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认知传播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3-01
开本: 24cm 页数: 270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2.4(6.7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认知传播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44411
  • 条形码:9787030644411 ; 978-7-03-064441-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认知传播学 本书特色

认知传播学一方面借助认知科学对人类运用人脑和心智进行信息加工消化,进而形成认识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在能力,为人类认知传播行为的研究提供*为科学实证的支撑;另一方面认知传播学的研究以人类*为日常的信息传播行为为对象,探寻人类为主体的传播行为,提供人类认知规律为保证的科学分析。因此,认知传播学的研究是迫切的同时也是极具社会实践价值的。然而,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开拓式研究都不可能直接“拿来主义”,而是以更加严谨执着、更具创新魄力和洞察力的学术钻研精神,步步为营地为认知传播学长远、深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根基。至此,有必要首先厘清认知传播研究的一些关键概念,既为夯实根基也为开拓掘进。

认知传播学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充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 梳理了认知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分析了认知传播融合创新的基本条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阐述了认知传播学的本质特性、功能与任务, 揭示了认知传播与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及其体认过程与典型模式、效果与测评的基本规律, 说明了认知传播视阅下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和认识其文化价值及社会环境, 论述了认知传播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的关系。

认知传播学 目录

绪论 一、认知传播学的核心概念 二、认知传播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认知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建构 **章 认知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节 前口语及口语传播时期的认知传播 一、前口语传播:基于客观环境的个体感知 二、语言的诞生:诉诸声觉编码的群体规约 三、口语传播:奠定社会雏形的意象开拓 第二节 文字及印刷传播时期的认知传播 一、文字的诞生:从声觉到视觉的传播超越 二、印刷术的发明:认知符码的时空拓展 三、文学的兴盛:符码意识形态的超现实认同 第三节 电子传播时期的认知传播 一、听觉解码:广播的认知史 二、视觉解码:电视的认知史 三、想象解码:电影的认知史 四、电子传播时期的解码特征 第四节 后电子时期的认知传播 一、虚拟交互:互联网络的认知史 二、主体编码:自媒体的认知特色 三、时空跨越:接触终端的认知性格 第二章 认知传播学的融合创新 **节 认知传播学融合创新的缘由 一、趋势:“跨学科”正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二、解“困”认知传播学融合创新的必要性 第二节 认知传播学融合创新的理论借鉴 一、认知科学诞生:奠定认知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二、传播学的重思:“认知”打开全新研究思路 第三节 认知传播学融合创新的方法交叉 一、方法移植:认知传播学中的实验研究 二、方法辐射:认知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 三、方法聚合:认知传播学中的文化研究 四、方法比较:认知传播学中的定性研究 第三章 认知传播学的本质特性 **节 包容性与前沿性 一、包容性:跨学科视阈的反身与外拓 二、前沿性:超越文本的更迭与延伸 第二节 现代性与实践性 一、现代性:动态变迁的敏感与互动 二、实践性:多重领域的学理与运用 第三节 系统性与学术性 一、系统性:逻辑框架的理性与完善 二、学术性:承应然学科的人文与自然 第四章 认知传播学学科的功能与任务 **节 升华主体理性 一、升华认知传播学的合目的理性 二、升华认知传播学的主体理性 三、升华认知传播学的建构理性 第二节 指导实践运作 一、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二、提供学诲并重的学科思想 三、提供学用结合的实践需要 第三节 洞悉社会变迁 一、了解传播主体行为的变迁机制 二、了解传播渠道构成的变迁机制 三、了解接受主体呈现的变迁机制 四、了解传播效果认可的变迁机制 第五章 认知传播与传播主体 **节 传播主体的形成 一、传播主体的身份构成 二、传播主体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传播主体的认知特征 一、传播主体的能动性认知 二、传播主体认知能动的循环性生成 三、传播主体认知能动的社会性建构 四、传播主体认知能动的符码性表征 第三节 传播主体的认知传播机制 一、“机制”和“认知传播” 二、传播主体在认知传播机制中的功能 三、传播主体在认知传播机制中的效能因素 第四节 传播主体的认知传播效果 一、认知传播效果的形成 二、传播主体的本体认知传播效果 三、传播主体的客体认知传播效果 第六章 认知传播与接受主体 **节 接受主体的特征 一、接受主体的演变与发展 二、接受主体的认知特征 第二节 接受主体的认知传播机制 一、微观系统中接受主体的认知传播机制 二、中观系统中接受主体的认知传播机制 三、宏观系统中接受主体的认知传播机制 第三节 接受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接受主体的效果呈现 二、媒介环境与接受效果 第七章 认知传播的体认过程与典型模式 **节 认知传播的体认过程 一、大脑的感知功能 二、认知传播中的注意机制 三、认知传播中的记忆存储与输出 四、认知传播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 认知传播的典型模式 一、个体的自我互动认知 二、人际传播中的互动认知 三、社会传播中的互动认知 第八章 认知传播的效果与测评 **节 