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单逆变器供电的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

单逆变器供电的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

作者:刘陵顺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4-01
开本: 24cm 页数: 263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93.2(7.9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单逆变器供电的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27643
  • 条形码:9787030627643 ; 978-7-03-062764-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单逆变器供电的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 本书特色

单逆变器供电的多相电机串联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多电机传动系统。本书分别以单逆变器供电的双Y移30°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和对称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串联系统的构成规则、工作原理、数学模型、谐波效应及其解耦控制要求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分析;对串联系统的多频载波脉冲宽度调制(PWM)矢量控制策略、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断路缺相的容错控制策略、低次空间谐波对解耦控制的耦合效应以及消除谐波效应的解耦补偿控制策略开展了理论分析、建模仿真与试验验证研究。

单逆变器供电的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以单逆变器供电的双Y移30°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和对称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为研究对象, 针对不同串联系统的构成规则、工作原理、数学模型、谐波效应及其解耦控制要求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分析等。

单逆变器供电的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串联系统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多相电机的特点 1.2 多相电机及调速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多相电机的分类 1.2.2 多相电机的数学建模 1.2.3 多相电机调速系统的控制策略 1.2.4 多相逆变器的PWM控制技术 1.2.5 多相电机的容错控制 1.2.6 单逆变器供电的多相电机串联系统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相PMSM的数学建模及串联系统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多相电机的相数定义 2.3 多相PMSM的数学模型 2.3.1 自然坐标系下的多相PMSM数学模型 2.3.2 对称分量变换模型 2.3.3 推广Clark变换下的数学模型 2.4 多相PMSM的谐波及其效应分析 2.4.1 多相电机时空谐波分析 2.4.2 多相电机时空谐波对电磁转矩的影响 2.5 单逆变器供电多相电机串联系统的基本原理 2.5.1 多相电机定子绕组的串联规则 2.5.2 几种典型的相序转换规则分析 2.6 多相电机串联系统的串联电机数量 2.6.1 奇数相多相电机系统串联电机数量 2.6.2 偶数相多相电机系统串联电机数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双Y移30°PMSM串联系统的原理分析 3.1 引言 3.2 双Y移30°PMSM串联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分析 3.2.1 双Y移30°PMSM的绕组结构及变换矩阵 3.2.2 两台双Y移30°PMSM定子绕组串联相序转换关系 3.2.3 双电机串联独立运行原理 3.3 串联系统磁势分析方法 3.3.1 双Y移30°PMSM的谐波分析 3.3.2 双电机串联系统的MMF分析 3.4 双Y移30°PMSM和两相电机的串联系统 3.5 双Y移30°PMSM串联系统高次谐波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双Y移30°PMSM串联系统的数学建模 4.1 定子绕组电感的计算 4.1.1 绕组函数 4.1.2 倒气隙函数 4.1.3 电感矩阵和永磁体磁链矩阵 4.2 串联系统的数学建模及耦合数学机理分析 4.2.1 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4.2.