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同感与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

同感与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

作者:郁欣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23cm 页数: 24,213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1.2(6.5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同感与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4191229
  • 条形码:9787214191229 ; 978-7-214-1912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同感与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本书是汉语学界**部专论现象学运动重要成员、胡塞尔的学生兼助手施泰因,特别是施泰因对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研究的专著,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同时,本书的研究除了在哲学界相关领域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外,对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界在这个方向上的思考与讨论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感与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汉语学界**部专论施泰因特别是施泰因对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研究的专著。该书共分三章, 内容包括: 施泰因对现象学的基本理解 ; 同感行为的本质现象学 ; 同感行为与个体、人格的构造等。

同感与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 目录

目录

缩略索引

引论

**节 施泰因思想总体发展的分期

第二节 同感问题在施泰因思想中的缘起与位置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综述与本书的基本思路

**章 施泰因对现象学的基本理解

**节 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

一、现象学与世界观之争: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舍勒

二、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在胡塞尔和舍勒之间的施泰因

第二节 现象学与经院哲学比较下的“直观”方法

一、**点一致性:一切知识都开始于感觉

二、第二点一致性:对感觉材料的智性操作

三、第三点一致性:智性的被动性

四、施泰因:现象学家,或托马斯主义者?

第三节 同感现象学研究的起点与目标

一、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起点

二、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目标及其与起点之间的张力

第二章 同感行为的本质现象学

**节 “同感”概念的历史发展与基本意涵

第二节 有关异己意识之把握的诸发生理论

一、模仿理论及其辩难

二、联想理论及其辩难

三、类比推论理论及其辩难

第三节 对同感行为之本质的现象学描述

一、同感行为既非内感知也非外感知

二、作为“非本原给予性行为”的回忆与同感

三、有关同感的表象观与现时观之争

第四节 利普斯、舍勒和施泰因论同感和同一感

一、利普斯论“同感”与“完全体验的趋向”

二、施泰因论“同感”与“同一感”

三、舍勒论“相互一同感受”、“追复感受”与“同一感”

四、在“同感”与“同一感”问题上施泰因与舍勒之间的相互关系附论我们如何通达他人的意识?——发生心理学的进路与现象学的进路

第三章 同感行为与个体、人格的构造

**节 “个体一般”或“个体自我一般”的现象学本质

一、从无性质的“纯粹自我”到有性质区分的“意识流”

二、作为心灵与身体之统一的“心理—物理个体”

三、“心理—物理个体”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个体一般”以及“外部世界”之现象学的构造

一、同感与异己个体的构造

二、本己个体的构造与外部世界的构造

第三节 “精神主体”或“人格”之现象学构造

一、自然与精神或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基本问题

二、作为“精神主体”的人格之现象学构造

三、“同感地理解”与异己人格的被给予性

总结 同感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

**节 构造问题与世界的实在性

第二节 对人格的现象学分析与精神科学的现象学基础 附录一 施泰因生平年表

附录二 施泰因著作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同感与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 节选

诺塔[Jan H. Nota)曾经抱怨,在施皮格伯格的皇皇巨著《现象学运动》中给胡塞尔在弗莱堡的**个女助手施泰因的位置只有短短的一页半。的确,在晚近出版的莫兰的《现象学导论》中依然没有施泰因的身影。长期以来,在现象学运动中,施泰因首先都只是作为胡塞尔的助手而为人们所熟知,而她本人对于现象学的基本理解并没有得到重视。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归咎于施泰因本人思想发展与相关著述的特点。 如果撇开施泰因在当胡塞尔私人助手期间为胡塞尔加工或撰写的两篇文字不论,实际上,施泰因在其整个现象学时期都很少有对现象学或者现象学方法本身的较为系统的集中论述。当然人们也可以在《论同感问题》的开篇以及《哲学导论》的开始章节读到一些有关她的研究所使用的现象学方法的简要说明。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施泰因的现象学时期,主要是在使用现象学方法来从事对具体的“现象”或“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研究,比如对同感问题、对动机引发问题、对个体和共同体的问题以及对国家问题等的现象学研究,这些研究*终当然都与“人格之建构”这一根本问题或“生命项目”相关。 在1920年代中期以后,施泰因试图将现象学的方法融入经院哲学特别是托马斯??阿奎纳的综合哲学的研究论域中。按照惯常的研究,这一时期大多被看作是她“与现象学的破裂”[Bruch mit der Phänomenologie)时期,人们当然不会过多冀望在这个已不再是纯粹现象学家而是转变为神学家的施泰因的那些后期著述中来了解其现象学了。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为了更好地展示她所要从事的工作,施泰因才开始多次集中且专题地讨论现象学方法乃至现象学本身。这首先体现在她1924年发表的短文《什么是现象学?》[“Was ist Phänomenologie?”)中。然后在1929年,施泰因起先以虚拟的对话文体[题为“何谓哲学?埃德蒙德??胡塞尔与托马斯??阿奎纳的对话”)比较了胡塞尔与阿奎纳的思想,后来在海德格尔的要求下,她将该文改为论文的形式并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圣托马斯??阿奎纳的哲学:一个比较的尝试”[“Husserls Phänomenologie und die Philosophie des hl. Thomas v. Aquino: Versuch einer Gegenüberstellung”)为题发表在纪念胡塞尔70岁生日的纪念文集[Festschrift Edmund Husserl zum 70. Geburtstag)上。1932年9月12日,在法国的Juvisy镇,由该地的托马斯协会组织召开了有关现象学和托马斯主义的研讨会,施泰因受邀参加了该会议并在会议上专门讨论了现象学的问题。而在出自施泰因明斯特时期的手稿、约写于1932年的《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Die weltanschauliche Bedeutung der Phnomenologie”)一文中,施泰因则集中论述了她对现象学本身以及她对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的现象学的看法。

同感与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 作者简介

郁欣,女,1979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为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2008年9月-2009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人文科学系访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Phainomena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译文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