西方而来,其源头大致有二:一个是通过学习日本进而学习欧洲大陆,一是学习美国。细查周、范、唐三人履历,不难看出清政府注意选择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来办理学堂,兼顾中国传统教育与日、美两大教育思潮来源,可谓用心良苦。 1911年入学的胡光麃评论:“总办周先生是同文馆*早的学生,又有满清举人的身份(副榜,即举人备取),换言之,他是科举出身;他没有正式留过学,英文是在中国学的,但做过驻美代办,旧金山、纽约总领事和古巴代办,资格极老;会办范源廉先生是留日的,在日本还办过法政速成班;而唐国安先生则是个幼年生,与詹天佑、唐绍仪等同派出洋,是留美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在人选上是很有配合的,教育背景上也不偏颇留美派或那一派。”潘秀玲:《胡光麃先生访问记》,胡光麃:《旅台丛文三百则》,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版,第585页。 周自齐是我国庚款留学事业*早的参与者之一。在驻美使馆工作期间,他作为驻美公使梁诚的得力助手,协助其交涉,促成美国退还超收的部分庚子赔款;在梁诚回国后,他任代理驻美公使期间,继续交涉,联络中美两国间有关庚子赔款的各项事宜。 周自齐、范源廉、唐国安负责留学生的选派和清华学堂的筹建。在短时间内,他们主持的游美学务处以负责、务实的态度,顺利完成了三批直接留美生的选拔和派遣;在一片废园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集皇家园林风格与多种西式建筑风格和谐并存的美丽校园;为清华学堂招聘了*初的中外师资队伍,招考了清华学堂的**批学生;主持制订了《清华学堂章程》;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周自齐、范源廉离开学校,分别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事迹昭彰,均为民国著名人物。 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学,以后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任清华学校校长。 在范源廉建议下,清华学校由外务部管辖。 复学后的学校,工作纷繁复杂,唐国安宵旰焦劳、殚精竭虑,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乃至生命。唐国安将中等科五年、高等科三年的“五三制”改回“四四制”;四处奔波吁请上级部门支持解决学校经费问题;积极争取将校园面积扩充一倍多,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贯彻学校“培植全才,增进国力”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等。 长期劳累造成唐国安积劳成疾。1913年8月21日,自知病入膏肓的唐国安向外交部请辞,推荐副校长周诒春继任。翌日,唐国安病逝于校长任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政府办理清华学堂,是旧传统下办新教育,也可以说是老环境中出新风气,因此官场气息总不可避免有所保留。入学考试时,周自齐穿着官服高坐堂上,到的学生站立广场。旁边考试官按省籍唱名:“浙江听点”“江苏听点”……唱到学生名字时,相应的学生就高声喊“到”。周自齐就在那个学生的名字上用银珠红点一下,如此,他就“正式”入场了。《我考取了清华学堂》,刘培育主编:《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45页。 金岳霖回忆,有一次周自齐来清华。由大门(现在的二校门)至工字厅两旁摆满了菊花,一二尺一盆,好像接待皇帝一样。学生见校长,需要打个“禀帖”,好像见官一样。金岳霖有个湖南同乡,后来回去了。但不久又想来清华,要金岳霖替他问问学校。金岳霖为了这件事要去见周自齐,只得买个禀帖,上面写“为禀请者……”,*后写上“禀请者金岳霖”等。 开学之日,周自齐、范源廉率众学生在礼堂向“皇帝万岁万万岁”牌行三跪九叩礼。有学生为逃避此仪式,前一日已预先告假,或诈称腹痛,或假言发热,等等。李绍昌:《半生杂记》第三、四章,《清华校友通讯》,新44期,1973年4月29日,第1页。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环境,周、范、唐等亦如此。当时留有这些风气和做派并不奇怪,不必苛责。所幸他们深具世界眼光,尽心地筹办游美学务处、游美肄业馆,使得清华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冯友兰先生指出,清华校史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缩影,清华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和高等教育走向独立、走向世界的历程。清华历史的开端,凝结着周自齐、范源廉、唐国安的心血。他们的功绩,应值得永远铭记。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中等程度学校”≠“中学”“中等程度学校”≠“中学” 在清华100多年发展史上,1911—1928年为**个历史时期,即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时期。 对清华学校的程度,社会普遍存在以今视昔的误解,认为清华学校类似当下普通中学程度。实际上,清华毕业生始终保持高水平,达到了美国初级大学的程度。试举数例: 陈鹤琴:1914年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17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吴宓:1917年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获学士(1920年)、硕士(1921年)学位。 李权时:1918年入碧洛脱大学,1920年获得学士学位。192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2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叶企孙:1918年入芝加哥大学,1920年获学士学位。1920年入哈佛大学,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陈岱孙:1920年入威斯康星大学,1922年获学士学位。1922年入哈佛大学,1924年获硕士学位,1926年获博士学位。 根据1937年《清华同学录》刊载校友信息,统计清华毕业后进入美国大学年级,则看得更加清楚:沈希珍:《清华留美学生之研究——以留美预备部学生为对象》,中兴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第119页。