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 第二卷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 第二卷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作者:何洪文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579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23.5(7.5折) 定价  ¥2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 第二卷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版权信息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 第二卷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本书特色

鉴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种类多、组成复杂、设计难度大,《电动汽车工程手册 第二卷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立足从类别释义、整车动力系统总体设计、整车综合控制系统设计入手,梳理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的基本方法,之后具体就五种代表性整车—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混联混合电动电动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一一展开具体说明,*后就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选型设计给出了基本原则和选型举例。该卷努力从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具体方案、应用实例等方面组织内容,供从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技术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 第二卷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内容简介

?中国电动汽车跨越发展的全面总结 ?业内百位专家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民族汽车工业换道并行的智力支持?迈向汽车强国转型升级的技术引擎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 第二卷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目录

第1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概述 1.1 发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技术背景和现实意义 1.1.1 技术背景 1.1.2 现实意义 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简史 1.2.1 早期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2.2 20世纪末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2.3 21世纪商业化应用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1.3.1 混合动力机电耦合装置 1.3.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动机 1.3.2.1 基于阿特金森循环的发动机技术 1.3.2.2 其他与发动机相关的节能技术 1.3.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辅助动力单元 1.3.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电机 1.3.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器 1.3.6 世界各大公司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路线 1.3.6.1 丰田公司 1.3.6.2 本田公司 1.3.6.3 通用公司 1.3.6.4 比亚迪公司 第2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主要类别及工作原理 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术语及基本概念 2.1.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术语 2.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基本概念 2.1.2.1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1.2.2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1.2.3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分类方法 2.2.1 按照耦合部件位置不同进行归类 2.2.1.1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分类 2.2.1.2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分类 2.2.1.3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复杂度分析 2.2.2 按照混合比大小进行归类 2.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特性场 2.3.1 常规车辆驱动特性场 2.3.2 电动车辆驱动特性场 2.3.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特性场 2.3.3.1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特性场 2.3.3.2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车辆驱特性场 2.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2.4.1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2.4.2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2.4.3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2.4.4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2.4.5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第3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总体设计 3.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性能指标 3.1.1 动力性指标 3.1.2 经济性指标 3.1.3 排放性指标 3.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构型设计 3.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节油潜力分析 3.2.1.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节能途径 3.2.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节能理论分析 3.2.1.3 基于理论油耗模型的节油贡献分析 3.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构型优选原则 3.2.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构型设计举例 3.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设计 3.3.1 动力性匹配基本原则 3.3.2 能耗经济性匹配基本原则 3.3.3 混合度优化方法 3.3.4 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举例 3.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性能仿真及常用软件 3.4.1 基于ADVISOR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性能仿真 3.4.2 基于AVL Cruise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性能仿真 3.4.3 基于MATLAB/Simulink工具箱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性能仿真 3.4.4 基于AMESim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性能仿真 3.4.5 基于GT-Power工具箱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性能仿真 3.4.6 基于GT-SUITE工具箱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性能仿真 第4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综合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4.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综合控制系统概述 4.1.1 整车综合控制系统功能定义 4.1.2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接口定义 4.1.3整车控制总线设计原则及协议 4.3.1.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概述 4.3.