认知传播效果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传播效果形成与社会因素 二、认知传播效果形成与传受主体心理因素 第二节 认知传播效果的测评 一、认知传播效果的测评原则 二、认知传播效果测评的科技支撑 第九章 认知传播与内容生产 **节 内容生产的实质与革新 一、内容生产的含义 二、内容生产的突破与革新 第二节 认知传播与内容生产的关系 一、内容生产为认知传播提供对象和话题 二、认知传播是内容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第三节 认知传播中的内容生产影响衡量 一、重思传媒内容生产主体及其观念 二、传媒内容生产中的格局重构 第四节 认知传播对内容生产的效用评估 一、合理构建内容生产保障体系 二、理性剖析内容生产的内涵 第十章 认知传播的文化价值 **节 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特性 一、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表征的时代特性 第二节 认知传播视阈中的文化内涵 一、认知传播与文化的关系辨析 二、认知传播视野中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认知传播的微观文化价值 一、认知传播的文化价值逻辑 二、微观文化价值 第四节 认知传播的宏观文化价值 一、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二、提升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第十一章 认知传播的社会环境 **节 社会环境的构成与演变 一、社会环境的类别 二、社会环境的演变历程 第二节 认知传播与微观社会环境 一、微观社会环境的概念内涵 二、微观社会环境的作用实施 第三节 认知传播与宏观社会环境 一、宏观社会环境的组成要素 二、宏观社会环境对认知传播的影响 三、个案:中国人的认知传播 第十二章 认知传播与哲学 **节 哲学视野中的认知传播 一、认知传播的哲学根源 二、哲学在认知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 认知传播对哲学的拓展 一、哲学研究新趋势形成 二、认知传播影响科学哲学的人文走向 第三节 认知传播与哲学交叉实践之意义 一、推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二、“认知”问题成为传播学研究重心 三、提供传播学的反思视角 第十三章 认知传播与心理学 **节 心理学视野中的认知传播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 二、结构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认知传播的心理学理念借鉴 一、心理学应用于认知传播的研究方法 二、认知传播借鉴心理学开拓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 认知传播与心理学的跨界发展 一、认知传播致效之关键:心理系统 二、认知传播与心理互为依存 第十四章 认知传播与语言学 **节 认知传播中的语言特性 一、语言的符号性 二、语言的系统性 三、语言的模糊性 第二节 语言的认知传播功能 一、交际功能 二、思维功能 三、文化功能 第三节 认知传播对语言学理论的延伸 一、传播主体的认知编码:始于语言,超越语言 二、接受主体的认知:跨越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处理模式 第十五章 认知传播与符号学 **节 符号学视野中的认知传播 一、符号学发展的关系图谱 二、以符号体认为中介的认知传播 第二节 认知传播对符号学的思维拓展 一、在“真相”与“幻象”的认知互动中构建常识社会学 二、符号化传播的认知拓展 第三节 认知传播与符号学的融合价值 一、认知传播与社会符号学的融合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接 第十六章 认知传播与社会学 **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认知传播 一、社会学与社会生物学、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争鸣 二、认知传播与社会认同模式的搭建 第二节 认知传播对社会学的观念传承 一、社会认知相关理论对认知传播的启发 二、社会文化认知理论对认知传播的贡献 第三节 认知传播与社会学的跨界价值 一、认知传播与现实社会的构建 二、认知传播与社会整合 后记
展开全部

认知传播学 作者简介

欧阳宏生,成都大学特聘教授、传媒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地方、中央媒体从事采编、管理和研究工作。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年引进调入四川大学,次年开始指导博士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研究与教学。主持了2项国家重点课题、1项部级重大课题以及15项国家一般和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18部著作,主编2部国家重点教材-个人著述500多万字。有5项社科成果获国家级奖励。9项社科成果获省人民政府奖励。现兼任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中国高校民族影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视节目研发委员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学术期刊编委。多年来被聘请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艺术金鹰奖、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动物与自然国际电影周、山地纪录片节、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国际或国家大奖评委。 作为我国广播电视理论著名学者,欧阳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较早地将其他人文学科成果用于传媒研究,拓宽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路子;90年代中后期主持的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21世纪以来,出版的关于电视批评的系列著作,开拓了一门新的学科——电视批评学。10多年来,学术影响力跨业界和学界。关于电视批评、纪录片、电视文化等研究。都富有应用性、创新性和前沿性。近年来,致力于认知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并取得较好成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