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无线通信(第二版)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无线通信(第二版)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720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104.3(7.0折) 定价  ¥1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无线通信(第二版) 版权信息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无线通信(第二版)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无线通信原理、技术和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书内容共五部分(合计29章),包括无线传播信道的机制、特性、建模与探测,通信收发信机的调制、分集、信道编码、语音编码和均衡技术,多址与蜂窝、OFDM、扩频技术、多天线技术、认知无线电、中继与协作通信、视频编码,以及当前主流技术标准。本书既包含无线通信的通用处理技术,又包含新兴主题,如MIMO系统和认知无线电等。全书将数学描述与直观的物理解释相结合,使读者对概念的理解一目了然;给出的大量例题和习题(为第30章)来源于当前主流无线通信系统和标准的实际案例。 无线通信(第二版)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无线通信原理、技术和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书内容共五部分(合计29章),包括无线传播信道的机制、特性、建模与探测,通信收发信机的调制、分集、信道编码、语音编码和均衡技术,多址与蜂窝、OFDM、扩频技术、多天线技术、认知无线电、中继与协作通信、视频编码,以及当前主流技术标准。本书既包含无线通信的通用处理技术,又包含新兴主题,如MIMO系统和认知无线电等。全书将数学描述与直观的物理解释相结合,使读者对概念的理解一目了然;给出的大量例题和习题(为第30章)来源于当前主流无线通信系统和标准的实际案例。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无线通信(第二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无线通信原理、技术和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书内容共五部分(合计29章),包括无线传播信道的机制、特性、建模与探测,通信收发信机的调制、分集、信道编码、语音编码和均衡技术,多址与蜂窝、OFDM、扩频技术、多天线技术、认知无线电、中继与协作通信、视频编码,以及当前主流技术标准。本书既包含无线通信的通用处理技术,又包含新兴主题,如MIMO系统和认知无线电等。全书将数学描述与直观的物理解释相结合,使读者对概念的理解一目了然;给出的大量例题和习题(为第30章)来源于当前主流无线通信系统和标准的实际案例。本书已根据作者提供的勘误表(2014年10月版)进行了更正。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无线通信(第二版) 目录

**部分 引言 第1章 无线业务的应用和需求 1.1 历史 1.1.1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1.1.2 **个系统 1.1.3 模拟蜂窝系统 1.1.4 GSM及世界范围的蜂窝革命 1.1.5 新无线系统及电信泡沫的爆裂 1.1.6 无线通信的复兴 1.2 业务类型 1.2.1 广播 1.2.2 寻呼 1.2.3 蜂窝电话 1.2.4 集群无线电 1.2.5 无绳电话 1.2.6 无线局域网 1.2.7 个域网 1.2.8 固定无线接入 1.2.9 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1.2.10 卫星蜂窝通信 1.3 业务需求 1.3.1 数据速率 1.3.2 覆盖范围和用户数目 1.3.3 移动性 1.3.4 能量消耗 1.3.5 频谱的使用 1.3.6 传输方向 1.3.7 服务质量 1.4 经济和社会因素 1.4.1 构建无线通信系统的经济条件 1.4.2 无线通信市场 1.4.3 行为影响力第2章无线通信的技术挑战 2.1 多径传播 2.1.1 衰落 2.1.2 符号间干扰 2.2 频谱限制 2.2.1 频率的分配 2.2.2 受管制频谱的频率重用 2.2.3 非管制频谱的频率重用 2.3 能量限制 2.4 用户移动性第3章噪声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 3.1 引言 3.2 噪声受限系统 3.2.1 链路预算 3.3 干扰受限系统 第二部分 无线传播信道 第4章 传播机制 4.1 自由空间衰减 4.2 反射和透射 4.2.1 