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载网络系统功能描述 4.3.1.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架构设计 4.3.1.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载网络系统设计 4.3.1.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载网络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分配控制策略总体设计 4.2.1基于发动机效率特性的适应性控制策略设计 4.2.2发动机工作特性与车辆工况的解耦控制系统及控制策略设计 4.2.2.1 采用可控发电装置的电电混合动力系统 4.2.2.2 采用功率分流装置的混联混合动力系统 4.2.3发动机工作特性与车辆工况的近似解耦控制系统及控制策略设计 4.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总体设计 4.3.1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4.3.1.1 EV能量管理模式 4.3.1.2 CD能量管理模式 4.3.1.2 CS能量管理模式 4.3.2全局*优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4.3.3等效燃油消耗*小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4.3.4模型预测控制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4.3.5基于人工智能的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4.3.5.1基于DQN的智能能量管理方法 4.3.5.2基于DDPG的智能能量管理方法 4.4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现代开发方法 4.4.1 基于V流程的整车综合控制系统开发方法 4.4.2 基于软件在环的整车综合控制系统开发 4.4.2.1软件在环仿真方法概述 4.4.2.2 实例分析 4.4.3基于硬件在环的整车综合控制系统开发 4.4.3.1硬件在环仿真方法概述 4.4.3.2 实例分析 4.4.4 基于Simulator的整车综合控制系统协同开发 4.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参数标定 4.5.1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器测标流程 4.5.2基于CCP协议的在线测标系统开发及整车应用标定 4.5.3整车控制参数远程标定方法 第5章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5.1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专用总成 5.1.1 发动机-发电机组及工作特性 5.1.2 DC/DC变换器 5.1.3 动力电池组及管理系统 5.2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构型设计 5.2.1 发动机-发电机组与动力电池组直接并联构型 5.2.2 发动机-发电机组 DCDC与动力电池组并联构型 5.2.3 动力电池组 DCDC与发动机-发电机组并联构型 5.2.4 发动机-发电机组 DCDC与动力电池组 DCDC并联构型 5.3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5.3.1 驱动系统功率需求分析 5.3.2 主驱动电机参数设计 5.3.2.1 电机额定功率的选择 5.3.2.2 电机峰值功率的选择 5.3.2.3 电机额定转速的选择 5.3.2.4 电机*高转速的选择 5.3.3 变速器速比设计 5.3.4 动力电池容量匹配设计 5.3.4.1 工况法续驶里程要求 5.3.4.2 等速(60km/h)工况法续驶里程要求 5.3.5 发动机发电机组参数匹配 5.3.5.1 发电机参数设计 5.3.5.2 发动机参数设计 5.4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设计 5.4.1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工作模式设计 5.4.2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5.4.2.1 单点恒功率控制策略 5.4.2.2 基于功率需求的发动机多点控制策略 5.4.2.3 基于功率跟随的发动机*佳燃油消耗曲线控制策略 5.4.2.4 发动机发电机组的启停逻辑和电池SOC调节策略 5.4.2.5 发动机发电机组动态协调控制策略 5.5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集成设计 5.5.1 日产Note epower串联混合动力总成 5.5.2 雪佛兰沃蓝达串联混合动力总成 5.6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优化设计 5.6.1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单目标优化设计 5.6.2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多目标优化设计 第6章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6.1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机电耦合型式 6.1.1 并联混合动力机电耦合装置概述 6.1.2 同轴转矩叠加式 6.1.3 双轴动力耦合式 6.1.4 驱动力耦合式 6.2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构型设计 6.2.1 P0构型 6.2.1.1 构型分析 6.2.1.2 实例介绍 6.2.2 P1构型 6.2.2.1 构型分析 6.2.2.2 实例介绍 6.2.3 P2构型 6.2.3.1 构型分析 6.2.3.2 实例介绍 6.2.4 P3构型 6.2.4.1 构型分析 6.2.4.2 实例介绍 6.2.5 P4构型 6.2.5.1 构型分析 6.2.5.2 实例介绍 6.3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设计 6.3.1 设计流程 6.3.1.1 设计指标 6.3.1.2 参数设计考虑因素 6.3.1.3 设计变量 6.3.1.4 设计方法 6.3.2 发动机参数设计 6.3.3 驱动电机参数设计 6.3.3.1 驱动电机*大功率 6.3.3.2 驱动电机额定功率 6.3.3.3 电机的*高转速和额定转速 6.3.4 动力电池参数设计 6.4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6.4.1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逻辑门限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6.4.1.1 电力辅助型控制策略 6.4.1.2 SOC、转矩平衡式控制策略 6.4.1.3 车速因子控制策略 6.4.1.4 功率因子控制策略 6.4.2 典型P2构型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6.4.2.1 能量流及工作模式分析 6.4.2.2 驱动转矩决策 6.4.2.3 工作模式决策与切换 6.4.2.4 动力源转矩分配策略 6.4.2.5 换挡决策 6.4.2.6 燃油经济性仿真 6.5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优化 6.5.1 优化途径及方法 6.5.2 优化实例及分析 6.5.2.1 DIRECT算法的实现过程 6.5.2.2 基于DIRECT算法的系统关键参数优化 6.6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集成 6.6.1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NVH性能调校 6.6.2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性能分析 6.6.3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结构设计 第7章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7.1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典型部件 7.1.1 行星排 7.1.2 模式离合器 7.1.3 双转子电机 7.2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构型设计 7.2.1 开关式混联混合动力系统构型 7.2.1.1 离合器分离状态 7.2.1.2 离合器接合状态 7.2.1.3 车辆制动减速状态 7.2.2 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构型 7.2.2.1 电动模式 7.2.2.2 混动模式 7.2.2.3 停车发电模式 7.2.2.4 再生制动模式 7.2.3 基于双转子电机的混合动力系统构型 7.2.3.1 发动机停车起动模式 7.2.3.2 停车充电模式 7.2.3.3 起步和低负荷模式(SOC正常) 7.2.3.4 起步和低负荷模式(SOC低) 7.2.3.5 巡航运行模式 7.2.3.6 加速模式 7.2.3.7 能量回馈模式 7.2.3.8 倒车模式 7.3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7.3.1 行星排混联系统动力学分析 7.3.2 行星排混联系统参数匹配设计 7.3.2.1 基本控制策略设计 7.3.2.2 基于稳态工况的发动机选型 7.3.2.3 基于效率特性的特征参数确定 7.3.2.4 基于功率分流特性的部件参数匹配 7.3.3某行星排混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举例 7.3.3.1 发动机选型 7.3.3.2 基于工况的各部件参数匹配 7.3.3.3 后行星齿轮机构特征参数 7.3.3.4 参数匹配总结 7.4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工作模式设计 7.4.1 工作模式的划分 7.4.1.1 停车模式 7.4.1.2 驱动模式 7.4.1.3 制动模式 7.4.1.4滑行模式 7.4.2 工作模式的切换规则 7.4.2.1 顶层切换 7.4.2.2 停车模式切换 7.4.2.3 驱动模式切换 7.4.2.4 制动模式切换 7.4.2.5 滑行模式切换 