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雅理译丛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雅理译丛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528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3.5(6.3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雅理译丛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68743
  • 条形码:9787108068743 ; 978-7-108-06874-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雅理译丛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本书特色

“娇惯的心灵”也就是“闭塞的心智”,亦即号称*开放的现代人,恰恰拒绝倾听他们不愿意听的意见和道理,并以此“自我保护”。在此意义上,本书是三十年前布鲁姆那本轰动全美的《闭塞的美国心智》在新世纪的回响。 ——甘阳(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院长) 在大学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关注大学校园文化的人们,熟悉“巨婴”“脑残”“精致利己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焦虑”话语的读者,或许都可以从本书得到许多启发。 ——童世骏(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娇惯的心灵”是对美国当前教育病症所下的诊断,作者抽丝剥茧,证明了大学生脆弱心态的根源在于全社会对青少年的过度保护,从家长、社群到大学都难脱干系,书中所包含的历史教训,值得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中国读者细品和深思。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过度的自我保护”,是这个时代心灵脆弱的征兆。今天的大学教育、公共意见乃至社会竞争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远离外界的伤害,是人生安全的Z大保障。殊不知,这脆弱的人设,让人想方设法把自己搁置在保温箱里,在无菌的真空里,结果却使人陷入防范一切的恐惧中,陷入被迫害的妄想里。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面对不同的立场,排斥之意不断升级,这不仅是大学面临的挑战,对我们国家的政治话语更是一场考验。要想美国的民主还有明天,我们务必去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如何发生的。如此方能找到对策,行动起来。当务之急,从阅读《娇惯的心灵》开始。 ——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和彭博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三度出任纽约市市长 大学,应是自由讨论的空间,现在却正在形成独断和褊狭的风气。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卓越的言论自由倡导者,他们深度解读了校园内的怪现状,并且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大学坚持它们的终极理想。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学教授,《当下的启蒙》作者 我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也必须接受理性的科学分析。通过本书的科学视角,我们将能坦诚审视,为什么美国人的心理变得弱不禁风,要重新强大起来,我们当下又要做些什么。 ——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天体物理学家、海顿天文馆馆长 卢金诺夫和海特阐释了“直升机家长”现象及其危害。本书告诉我们,过度保护如何放大了孩子们的恐惧,使他们更难成长为可以自我管理、自力更生的成年人。孩子们必须迎接挑战,承受压力,直面不同的观点,如此方能茁壮成长。 ——苏珊·麦克丹尼尔(Susan McDaniel)罗切斯特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 令人不快的言词和观念,在那些自奉为校园卫士的学生心中,经常被想象成大棒下的暴力。面对激烈的辩论,许多学生心生畏惧;若要维系他们的善恶观,就必须让他们不中意的讲者闭上嘴巴。卢金诺夫和海特在本书中给出了精彩的分析,我们是如何堕入这种脆弱模式,在言辞和行动之间曾有过的区分如今是如何失去的,以及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要理解当前的校园冲突,不可不读这本书。 ——马克·尤多夫(Mark Yudof)加州大学系统总校长、伯克利分校法学教授(荣休)

雅理译丛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内容简介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专享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雅理译丛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目录

序 言 智慧之旅 

**篇 三种错误观念

第1 章 脆弱人设的谬误: 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第2 章 情感推理的谬误: 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第3 章 “我们vs 他们”的谬误: 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第二篇 错误观念在行动

第4 章 恐吓与暴力 

第5 章 政治迫害 

第三篇 我们何以至此?

第6 章 政治极化的恶性循环 

第7 章 焦虑和抑郁 

第8 章 焦躁不安的父母 

第9 章 玩耍的消失 

第10 章 安全至上的校园官僚 

第11 章 追逐正义 

第四篇 该觉醒了

第12 章 救救孩子 

第13 章 改革大学 

结 论 明天会更好?  

