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

作者:岳永逸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9-11-01
开本: 32开 页数: 308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33.6(7.0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72127
  • 条形码:9787100172127 ; 978-7-100-17212-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 内容简介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是作者近四五年来风格大致趋同的学术小品抑或学术随笔的结集,涉及传统佳节、文学批评、剧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伦理、城镇化、乡村日常、异域风情等多个领域,分为“时令??小悟”“剧场??漫步”“市井??名士”和“乡野??荒原”四个板块。文章起因各异,包括一本本有趣的小书、节令、时事、天气、观剧、讲演、史实、轶事、小庙、名流贤达、下里巴人,甚或童言,不一而足。虽不乏因时应景、触景生情,却也力求有新的想法甚或独到的见解,力求有能引发读者共鸣的真情实感。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 前言

  永逸兄的新著《以无形人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是他又一本在民俗学视角下诊疗乡土中国现代转型病症的文集。我对于民俗学知之甚少,本不该妄议,但永逸兄鼓励我说:你只要是在生活,就总能以自己的方式进入民俗学,更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民俗学所关注的生活文化与习惯风俗。这当然是一种善意的民俗学启蒙路径提示,我由此加深了对永逸兄学术研究进路的理解:一种带着温度与厚度的个性化书写,始终坚持“小我”的民间视角、尖锐的问题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和深沉的乡土情怀。
  永逸兄的民俗学是忧郁的,他的**本打动我的书就是《忧郁的民俗学》。一组札记从学科史讲到家族史,讲到故乡村庄,讲到乡土中国,讲到现代中国人在城与乡、身与心、家与国、隐秘江湖与修辞世界之间的左冲右突。他在开篇对于母亲在山脊上目送自己远行的白描,在我的阅读体验里丝毫不输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了不让母亲伤感,永逸兄每一次离开都尽量不回头;但在他的专业视域和文字世界里,他岂仅是频频回头,简直就是从未离开。他一直就站在槐树地村口,在布谷鸟的啼叫声中,深情而冷峻地守望着一方“乡土”。
  虽然永逸兄基于对传统乡土民俗学的反动而着力提倡都市民俗学,但我以为,“乡土”在他的生命史和学术史里却有着基本的、根本的位置。在前作中,永逸兄曾指出,民俗学是关于身体、经验、记忆和当下紧密相连的“乡土”的学问;而乡土又是他力倡的都市民俗学的根基、起点和终点。在本书中,永逸兄聚焦非遗运动、民间曲艺、口传文化等民俗事象,再度审视了“乡土”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传统的现代畸变。
  不过,只有先了解“乡土”在当代中国语境里的典型意蕴,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像永逸兄这样的乡土守望者究竟在担心什么,又在忧郁什么。
  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乡土”是一个既实且虚的存在。在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它实实在在对应着某一具体的村庄、河流、鸟语和花香。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里,乡土孕育出的文化和伦理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与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现代化命运一样,当土地上的人们从农耕文明迈人工业文明甚至更新形态的文明,他们总是会基于现实的种种不堪,不停地一次次回到记忆中那片据说是温情脉脉的“乡土”。昨日不能重来,只能缅怀,“乡土”成为现代人寻求安身立命或者说逃避现实的桃花源;乡愁不能化解,只能寄托,“乡土”就是中国人“乡愁”的天然滥觞之地。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 目录

1 时令·小悟
你们不是要看祭灶吗
“非遗”的雾霾
粽子与龙舟
家国土地
“箭垛”之山
轻学术的自我救赎
“杂吧地儿”:一种方法
2 剧场·漫步
民俗的变脸
小剧场的光晕
技术世界曲艺的可能
舞姿的声音
暴风雪的热度
批评的限度
乡土庙会的开放性及艺术性
3 市井·名士
文化的狂欢
人穷了当街卖艺
城镇化的乡愁
天眼、日常生活与街头巷尾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水穷云起
4 乡野·荒原
人类所做的挣扎都是相似的
以无形人有间
骆驼、马与“过日子”
仪式、演剧与乡土
山乡小庙
我像一只闲狗
展开全部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 节选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
  “保卫春节”有着名实不符的窘境。不仅如此,已经“保卫”成功,晋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端午节反而出现了一些危险的信号。众所周知,中国的端午节进入该名录是湖北秭归、湖南汩罗、湖北黄石和江苏苏州四地联合申报的结果。之所以要这四地联合申报,在国家层面看重的就是四地有着差异性的端午节的典型性。秭归是屈原的诞生地,汩罗是他殉难之地。两地端午节紧紧与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联系在一起,自然而然,合情合理。苏州是伍子胥曾生活过的旧地,那里的端午节也天然与伍子胥联系在一起。
  虽然都在湖北,黄石的端午节却与屈原的关联不多。它的主色是持续40天的原本有“厘头会”之称的神舟会。作为西塞山前道士、袱村的地方性庆典,神舟会的主旨是通过净化、布施等手段,祈福、禳灾、驱瘟、除恶、祛病、求子、联谊。正是因为申报非遗,神舟会被定格为“官名”。不仅如此,在官民的合力下,原本在神舟正仓的“(送子)娘娘”将正位让给了屈原,而退居神舟后仓。在2005年以来的当地的官方叙事中,祈祷丰收、健康、村庄安宁的神舟会被言语化为悼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以热爱祖国为荣的端午节。
  2015年6月,地方政府与相关的职能部门合作,在黄石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中国端午节节俗与屈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会上,虽然还不是主流,但已经有了这样的声音: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为什么端午节还有纪念别的人物的说法?端午节就应该只许提屈原。这样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不纪念,我们纪念谁?
  这样“义正词严”的声音是高亢的,也是阴森可怕、张牙舞爪与狰狞的。对于当下生在长在都市中国的大多数人而言,端午节已经简化为粽子和龙舟两个符号了,也即所谓“奶奶的丝线,爷爷的船”之类亲情化的表达。原本五彩纷呈的起源传说都被定位于一格而标准化,更别提有些地方端午节划的不是龙舟,而是凤舟,甚或根本就不划龙舟。如此这样,不远将来的端午节或者就只能举办屈原诗会了!
  其实,形式化本来就直接指向的是标准与标准化。不符合某些基本的标准,再有特色的文化事象也只能在非遗这个条条框框明确的体系之外。如果再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这样被盗用的“大词”作为虎旗,蒙蔽、胁迫、绑架众人,越来越同一的标准化的非遗也就指日可待了。
  当然,无论是形式化还是标准化,都不是非遗运动的全部。何况,从管理、操作层面而言,形式化与标准化有着不言而喻的合理性、便捷性。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谁的非遗、谁的多样性应该是非遗运动中时时警醒的问题。究竟是谁赋予了我们将“非遗”非遗化的权力?我们究竟在向被命名为“非遗”的东西索取什么?是在切实地保护那些被称之为“非遗”的文化并使之有益于地方的文化生活吗?有益于传承、享有它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吗?
  晋升到高一级的非遗名录中的文化越来越多,保护、传播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冠之以非遗名目的展览、会演也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的文艺事业似乎并未见繁荣多少;他文化主动将我们当下的文艺请进去的事儿更是寥若晨星。事实上,弥漫在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对文艺贫瘠的焦虑。
  ……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 作者简介

岳永逸,1972年生,四川剑阁人,民俗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忧郁的民俗学》《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朝山》等多部专著。曾荣获“腾讯??商报华文好书”2015年度社科类好书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