年份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不详191257131913151311419148631161915713418续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不详1916810112191781971019181015175111919151519681920112927113192121639712192221829591923221411161924211408619253112922419269819233192736244131928363224192915247合计11422936764199比率(%)11.7223.5437.726.8520.45吴景超曾考察指出,清华毕业赴美的学生“学文科的,到美国可以插大三,或大四;学实科的,有时可以插大二,有时还要进大一”吴景超:《清华的历史》,《清华生活:清华十二周年纪念号》,《清华周刊》社1923年4月28日出版,第8页。。由该表可见,1921年之前,清华学生大多数进入美国大学一、二年级。1921年开始,进入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增加,尤其是三年级人数增加尤快。为了认识、理解清华学校college程度这一点,必须从清华学制说起。 清华在开办之初,清政府的定位是“游美肄业馆原为选取各生未赴美国之先,暂留学习而设……现经拟定办法,于该馆高等、初等两科各设四年级,并于高等科分科教授,参考美国大学课程办理,庶将来遣派各生,分入美国大学或直入大学研究科,收效较易,成功较速”《外务部学部呈明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缘由(宣统二年十一月)》,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制定的清华学堂章程明确规定“高等科注重专门教育,以美国大学及专门学堂为标准,其学程以四学年计,中等科为高等科之预备,其学程以四学年计”《清华学堂章程(宣统三年正月)》,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第146页。。 清华学校时期,清华学制八年(1925年成立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除外)。但在八年内各阶段分期上数次变更。1911年2月颁布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高等科与中等科各四年;《清华学堂章程(宣统三年正月 1911年2月)》,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第146页。到这年9月,为了与学部颁行的中学堂暨高等学堂毕业年限相符,清华学堂即由“四四”学制改为“三五”学制,“高等科三年毕业,中等科五年毕业”《游美学务处改行清华学堂章程缘由致外务部申呈(宣统三年七月十四日)》,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第151~152页。。当时在读的吴宓事后回忆,这次学制改革由教务长张伯苓推动进行。《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00~103页。在这次改革中,清华还降低课程难度,在当时,此事连同教务长胡敦复去职一事曾引起一次风波。 1927年,邱椿在《清华年刊》发表文章提到“到了民国元年,唐开生做校长,把清华课程改革一番。当时有许多学生反对他,说他把清华的程度改得太低,还闹了一次风潮”邱椿:《清华教育政策的进步》,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第270~271页。。吴宓在其《自定年谱》中提到,这次课程改革是张伯苓取代胡敦复任教务长后实行的,并具体说明了如何降低课程难度。“张伯苓先生,又力言‘不可妄趋高深’,故课本悉皆改换,惟取简易”《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第100~103页。。 这个时期,唐国安任校长、张伯苓接替胡敦复任教务长。因此,即使改革由张伯苓发起,也必定得到校长唐国安的支持才可能实行。因此,可以将邱椿、吴宓二人的判断结合起来考察。 从1913年下半年起,清华学制又改为“四四”学制,直到1929年留美预备部学生全部毕业。 可以说,清华学校时期,学校程度是完整的中学教育加大学一二年级,不单纯是中学,也非大学预科。 费培杰:《学程标准问题大学问题》(《清华周刊》,第267期,1923年1月13日) 这种学制使得清华陷入“大学不是大学,中学不是中学”费培杰:《学程标准问题大学问题》,《清华周刊》,第267期,1923年1月13日,第62页。“学生程度,能插美校何级,尚不能知”的窘境,《本校秋季开学志事》,《清华周刊》,第286期,1923年9月20日,第16页。给毕业生联系美国学校入学插班带来不便。由于某些美国大学并不了解清华课程实际程度,High Shool的毕业文凭又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曾有美国大学教务人员发出“清华高等科程度能否与美国High School相敌,尚系问题”的疑问邓耀冠,黄宪儒,费培杰:《通信》,《清华周刊》,第268期,1923年2月9日,第51页。。因此,清华学生联系插班时,或者出示清华英文章程等反复恳切陈情,或找在读中国学生协助解释说明。王天优:《为今夏来美诸同学进一言(续)》,《清华周刊》,第79期,1916年5月31日,第7页。如果某校此前没有清华学生就读而又对清华学生程度有所疑问,那么**个联系该校的学生就会遇到诸多障碍。对于不能插入高年级的学生,只能从低年级开始,重复学习在清华已经学过的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而对于不能出国同学,由于在校所受教育不是完全的大学教育,走向社会后,就业发生问题。费培杰:《学程标准问题大学问题》,《清华周刊》,第267期,1923年1月13日,第65页。随着1925年清华成立大学部,立足于本土培养大学本科学生,大学部学生不再毕业后公费留美;原来留美预备部随着1929年*后一批学生毕业留美而取消,这种“大学不是大学,中学不是中学”的问题自然不存在了。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作者简介
金富军,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校史研究室副主任、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清华大学校史研究。主编或参编《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志》、《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周诒春文集》、《周诒春图传》等多部书籍,发表各类论文多篇。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委员。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5.5¥48.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
中国精神中国人
¥9.2¥32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6.7¥28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2.5¥29.8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9.6¥22 -
蒋凡讲世说新语
¥23¥58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23.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