致 谢 

附录1 认知行为疗法指南 

附录2 《芝加哥声明》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展开全部

雅理译丛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节选

序言:智慧之旅 人生的智与不智,是这本书所要讨论的。回想本书的发端,可以追溯至我们(格雷格和乔)2016年8月的那次希腊之旅。当时,我们已经开始合作研究,关注在大学校园里某些广为流传的观念,我们认为,这些流行观念伤害了我们的青年学生,毁灭了他们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的希望。一句话,这些观念正在让青年学生变得更愚蠢。于是,我们决定合作,写一本书,告诫世人要警惕这些可怕的观念;决心下定后,我们想着,在开始写作前,不妨来一次追寻智慧的旅行。我们俩都在大学工作;近些年来,时有耳闻,在奥林匹斯山北坡的一个洞穴里,居住着一位当代大哲,他名叫米索博乃思,如今仍然照着科欧安勒莫斯教派的古老习俗来生活。 我们一行两人,飞到雅典,乘坐5个小时的火车,抵达利托霍罗——奥林匹斯山脚下的一座小镇。第二天日出时,我们动身,走在山间的小径上,数千年来,希腊人就是通过这条道路,寻求他们同神灵的交流。沿着一条陡峭蜿蜒的山路,我们向上攀爬了6个小时。正午时分,终于到达了一处道路分岔口,路标上写着“米索博乃思”的名字,上面的箭头指向右边。朝左边的分岔路望去,路况令人生畏:要一直向上爬,才能通向一条狭窄的深谷,头顶两侧的岩石,看起来随时都有滚落的危险。 而相比之下,通向米索博乃思的那条路,看上去平坦、笔直,很好走——路况的变化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访客。走过一段风景宜人的小树林,那里满是松树和杉树,再穿过一座纹丝不动地架在山涧深谷之上的行人木桥,我们便走到了一处巨大山洞的入口。 走进山洞,眼前的场景令我们暗自称奇。米索博乃思同他的助手们已经安装了自动取号系统,就是那种你在三明治店里有时会遇见的机器。我们前面,还有一长队的爱智者在等待叫号。我们取了号,还付了100欧元的小费,这样,这位伟大的哲人就会私下会见我们。见面前必须先洗礼,然后我们开始了等待。 终于轮到我们了。我俩被引入一个会客室,烛光昏暗,就在山洞的后面,一束细泉从山岩墙壁涌出,飞溅到一个白色大理石的蓄水池中,其形状让我们想起了在美国人的庭院里供鸟儿嬉戏的水池。就在泉水池旁边,米索博乃思躺在一张舒适的椅子里,那很像是20世纪70年代曾风行一时的苏丹式躺椅。我们已经听说,他会说英语,但当他用地道的美式英语,还带一点长岛腔,问候我们“进来吧,伙计。告诉我,你们要什么”时,我们还是吃了一惊。 乔张口就来: “大师,我们到这里,是为了求取智慧。什么是这世上*深刻又*伟大的真理呢?” 格雷格觉得这问题有些空洞,于是跟着补充道: “说实在的,我们正在写一本关于智慧的书,面向青少年、大学生、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很希望你可以浓缩一下人生经验,概括成几条简明扼要的智慧格言,*好就三条,且如果按照这些道理做,就可以引导年轻人过好他们的人生。” 米索博乃思安静地躺在椅子里,眼睛闭了大约两分钟。终于,他睁开眼睛,开始说:“这一汪清泉,是科欧安勒莫斯之泉。科欧安勒莫斯是古希腊的智慧之神。今天,人人只知道雅典娜,却无人知晓他,在我看来,雅典娜名不符实。如果你们来问我,我要说科欧安勒莫斯有些真正的大智慧。既然你们来了,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我将面授你们三杯人生智慧。” 他拿起一个白色的大理石杯,在泉水池里装满水,将杯子递给我们。我俩饮了杯中水之后,将杯子递回给他。 “现在是**个真理,”他说, “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所以,远离痛苦,远离烦恼,远离所有可能发生的坏事情。” 乔大为吃惊。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幸福的假设》,整本书基于现代心理学来检讨古人的智慧。在这本书里,有整整一章都在验证大师真理的反命题,其中*著名的表达来自尼采: “凡是不能毁灭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乔认为这里面一定出了错。“对不起,大师,”乔说, “你确定你想说的不是‘更强大’?我从许多文明传统的人生智慧中都发现了类似的格言,痛苦、挫折,有时甚至是创伤性的经验,可以让人们变得更坚强。” “哦,我刚才说的是……‘更脆弱’?”米索博乃思有些疑惑。“等一下……是更脆弱,还是更强大呢?”思考时,他又一次双目紧闭,过会儿才张开双眼: “是的,我没说错,我要说的就是更脆弱。痛苦的经验令人生畏,谁没事想要痛苦呢?你们远道而来,难道是为了遭罪?当然不是。为了痛苦?也不可能!你们看附近群山中,有多少民哲,每天坐在地上,苦苦思索12个小时,他们得到什么了?不是血液循环出了问题,就是腰椎有了毛病。当你终日都在为病痛和伤害所烦恼时,你还能追求什么智慧?这就是为什么我在20年前就买了这把躺椅。能舒服一点,为什么不更舒服一点呢?”语气里的情绪已经不加掩饰,他又加了一句:“这个问题,我能到此为止吗?” “我很抱歉。”乔不敢回嘴。 又一次,米索博乃思在大理石杯里装满泉水。我们喝过后,“第二杯,”他继续道, “永远相信你的感觉。不要质疑自己。” 现在轮到格雷格坐不住了。数年来,他一直身体力行着认知行为疗法。要说这种疗法所基于的理论,正是同这杯智慧背道而驰的:感觉经常会误导我们。