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先秦太原研究

先秦太原研究

作者:常一民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41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8.4(4.9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先秦太原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5719567
  • 条形码:9787545719567 ; 978-7-5457-195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先秦太原研究 本书特色

2006年,由太原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主持组织撰写《太原通史》,我有幸参加《太原通史·先秦两汉》卷撰述。写作期间,对先秦两汉太原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对这一段历史也有了一个全新认识,一些认识或发前人所未发,或拾遗补阙,相关研究成果已经汇人《太原通史-先秦两汉》卷中。同于通史体例,一些认识总觉得有言犹未尽之感。霍润德、渠传福等师友鼓励我对相关认识补充结集发表,它便是今天呈现给读者的《先秦太原研究》。 纵观太原地区先秦时期历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处在以燕山长城为重心的北方与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考古学家苏秉琦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时候说:“华(花)人,龙的传人,中国人的源、根从何而来,中国考古学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对于这个问题总算已经找到了解答的钥匙。”那就是中原地区以华(花)为标志的仰韶文化和北方地区以龙为标志的红山文化。“华(花)和龙□早分别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间的华山脚下和燕山之北,而两者的根的成长……时间同步,条件相似,追根究底,尽管我们不能说两者开始就是'一家人',但却可以承认这件事实本身意味着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亚大陆了。”“晋中盆地虽属于面向欧亚大陆的黄河流域,却是一个相当稳定、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或是这类区的部分地区。”(国家文物局等:《晋中考古·绪言》,文物出版社,1998年。)介于北方区系和中原区系之间,在南北两大区域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晋中盆地的远古先民积极参与,为两大文化的融合,为华(花)与龙的结合,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溯汾河而上,遗迹流布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龙山时代,红山文化又经晋中,沿汾河谷地南下,在晋南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灿烂的陶寺文化,并奠定了□早“中国”的地位。沟通南北,交流东西,这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说贯通于太原地区先秦乃至以后两千年。 傅斯年在讨论中国历史时说:“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三代及近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傅斯年全集·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1-182页。)诚哉斯言。透过太原地区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出,太原与太行山以东的后岗一期文化、河北龙山文化,乃至于以山东为中心的大汶口诸文化等,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互动。史前传说的帝喾迁实沉于大夏,台邰肇始大原、唐尧都太原、并州名称的来源,包括赵氏一族的原住地与来到太原,很可能都与这一族群的迁徙有关,亦即它们都可能来源于东方。太原地区在距今5000至3000年之间,文化性质总体来说属于北方系统,但东方——远至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因素绝对不容忽视。远古时期人类族群的交流与互动,非但是大范围的,而且是不停息的。古人通过以时间换取空间,在文化交流互动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不同文化区域交流与互动问题,神话传说所包含的历史质素问题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笔者结合太原地区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指出仰韶文化时代的庙底沟文化可能是传说史上黄帝族团的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可能是蚩尤族团的文化,他们都与太原有着不解之缘。当然这些认识远不是结论,假说的成分占很大部分。之所以提出来,一方面试图回答太原地区的远古人类是否为炎黄子孙,另一方面也是提出问题,藉以引起感兴趣者的讨论。是也非也,留待识者。 本书脱胎于《太原通史·先秦两汉》卷,主要围绕太原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展开讨论,亦即探讨北接忻州,东连阳泉,西交吕梁,南界晋中,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430余万的太原市历史与文化。历史上行政区划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说代有不同,而史前人们本就没有什么行政区域概念,族群生活更多依赖自然地理环境。太原位于晋中盆地北沿,在史前文化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其文化面貌与盆地迤南的广大区域更为一致。因此,作者在探讨太原地区历史时,会扩及并吸收周边区域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如太谷白燕遗址、忻州游邀遗址、祁氏之田等,特别是当太原地区相关资料缺乏时,这里需要特别向读者们说明。

先秦太原研究 内容简介

  《先秦太原研究》脱胎于《太原通史·先秦两汉》卷,主要围绕太原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展开讨论,亦即探讨北接忻州,东连阳泉,西交吕梁,南界晋中,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430余万的太原市历史与文化。历史上行政区划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说代有不同,而史前人们本就没有什么行政区域概念,族群生活更多依赖自然地理环境。太原位于晋中盆地北沿,在史前文化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其文化面貌与盆地迤南的广大区域更为一致。因此,作者在探讨太原地区历史时,会扩及并吸收周边区域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如太谷白燕遗址、忻州游邀遗址、祁氏之田等,特别是当太原地区相关资料缺乏时,这里需要特别向读者们说明。