斯涅尔(Snell)定律 4.2.2 分层电介质结构的反射和透射 4.2.3 d-4功率定律 4.3 绕射 4.3.1 单屏或楔形绕射 4.3.2 多屏绕射 4.4 粗糙表面的散射 4.4.1 基尔霍夫理论 4.4.2 微扰理论 4.5 波导 4.6 附录 深入阅读 第5章 无线信道的统计描述 5.1 引言 5.2 时不变两径模型 5.3 时变两径模型 5.4 不含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5.4.1 一个计算机实验 5.4.2 振幅与相位统计量的数学推导 5.4.3 瑞利分布的性质 5.4.4 瑞利分布场强的衰落余量 5.5 含有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5.5.1 一个计算机实验 5.5.2 振幅和相位分布的推导 5.5.3 Nakagami分布 5.6 多普勒谱 5.6.1 移动中的移动台的时变性 5.6.2 固定无线系统中的时变性 5.7 衰落的时间依赖性 5.7.1 电平通过率 5.7.2 平均衰落持续时间 5.7.3 随机频率调制 5.8 大尺度衰落 5.9 附录 深入阅读 第6章 宽带和方向性信道的特性 6.1 引言 6.2 延迟色散的成因 6.2.1 两径模型 6.2.2 一般的情况 6.3 无线信道的系统理论描述 6.3.1 确定性线性时变系统的特性 6.3.2 随机系统函数 6.4 WSSUS模型 6.4.1 广义平稳 6.4.2 非相关散射 6.4.3 WSSUS假设 6.4.4 抽头延迟线模型 6.5 精简参数 6.5.1 相关函数的积分 6.5.2 功率延迟分布的矩 6.5.3 多普勒谱的矩 6.5.4 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6.5.5 窗参数 6.6 超宽带信道 6.6.1 具有大相对带宽的超宽带信号 6.6.2 具有大绝对带宽的超宽带信号 6.7 方向性描述 6.8 附录 深入阅读 第7章 信道模型 7.1 引言 7.2 窄带模型 7.2.1 小尺度和大尺度衰落模型 7.2.2 路径损耗模型 7.3 宽带模型 7.3.1 抽头延迟线模型 7.3.2 功率延迟分布模型 7.3.3 射线和簇到达时间模型 7.3.4 标准化的信道模型 7.4 方向性模型 7.4.1 一般模型结构及因子分解 7.4.2 基站处的角度色散 7.4.3 移动台处的角度色散 7.4.4 极化 7.4.5 模型实现 7.4.6 标准化方向性模型 7.4.7 多输入多输出矩阵模型 7.5 确定性信道建模方法 7.5.1 射线发射 7.5.2 射线跟踪 7.5.3 有效性考虑 7.5.4 地理数据库 7.6 附录 深入阅读 第8章 信道探测 8.1 引言 8.1.1 信道探测的必要性 8.1.2 通用探测器结构 8.1.3 无线信道的可辨识性 8.1.4 对测量数据的影响 8.2 时域测量 8.2.1 冲激探测器 8.2.2 相关探测器 8.3 频域分析 8.4 改进的测量方法 8.4.1 扫描延迟互相关器 8.4.2 逆滤波 8.4.3 平均 8.4.4 同步 8.4.5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 8.5 可分辨方向测量 8.5.1 接收阵列的数据模型 8.5.2 波束成形 8.5.3 高分辨率算法 8.5.4 多输入多输出测量 8.6 附录 深入阅读 第9章 天线 9.1 引言 9.1.1 天线的系统集成 9.1.2 天线参量特征 9.2 移动台天线 9.2.1 单极子和偶极子天线 9.2.2 螺旋天线 9.2.3 微带天线 9.2.4 平面倒F形天线 9.2.5 辐射耦合双L形天线 9.2.6 多波段天线 9.2.7 移动台天线的安置 9.3 基站天线 9.3.1 天线类型 9.3.2 阵列天线 9.3.3 改进天线方向图 9.3.4 环境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 深入阅读 第三部分 收发信机设计和信号处理 第10章 无线通信链路结构 10.1 收发信机结构 10.2 简化模型 深入阅读 第11章 调制 11.1 引言 11.2 基本概念 11.2.1 脉冲幅度调制 11.2.2 多脉冲调制和连续相位调制 11.2.3 功率谱 11.2.4 信号空间图 11.3 几种重要的调制 11.3.1 二进制相移键控 11.3.2 正交相移键控QPSK 11.3.3 π/4 DQPSK 11.3.4 偏移正交相移键控 11.3.5 高阶调制 11.3.6 二进制频移键控 11.3.7 *小频移键控 11.3.8 *小频移键控的解调 11.3.9 高斯*小频移键控 11.3.10 脉冲位置调制 11.3.11 频谱效率小结 11.4 附录 深入阅读 第12章 解调 12.