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绘艺术精选集
-
>
中国美术8000年
-
>
西洋镜--中国寺庙建筑与灵岩寺罗汉
-
>
和光同尘:徐家树摄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广州
-
>
(精)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八品)
-
>
银翼杀手2029
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电影思潮:on the film trend in the 1980s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160780
- 条形码:9787520160780 ; 978-7-5201-6078-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电影思潮:on the film trend in the 1980s 本书特色
中国电影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作为舶来品,在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它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生长,形成了怎样与众不同的电影品性?20世纪下半叶风雷激荡的岁月,孕育并触发了中国电影怎样的跌宕蜕变?今天的中国电影,真的已经敲开了“现代电影”的大门了吗?解答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沿着中国电影的艺术现代性脉络,厘清本质特征,探寻概念内涵,方可把握中国当代电影的历史流变及其规律,这是本书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电影思潮:on the film trend in the 1980s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生了深刻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电影作为艺术,其本质内涵与80年代前有质的区别。一方面,摆脱了极左政治造成的异化,由“政治工具”回归到审美艺术,焕发出现代启蒙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影戏本体的传统观念被建立在现代科学与理性批判基础上的影像本体论所取代。中国电影艺术由内而外呈现崭新的现代风貌。其二,中国电影在80年代获得了完整意义上的电影确认,即电影既是艺术又是文化和商品。这种“三位一体”的电影认识,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电影本质狭隘片面的把握,为中国电影在80年代后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电影思潮》从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研究入手,考察中国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转型特征及转型动因,力图揭示80年代复杂纷繁的电影现象背后所蕴藏的艺术发展规律,并站在历史高度,审视80年代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历史价值及局限,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某种历史启示。
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电影思潮:on the film trend in the 1980s 目录
一 中国电影艺术本质体认溯源
二 中国电影艺术的转型与电影思潮的流变
三 “80年代”的历史意义
**章 “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态势:多元性的格局
一 电影导演:“三代同堂”
二 电影美学:异彩纷呈
三 电影形态:多样并举
第二章 “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轨迹:现代性的追寻
一 反思:中国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起点
二 断裂:中国电影艺术现代性的质变
三 重构:中国电影艺术现代性的建设
第三章 “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特征:转型性的变革
一 电影观念:艺术、文化、商品的“三位一体”
二 电影创作:叙事、主题、风格的全面革新
三 电影体制:从“计划型”到“市场型”
第四章 “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动因:开放性的语境
一 文化批判热潮与电影艺术革新
二 市场化趋势与电影娱乐消费
结语 涅槃——“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流变的反思
一 穿越历史
二 重塑理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电影思潮:on the film trend in the 1980s 节选
《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电影思潮》: 1.艺术本体 电影首先是艺术,但这个众所周知的常识却在特殊时期遭到了历史尘封。因此,确认电影是艺术是电影发现自我的**步,也是80年代前期中国电影探索的主要目标。这种探索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从思想意识上破除“文革”期间所形成的“工具论”的电影观念,使电影回归艺术殿堂;另一方面,从美学角度孜孜不倦地探寻电影的艺术特性、艺术本体,使电影在获得艺术名义的同时拥有具体的艺术内涵。80年代初期的电影观念反思、传统文化批评就立足理论研讨立场,对人们意识深处固守的陈旧电影观念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在揭批、肃清“文革”文化专制余毒的同时,对30年代的左翼文艺思想乃至传统文艺观念的核心——鲜明的功能目的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终重新确立了电影作为艺术存在的身份。与此同时,电影创作也迫不及待地介入了这场寻找自身的运动。1979年左右兴起的写意美学思潮、1982年开始形成的纪实美学思潮以及1984年出现的影像美学思潮,都以艺术实践的方式彰显了电影作为艺术的品格。 写意美学思潮主要致力于探索现代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在观念方面,突出电影是艺术的思想,注重艺术创新;在内涵方面,张扬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在艺术表现方面,以“电影化”为目标,致力于开拓新颖的多样化的电影结构,并大胆尝试引用西方电影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创造出与传统影戏迥然不同的艺术品格。它从电影形式创新的角度,对电影自身特性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执着探索,在中国电影艺术本质的现代探寻方面迈出了*初的一步。纪实美学思潮继续围绕电影形式和技巧方面进行探索,寻找新的电影化结构和电影化表现手段;但与写意美学思潮不同的是,纪实美学开辟了另一种朴素自然的电影形式和客观写实的电影手法。“采用的都是一种平民视点,没有俯视和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一种东方式的达观、宽容来化解人生的诸多不如意。”①“强调电影手段对生活自然流程、场景的逼真再现”,追求自然的生活化气息。②但是,对于中国电影艺术本质的发掘来说,纪实美学思潮*具突破性意义之处不在这里,而在于它对电影工具性的消解。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较,纪实美学所倡导的写实提供给我们更丰富的内涵:真实再现客观物质世界,意味着尊重生活,反对刻意的提炼,保持/复原现实的多义性和暧昧性;还意味着尊重观众,将思考和阐述生活的权利交付给他们;同时,也意味着创作者感性的淡出、理性的复归。毫无疑义,这样的美学追求完全改变了原先“主题先行”“政治**”的电影创作理念,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对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解、尊重和把握。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写意美学主要通过外在的电影艺术形式的转变触摸现代电影艺术的本质,而纪实美学进一步深入内在的电影理念(功能层面),透过纪实背后流露出的真切的“新现实主义”意识,无限逼近电影的艺术审美实质。就电影本质的现代追寻而言,它们正好在叙事原则方面构成了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
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电影思潮:on the film trend in the 1980s 作者简介
王丽娟,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自1995年以来,从事影视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对当代艺术转型期的影视创作思潮有着深入的探讨。先后关注过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思潮、电视新闻平民化思潮、影视历史剧的戏说思潮、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思潮、“80年代”电影美学思潮等。先后在《电影艺术》《中国电视》《钟山》等刊物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数十篇,创作电视作品10余部,出版专著《视听语言传播艺术》等五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好莱坞电影经济的内幕
¥16¥42 -
动画导演基础-动画.独立动画制作手册
¥16.6¥52 -
开始做播客:千万级流量主播教你有声节目策划、主持、圈粉及运营
¥14.5¥38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八品)
¥20.1¥58 -
海上影踪:上海卷
¥17.4¥48 -
演员自我修养
¥2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