7.5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设计 7.5.1 控制器硬件设计 7.5.2 控制器软件设计 7.5.2.1 上下电管理 7.5.2.2 驾驶意图识别 7.5.2.3 能量管理 7.5.2.4 故障诊断 7.6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和动力分配策略设计 7.6.1 参数估算 7.6.1.1 各动力源参数估计 7.6.1.2 需求功率计算 7.6.2 规则型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7.6.3 瞬时*优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7.6.3.1 系统效率特性分析 7.6.3.2 瞬时*优工作点求解 7.6.4 智能优化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7.6.4.1 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7.6.4.2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能量管理策略 7.7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系统优化设计 7.7.1 构型优化设计 7.7.2 参数优化设计 7.7.3 控制策略优化设计 7.7.4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优化设计举例 7.7.4.1 目标函数 7.7.4.2 优化变量 7.7.4.3 约束条件 7.7.4.4 优化算法 7.8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集成设计 7.8.1 混联混合动力总成结构优化设计 7.8.1.1 问题描述 7.8.1.2 模型描述 7.8.1.3 构建动力系统振动方程 7.8.1.4 构建ISG电机与发动机转矩模型 7.8.1.5 构建扭转减震器变刚度模型 7.8.1.6 优化问题构建 7.8.2 动力系统和整车集成设计 7.8.3 低压电源集成设计 7.8.4 低压供电匹配计算 7.8.4.1 整车用电量的计算 7.8.4.2 混合动力部分低压(24V)配电 7.8.4.3 发电机选型 7.8.4.4 蓄电池选型 第8章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8.1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总体设计 8.1.1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构型设计 8.1.2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行驶里程要求 8.2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 8.2.1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量使用区间 8.2.2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 8.2.3 动力电池参数匹配 8.3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复合电源系统设计 8.3.1 复合电源常用构型 8.3.2 复合电源控制策略设计 8.3.2.1 基于规则的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8.3.2.2 复合电源模糊控制策略 8.3.2.3 基于小波变换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8.4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 8.4.1 车载充电器功能需求 8.4.2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8.5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耗评价 8.5.1 储能装置处于充电终止的*高荷电状态 8.5.2 储能装置处于运行放电结束的*低荷电状态 8.6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8.6.1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模式 8.6.2 基于动态规划的全局能量管理策略 8.6.2.1离散精度 8.6.2.2边界问题 8.6.3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在线能量管理策略 8.6.3.1 模型预测控制系统构架 8.6.3.2基于实际工况的模型预测能量管理策略效果分析 8.6.4 基于动态工况构建的实时能量管理策略 8.7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优化设计 8.7.1 优化算法 8.7.2 优化实例 8.8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集成设计 8.8.1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复合电源集成设计 8.8.2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制动系统集成设计 8.8.3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磁兼容设计 8.8.3.1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关键干扰源分析 8.8.3.2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EMC设计方案 8.8.4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机电耦合系统集成设计 8.8.4.1 广汽G-MC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实例 8.8.4.2 上汽荣威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实例 第9章 增程式电动汽车设计 9.1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增程器 9.1.1 增程器用发动机 9.1.2 增程器用电动/发电机 9.1.3 增程器输出特性 9.1.3.1 单(多)点工作模式输出特性 9.1.3.2 功率跟随模式输出特性 9.2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方案设计 9.2.1 增程器的集成设计 9.2.1.1 发动机和发电机刚性连接设计 9.2.1.2 发动机和发电机通过弹性元件连接设计 9.2.1.3 发动机和发电机通过传动机构连接设计 9.2.2 国内外增程器举例 9.2.2.1 国内增程器举例 9.2.2.2 国外增程器举例 9.3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设计 9.3.1 驱动电机参数设计 9.3.2 增程器发动机的选型匹配 9.3.3 动力电池组匹配设计 9.4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系统设计 9.4.1 整车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 9.4.2 整车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9.4.3 整车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 9.4.4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9.4.4.1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设计目标 9.4.4.2 增程器*佳燃油消耗率工作点单点启停控制策略设计 9.4.4.3 增程器功率跟随控制策略 9.5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整车集成设计 9.5.1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总布置设计 9.5.2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集成设计 9.5.2.1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布置形式 9.5.2.2 增程器与电驱动总成的集成及总布置设计 9.5.2.3 动力电池的总布置设计 9.5.3 增程式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设计 9.5.4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的设计 9.5.4.1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激励 9.5.4.2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悬置解耦设计 9.5.4.3 增程式电动汽车悬置解耦设计案例
展开全部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 第二卷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作者简介

何洪文,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专注于“新能源车辆动力传动及其控制”研究,先后主持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国家863/科技支撑等国家级课题/任务近20项。发表论文EI检索120余篇、SCI检索8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7篇,SCI他引超过2500次,谷歌学术引用超过5000次。发表论文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篇获SCI期刊年度“Best Paper Award”。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出版高等教育汽车类规划教材1本。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等6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