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4.2.3 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4.3 串联系统在其他情况下的数学建模 参考文献 第5章 双Y移30°PMSM串联系统的矢量控制 5.1 基于电流滞环的矢量控制 5.1.1 控制系统设计 5.1.2 系统建模 5.1.3 仿真分析 5.2 基于载波调制PWM的矢量控制 5.2.1 控制系统设计 5.2.2 电流限制方法 5.2.3 直流母线电压的分配关系 5.2.4 SPWM的调制策略 5.2.5 仿真分析 5.3 收放卷过程中的张力线速度控制 5.3.1 收放卷过程的基本原理 5.3.2 张力与线速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5.3.3 张力与线速度控制方案 5.3.4 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双Y移30°PMSM串联系统的SVM-DTC技术 6.1 双Y移30°PMSM的SVM-DTC技术 6.1.1 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6.1.2 DTC方法 6.1.3 电压空间矢量分布 6.1.4 电压空间矢量作用时间 6.1.5 SVPWM方法 6.2 两相PMSM的SVM-DTC技术 6.2.1 两相PMSM的数学模型 6.2.2 SVM-DTC方法 6.3 双Y移30°PMSM串联系统控制方法 6.3.1 双Y移30°PMSM双电机串联系统控制方法 6.3.2 双Y移30°PMSM和两相PMSM双电机串联系统控制方法 6.3.3 双Y移30°PMSM和两相PMSM三电机串联系统控制方法 6.4 串联系统多频率调制输出的电压生成方法 6.4.1 传统多频率调制输出的电压生成方法 6.4.2 改进多频率调制输出的电压生成方法一 6.4.3 改进多频率调制输出的电压生成方法二 6.4.4 三种多频率调制输出的电压生成方法仿真比较 参考文献 第7章 双Y移30°PMSM串联系统的容错控制 7.1 断相故障下的数学模型 7.1.1 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7.1.2 静止两相正交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7.2 一相断路下的控制方法 7.2.1 一相断路下的转矩分析 7.2.2 改进的解耦数学模型 7.2.3 仿真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基于谐波效应补偿的双Y移30°PMSM串联系统的解耦控制 8.1 电机含5、7次空间谐波串联系统的数学模型 8.1.1 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8.1.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8.1.3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8.2 电机1的5、7次空间谐波对串联系统的影响仿真 8.3 5、7次空间谐波的补偿解耦控制策略 8.3.1 补偿量的数学模型 8.3.2 补偿控制仿真模型 8.3.3 仿真结果 8.4 串联系统的时间谐波效应研究 8.4.1 串联系统的输入电压 8.4.2 仿真验证 参考文献 第9章 考虑空间谐波效应的对称六相PMSM与三相PMSM的数学建模 9.1 基于绕组函数法和倒气隙函数法求绕组的自感和互感 9.1.1 绕组函数与倒气隙函数 9.1.2 用绕组函数和倒气隙函数求电感矩阵和永磁体磁链矩阵 9.2 对称六相PMSM及三相PMSM的数学建模 9.2.1 对称六相PMSM的数学模型 9.2.2 三相PMSM的数学模型 9.3 考虑低次空间谐波效应的电感矩阵与转子磁链矩阵 9.3.1 对称六相PMSM的电感矩阵与转子磁链矩阵 9.3.2 三相PMSM的电感矩阵与转子磁链矩阵 参考文献 第10章 对称六相PMSM与三相PMSM串联系统的原理及解耦控制 10.1 对称六相PMSM与三相PMSM串联系统的连接方式 10.2 对称六相PMSM与三相PMSM串联系统的数学模型 10.2.1 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0.2.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0.2.3 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0.3 基于电流滞环PWM的串联系统解耦控制 10.4 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 10.4.1 稳态试验研究 10.4.2 动态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11章 对称六相PMSM与三相PMSM串联系统缺相容错型解耦控制 11.1 基于正常解耦变换的串联系统缺A相容错型解耦控制 11.2 试验研究 11.2.1 稳态试验研究 11.2.2 动态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12章 考虑空间2次谐波的对称六相PMSM与三相PMSM串联 系统解耦控制 12.1 考虑空间2次谐波的串联系统数学模型 12.1.1 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2.1.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2.1.3 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2.2 考虑串联系统空间2次谐波耦合的仿真研究 12.2.1 稳态仿真研究 12.2.2 动态仿真研究 12.3 基于谐波效应补偿的串联系统解耦控制策略 12.4 补偿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 12.4.1 稳态仿真研究 12.4.2 动态仿真研究 参考文献 第13章 基于反电势3次谐波及零序电流抑制的串联系统解耦控制 13.1 考虑反电势3次谐波的串联系统数学模型 13.1.1 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3.1.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3.1.3 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3.2 串联系统零序电流未抑制的仿真研究 13.2.1 稳态仿真研究 13.2.2 动态仿真研究 13.3 考虑零序电流抑制的串联系统解耦控制策略 13.3.1 考虑零序电流抑制的串联系统解耦控制策略 13.3.2 控制策略的稳态仿真研究 13.4 考虑串联系统零序电流的试验研究 13.4.1 零序电流未抑制的试验研究 13.4.2 零序电流抑制的稳态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串联系统电机参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