先秦太原研究 目录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传说史影
太原释名
并州释名
太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太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氏族聚落与文化
我们是炎黄子孙
台骀肇始与帝尧初都
太原地区的夏时期文化——东太堡文化
商代太原
太原地区先周文化因素讨论
叔虞封唐说检查
太原盆地方国部族钩沈
大卤之战与太原归晋时间考察
赵氏源流及其与太原关系疏证
赵鞅文治武功述略
赵卿大墓
董安于与春秋晋阳城建制考
赵襄子与水灌晋阳之战
赵都晋阳说与赵武灵王灭楼烦戎
展开全部

先秦太原研究 节选

  《先秦太原研究》: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是山西著名的民间传说,盛传于太原、晋中一带。4说大禹治水前,太原晋中地区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名叫晋阳湖。大禹为空出湖水,让人们居住,便在晋阳湖周围群峰众壑中选择山体*薄、地势较低的南部为突破口,打开灵石口,排出晋阳湖之水,空出了晋中盆地,人们因此安居乐业。此故事流传久远,因此演绎出诸多相关传说,如:阳曲县有系舟山,传为大禹治水系舟之处;灵石县有王禹村,说为大禹住处;夏门村传为大禹打开晋阳湖南口处。  探讨这个故事的缘起,我们还要从地质时代说起。  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整体轮廓两端狭窄、中部宽阔。南北长约150公里,东西*宽处约40公里,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盆地略呈北东方向斜列的平行四边形,北部为系舟山,石岭关隆起与忻定盆地相隔;西边为吕梁山;南部为太岳山、韩侯岭隆起与临汾盆地为界;东边为太行山。汾河出太原西山峡谷,入盆地后折转南下,过灵石口入临汾盆地。  太原地区在距今约31亿年太古代时期,由于吕梁山、五台山区域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隆起为古陆块。距今约20.5亿年~18.5亿年的元古代时期发生的吕梁运动,使吕梁山、五台山的太古界地层进一步褶皱和构造复杂化,形成了五台山和吕梁山大陆的基本骨架。古生代的中奥陶世、中石炭世一直到晚二叠世末,太原地区地壳周期性升降运动频繁。从1.34亿年前开始到6500万年前左右,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吕梁山、太行山形成基本轮廓。  晋中地区自中生代晚期以来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早第三纪末,喜马拉雅运动波及本区,产生了汾河地堑。上新世末地壳运动剧烈,太原盆地与太原西山明显分离,山地上升,盆地相对下降,开始形成斜列于山西中部的呈箕状裂陷盆地,以及吕梁山以西和太行山、太岳山之间的其他小盆地,并于上新世初开始接受了河湖相沉积。更新世时,堆积了巨层的红色黏土一浅红色亚黏土一黄土状亚砂土。更新世早中期,汾河产生了强烈下切,切穿了盆地南沿,湖水干涸。晚更新世末,地势上升,侵蚀加强,边山河流下切,形成了河谷。全新世时,山地继续上升,河流切割作用继续加强,盆地不断下降,冲积扇不断前移,形成了多级扇,盆地中心,汾河左右摆动,随成今日之地形地貌。  从更新世到全新世,晋中盆地属于河湖相地层堆积,相当长的时间段,古湖水量*大时可占据整个盆地。据研究,到先秦时期,湖面面积还占盆地面积的36%,到隋唐时期已不足10%。②史前传说中的晋阳湖,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昭余祁、九泽、祁薮、邬泽、文湖等,实则为地质时代古湖的孑遗。元明以后,这些湖泊逐渐消亡。  将一个自然形成的古湖,附会到大禹身上,和我们远古部族曾经与自然洪水斗争有关。  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已经离开深山密林,选择河流两岸的二、三级台地或泉水周边作为居址。随着时间推移,居住地点逐渐从山坡高地,向开阔低平的台地与平原方向移动。这一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打井技术,因此距离水源不远,又有一定高度的地方,是人类*为理想的居住地。依据多年经验,人们看出夏秋涨水总有一个大致界限,在这界限以外的近处,就是氏族生活聚居之地。这样一来,即使有洪水来袭,因为居住高台之上,也就避免了洪水灾患。突然有那么几年,降水量陡然增大,河水暴涨,远超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

先秦太原研究 作者简介

  常一民,山西芮城人,1978年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文博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三国两晋南北朝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太原地区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主持发掘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晋阳古城遗址等,发表论文论著数十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