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陕北黄土高原的环境(1644—1949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142764
- 条形码:9787511142764 ; 978-7-5111-427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陕北黄土高原的环境(1644—1949年)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环境变迁研究丛书》多是专题性的实证研究。它们分别针对历史上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矿物、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有害微生物(鼠疫杆菌、疟原虫、血吸虫)等结构性环境要素,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各种人类社会事务——环境调查、土地耕作、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矿产开发、水磨加工、景观营造、城市供排水系统建设、燃料危机、城镇兴衰、灾疫防治……开展系统的考察研究,思想主题无疑都是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众位学者从各种具体事物和事务出发,讲述不同时空尺度之下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彼此因应、交相作用的丰富历史故事,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历史面相,提出了许多值得尊重的学术见解。 这套丛书所涉及的地理区域,主要是华北、西北和西南三大板块。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它们在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系统多样、资源禀赋各异,成千上万年来,中华民族在此三大板块之中生生不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环境适应模式,自然认知、物质生计、社会传统、文化信仰、风物景观、体质特征、情感结构……都与各地的风土山水血肉相连,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域特征。但三大板块乃至更多的板块之间并非分离、割裂,而是愈来愈亲密地相互联结和彼此互动,共同绘制了中华民族及其文明“多元一体”持续演进的宏伟历史画卷。
陕北黄土高原的环境(1644—1949年) 目录
**节 为什么要提出黄土高原环境变迁中人类因素的研究
第二节 黄土高原环境变迁学术史研究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切入点、整体思路和史料评析
**章 地理环境的复原
**节 自然环境的复原
第二节 人文环境的复原
第二章 兴屯垦殖政策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节 兴屯垦殖政策的兴废
第二节 兴屯垦殖政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第三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口变动、土地垦殖和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以洛川塬为例
**节 典型事件分析
第二节 土地垦殖和人为加速侵蚀
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第四章 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地垦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以宜川县为例
**节 历史地貌的解读与土地状况的复原
第二节 土地垦殖过程分析
第三节 土地垦殖过程中人为加速侵蚀现象分析
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第五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垦殖和民众应对
——以绥德为例
**节 侵蚀环境的复原
第二节 人与土地:环境变迁中的民众行为分析
第三节 环境和民众应对:土地垦殖过程中
土壤侵蚀现象分析
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第六章 典型流域的土地垦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以米脂县东沟河流域为例
**节 历史地貌的解读与土地状况的复原
第二节 土地垦殖与土壤侵蚀演变过程
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第七章 黄土一沙漠边界带水利灌溉和土地垦殖过程分析
——以定边县八里河灌区为例
**节 问题的提出与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八里河及其灌区地貌类型分析
第三节 边界带环境和农牧业方式的抉择
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第八章 区域社会、谋生方式和环境变迁的关系
**节 土地承载力判断
第二节 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
第三节 土地垦殖和环境变化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附录 米脂县姬家沟、贺寨则、年家沟实地调查
参考文献
后记
陕北黄土高原的环境(1644—1949年) 节选
《陕北黄土高原的环境(1644—1949年)》: 2005年9月,我师从侯甬坚先生攻读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值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杰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KZCX3-SW-146)“黄河中游地区全新世人类活动记录及其与环境演变过程的关系”正式启动之时。侯先生作为项目组的主要成员承担“人类活动分析”方向的研究。该项目的核心思想是“建立黄河中游地区全新世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时空背景,揭示该地区全新世人类活动及其与环境演变过程的相互关系”,其中,针对历史时期的研究内容是“以若干研究条件较好和历史意义较大的典型历史时期为例,重点在人口压力和政策等人类活动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演变过程的空间格局等方面开拓创新。从区域分析的角度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演变的影响,从环境演变的角度审视某些著名历史事件背后的环境原因”。可以说,该项目的研究思想充分体现了刘东生先生的科学问题,同时也希冀侯甬坚灌溉面积上仍存有较大差距①。 2.牧业 本书所涉及的陕北长城以南地区,其牧业生产和长城沿线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种类上,都存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即便是该区域内部的牧业生产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呈现自北而南的显著变化。就区域间的差异来看,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多样化,地表覆被亦随地貌差异而疏密不一。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使得当地民众多习惯于固有的生产要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种植的作物和使用的耕作技术。牧业生产更大程度上依附于农业生产,甚而在许多地方更多地表现为农业的补充,而且牧业用地也多是抛荒地或难以从事农业生产的陡峻荒地。就区域内部的差异而言,延安以北地区地形多被切割,沟壑密集,植被稀疏,土壤侵蚀剧烈,延安以南地区自然状况相对良好,自然植被相对较多,尚有部分稀疏梢林,径流侵蚀较轻处残存破碎塬地。由于地形条件的多样性、地表覆被的分布差异性,当地民众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往往会利用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而从事适当的牧业生产。 延安以北区域在历史时期多为豢养军马的场所,如保安县。该县地处“雍之北边,地气高寒,春迟秋早”,且该地气候恶劣,对农事活动颇为不利,“霜信无常,春夏之三四月,秋之七八月,有非时之霜降;五六月,有非时之冰雹,杀谷伤稼。早稼遇霜十损二三,迟稼遇霜十损五六”②。所种作物“以黍、稷为上品,麦次之,粱与菽豆尤次之”。其产量“每地一埽上稔约收三斗,每二斗合京斗一石,中稔二斗下,岁则一斗有奇而已”①。当地民众为保证基本的生计,“勤耕而外,以畜牧为大宗”②。 光绪《保安志略》的编修者根据保安县实有情况,对该县的牧业生产特点加以总结。其特点有四,其一,明代,该县即为游牧场所。县境“直北三百里越边墙入蒙古草地,为自来游牧之场。物土之宜不相什百,而保安民多牧羊,坐食其利,饶益较马牛为广”。其二,该县特定的地貌条件为牧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牧放场所。 ……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5.1¥39.8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4.4¥48.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8.4¥49.8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双赢案例
¥55.4¥68 -
城市环境物理
¥21.8¥46 -
城市餐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
¥50¥68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