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解调器结构和差错率 12.1.1 信道模型和噪声 12.1.2 信号空间图及*佳接收机 12.1.3 差错率的计算方法 12.2 平坦衰落信道中的差错率 12.2.1 平均误比特率(经典的计算方法) 12.2.2 计算平均差错率的另一种方法 12.2.3 中断概率与平均差错概率 12.3 延迟及频率色散衰落信道中的差错概率 12.3.1 差错基底的物理原因 12.3.2 采用群延迟方法计算差错基底 12.3.3 一般衰落信道: 二次高斯变量法 12.3.4 误比特率 深入阅读 第13章 分集 13.1 引言 13.1.1 分集的原理 13.1.2 相关系数的定义 13.2 微分集 13.2.1 空间分集 13.2.2 时间分集 13.2.3 频率分集 13.2.4 角度分集 13.2.5 极化分集 13.3 宏分集和同播 13.4 信号的合并 13.4.1 选择式分集 13.4.2 开关分集 13.4.3 合并分集 13.5 在衰落信道中分集接收的差错率 13.5.1 平坦衰落信道中的差错率 13.5.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的差错率 13.6 发射分集 13.6.1 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发射机分集 13.6.2 无信道状态信息的发射机分集 13.7 附录 深入阅读 第14章 信道编码 14.1 编码与信息论基础 14.1.1 编码历史与动机 14.1.2 信息论的基础概念 14.1.3 信道容量 14.1.4 功率与带宽的关系 14.1.5 与实际系统的关系 14.1.6 实际编码的分类 14.2 分组编码 14.2.1 引言 14.2.2 编码 14.2.3 译码 14.2.4 差错识别和纠正 14.2.5 级联码 14.3 卷积码 14.3.1 卷积码原理 14.3.2 维特比译码(经典表示) 14.3.3 维特比算法的改进 14.4 网格编码调制 14.4.1 基本原理 14.4.2 集分割 14.5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 14.6 Turbo码 14.6.1 引言 14.6.2 编码器 14.6.3 Turbo译码器 14.7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14.7.1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定义 14.7.2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编码 14.7.3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译码 14.7.4 性能改进 14.8 衰落信道的编码 14.8.1 交织 14.8.2 分组码 14.8.3 卷积码 14.8.4 级联码 14.8.5 衰落信道下的网格编码调制 14.9 衰落信道的信息论性能限 14.9.1 各态历经容量与中断容量 14.9.2 仅接收端已知信道状态信息的容量 14.9.3 CSIT和CSIR的容量——注水法 14.10 附录 深入阅读 第15章 语音编码 15.1 引言 15.1.1 语音电话作为对话多媒体业务 15.1.2 信源编码基础 15.1.3 语音编码器设计 15.2 语音 15.2.1 语音的产生 15.2.2 语言声学 15.2.3 语音感知 15.3 语音信号的随机模型 15.3.1 短时平稳模型 15.3.2 线性预测声码器(LPC) 15.3.3 正弦模型 15.3.4 谐波+噪声模型 15.3.5 循环平稳模型 15.4 量化和编码 15.4.1 标量量化 15.4.2 矢量量化 15.4.3 预编码中的噪声成形 15.4.4 合成分析 15.4.5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15.5 从语音传输到声音的远程呈现 15.5.1 语音激活检测 15.5.2 接收端增强 15.5.3 回声和噪声 15.5.4 远程呈现的业务增强 深入阅读 第16章 均衡器 16.1 引言 16.1.1 时域和频域均衡 16.1.2 信道和均衡器的模型 16.1.3 信道估
展开全部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无线通信(第二版) 作者简介

田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陕西省创造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和翻译教材3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 无线通信、卫星通信、通信信号处理等。 帖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通信工程学院教师,现工作于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军用无线通信,跳频、扩频通信等。 任光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IEEE会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 信息传输、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