所以要想心智健康,你就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摆脱某些常见的现实扭曲认知,解放你的心智。但是,正是因为学会了控制即刻的负面反应,格雷格咬紧牙关,什么都没说。 第三次,米索博乃思满上了水杯,我们照例将杯中水饮尽。“第三,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有些人是好人,”米索博乃思声调缓慢,但声音响亮,好像他觉得我们听不清楚他的话,“还有些人是坏人。”说完,他特意看了一眼我们,喘了口气。“这世上有太多罪恶了。罪恶从哪里来?”他顿了一下,期待我们给出答案。我们一时语塞。“坏人做坏事!”他说道,显然很恼火,“要靠你们,还有世界上的所有好人,同坏人战斗。你们必须成为战士,为美德和善行而斗争。你们睁眼看看,那些人多么邪恶,甚至无恶不作。你们必须向他们下战书!集合起正义之师的联盟,使恶人无地自容,直至改变他们的存在方式。” 乔禁不住发问: “但是,难道那些恶人不也会这样想吗?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我们是对的,而他们是错的?” 米索博乃思再也忍不住了: “看来你们今天从我这里什么也没有学到啊?相信你的感受。你是否感觉你是正确的?或者你感觉自己是错误的?我感觉这次会谈已经结束了。滚出去吧。” ***** 这世上压根没有米索博乃思,要揭示上述三种错误观念,我们也没必要远赴希腊。你可以随处发现这三种观念,在大学校园里,在高中,在许多家庭。此类谬误很少是直接言传的;准确地说,它们是通过身教,通过施加于年轻人身上的种种规则、惯习和规范而形成的。虽则用心良苦,但错误的观念却传递给了他们。 本书之目的,就是展示这三种近年来广为流传的人生谬误:
谬论1. 脆弱人设: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谬论2. 情感推理: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谬论3. 我们 vs他们: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虽然很多命题都经不起推敲,但要被归类为重大谬误,一种观念必须符合如下三个标准:
1.它违背了古人智慧(那些在许多文化的智慧经典里可以被普遍发现的观念)。
2.它违背了现代心理学关于幸福的研究。
3.它伤害了那些相信它的个人和社群。 我们将在书中论证,上述三种人生谬误以及由它们所生发的政策和政治运动,已经伤害到了当下的年轻人。且在大学校园内制造事端,甚至威胁到自由民主体制的未来。列举其中一些问题吧:过去一段时期,青少年中的焦虑、抑郁比率以及自杀率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在许多大学,校园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已经变得整齐划一,这使得学者群体很难自由追求真理,同时也伤害到学生群体,让他们失去从形形色色的思考者那里学习的机会。极右翼和极左翼的极端分子一茬接着一茬,两个阵营相互挑衅,双方的仇恨越积越深。社交媒体已经使政治分歧的激情升格为一种新兴的“揭发文化”(callout culture);讲者说得用心良苦,但有些学生就是不领情,甚至恶意曲解,于是乎,讲者在校园内受到公然羞辱。新媒体的平台和表达方式使公民们退回到自我确证的保护泡中,生活在气泡内,他们开始以*坏的恶意来揣测敌对方,而在那些意在传播噪音并收割分裂的极端分子和网络操作者的鼓动下,他们原本的意向会得到确证,甚至进一步放大。 以上三种谬误已经在许多大学校园内开花结果,但追根溯源,它们起始于更早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儿童期的成长经验。现如今,它们也已经从校园蔓延至公司世界和公共领域内,包括国家政治。它们还从美国大学向外扩展,在整个英语世界的大学里抬头。无论对谁来说,这些谬误都不是什么好事。任何人,只要关心我们的年轻人、教育以及民主,就应该关注本书所描述的发展趋势。
……

雅理译丛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作者简介

格雷格·卢金诺夫,美国个人教育权利基金会(FIRE)主席,兼任首席执行官。先后毕业于美利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关注大学言论自由以及高等教育环境中的第一修正案议题。著有《自由的忘却:校园审查与美国辩论的终结》。
乔纳森·海特,1992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现执教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托马斯·库利伦理领导力讲席教授。著有《正义之心》和《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TED大会演讲人。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雅理译丛”主编。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耶鲁大学法学院。近期出版译著《我们的孩子》。目前正与几位年轻的朋友共同编辑“雅理读书”微信公众号(yalipub)。
苏心,清华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