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医药学理论基础

中国医药学理论基础

作者:蔡定芳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29cm 页数: 12,357页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92.2(7.2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医药学理论基础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846957
  • 条形码:9787547846957 ; 978-7-5478-4695-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医药学理论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阐释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与基础,主要论述中国医药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本书将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视为整个中国医药学的基础。天人合一理论是中国医药学文化思想的基础,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医药学哲学理论的基础,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医药学气象理论的基础,气血精神理论是中国医药学生命物质理论的基础,藏象表观是中国医药学生理解剖理论的基础,四诊合参是中国医药学诊断理论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国医药学临床理论的基础,病证辨治是中国医药学结合理论的基础,治病求本是中国医药学决策理论的基础,经络腧穴是中国医药学针灸理论的基础,性味主治是中国医药学药物理论的基础,君臣佐使是中国医药学方剂理论的基础。内容新颖,视野开阔,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及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学习参考。

中国医药学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阐释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与基础, 主要论述中国医药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天人合一理论是中国医药学文化思想的基础, 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医药学哲学理论的基础,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医药学气象理论的基础, 气血精神理论是中国医药学生命物质理论的基础, 藏象表观是中国医药学生理解剖理论的基础, 四诊合参是中国医药学诊断理论的基础, 辨证论治是中国医药学临床理论的基础, 病证辨治是中国医药学结合理论的基础。

中国医药学理论基础 目录

**章天人合一1
一、 天人合一基本概念1
二、 天人合一基本内容2
1. 天人同炁2
2. 人副天数2
3. 天人相应3
4. 疾病本质3
三、 思路拓展5
1. 老子《道德经》5
2. 庄子《齐物论》9
3. 关尹子《文始真经》12
4. 董仲舒《天人三策》20
5. 《黄帝内经·灵枢》25
6.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26 第二章太极八卦30
一、 太极基本概念30
1. 太易30
2. 太初30
3. 太始30
4. 太素31
5. 太极31
二、 太极基本内容31
1. 无极而太极31
2. 太极生两仪32
3. 两仪分四象33
4. 四象化八卦34
三、 八卦基本概念35
1. 卦爻35
2. 卦画35
3. 卦名35
4. 卦辞36
5. 爻题36
6. 爻辞36
7. 上卦与下卦36
四、 八卦基本内容36
1. 乾卦_x000e_?瘙_x0001_椸_x000f_36
2. 坤卦_x000e_?瘙_x0001_椺36
3. 震卦_x000e_?瘙_x0001_椻_x000f_36
4. 巽卦_x000e_?瘙椼37
5. 坎卦?瘙椾37
6. 离卦?瘙楀37
7. 艮卦?瘙楁37
8. 兑卦?瘙楃37
五、 思路拓展37
1. 列子《天瑞》37
2. 荀子《天论》40
3. 周敦颐《通书》41
4. 朱熹《太极图说解》43
5. 《周易》46 第三章阴阳五行54
一、 阴阳基本概念54
1. 阴阳定义54
2. 阴阳可分55
二、 阴阳基本内容55
1. 太极阴阳对立制约法则55
2. 阴阳互根法则56
3. 阴阳消长法则56
4. 阴阳转化法则58
三、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59
1. 五行定义59
2. 五行生成60
四、 五行基本内容61
1. 五行特性61
2. 五行归类61
3. 五行相生62
4. 五行相克62
5. 五行相乘62
6. 五行相侮63
五、 思路拓展63
1. 《易传·系辞》63
2. 张景岳《类经图翼·阴阳体象》67
3. 黄元御《素灵微蕴·胎化解》68
4. 董仲舒《春秋繁露》69
5. 班固《汉书·五行志》70
6. 张景岳《类经图翼》71
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3
8. 吴谦《医宗金鉴·五行质气生克制化歌》74 第四章五运六气76
一、 五运六气概述76
1. 天干76
2. 地支77
3. 甲子77
二、 五运基本概念78
1. 五运配五星78
2. 天干化五运78
三、 五运基本内容80
1. 年运概念80
2. 年运原理80
3. 年运三纪81
4. 季运概念85
5. 客运概念86
6. 五音建运86
7. 太少相生87
8. 客运推算87
四、 六气基本概念87
1. 六气配六形87
2. 地支化六气88
3. 地支化四时88
4. 地支化十二月88
5. 地支配五行88
6. 四时分二十四节气88
五、 六气基本内容92
1. 年气概念92
2. 年气临御92
3. 四季主气93
4. 客气概念95
5. 司天在泉96
6. 天符98
7. 岁会98
8. 同天符99
9. 同岁会99
10. 太乙天符100
11. 客主加临100
12. 客气胜复102
13. 客气不迁正不退位102
14. 客气不退位103
六、 思路拓展103
《医宗金鉴·运气要诀》103 第五章生命物质116
一、 生命物质基本概念116
1. 生命起源116
2. 生命物质117
二、 生命物质基本内容118
1. 精118
2. 气118
3. 血120
4. 津液120
三、 神形天式121
1. 神形123
2. 天式124
四、 思路拓展124
1. 《灵枢·本神》124
2. 《生物学之书》128 第六章藏象表观135
一、 藏象表观基本概念135
1. 五脏藏精气而不泄135
2.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135
3. 奇恒之府藏物而不泄135
4. 五体分属五脏135
5. 五脏开窍五官135
二、 脏腑解剖136
1. 心脏解剖136
2. 肺脏解剖137
3. 脾脏解剖137
4. 肝脏解剖137
5. 肾脏解剖138
6. 胆腑解剖138
7. 胃腑解剖138
8. 小肠腑解剖139
9. 大肠腑解剖139
10. 膀胱腑解剖139
11. 三焦腑解剖139
12. 脑奇恒之府解剖140
13. 髓奇恒之府解剖140
14. 骨奇恒之腑解剖141
15. 脉奇恒之府解剖142
16. 女子胞奇恒之府解剖143
三、 脏腑功能143
1. 心脏功能143
2. 肺脏功能148
3. 脾脏功能153
4. 肝脏功能158
5. 肾脏功能162
6. 胆腑功能168
7. 胃腑功能168
8. 小肠腑功能168
9. 大肠腑功能168
10. 膀胱腑功能168
11. 三焦腑功能169
12. 脑奇恒之府功能169
13. 髓奇恒之府功能169
14. 骨奇恒之府功能170
15. 脉奇恒之府功能170
16. 女子胞奇恒之府功能171
四、 五脏相关171
1. 心肾相交,精神互用171
2. 脾肾资益,统气制水172
3. 肝助脾运,脾荣木疏172
4. 肝升肺降,气机得宜172
5. 心肺配合,气血调和173
6. 火温脾阳,土奉心血173
7. 肺脾协调,气味相和173
8. 肺肾相生,呼吸协调173
9. 肝肾同源,藏泄相使174
10. 肝血养心,火炽木焚174
五、 五脏调节论174
1. 血液循环的五脏调节175
2. 气体呼吸的五脏调节175
3. 饮食消化的五脏调节176
4. 水液代谢的五脏调节176
5. 精神思维的五脏调节177
六、 思路拓展177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177
2. 张元素《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180
3. 张景岳《类经》185 第七章四诊合参192
一、 四诊合参基本概念192
1.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192
2.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193
二、 四诊合参基本内容195
1. 望诊195
2. 闻诊197
3. 问诊197
4. 脉诊198
三、 思路拓展201
1. 王叔和《脉经》201
2. 《景岳全书·十问篇》203
3. 刘恒瑞《察舌辨症新法》206
4. 戴天章《广瘟疫论》209
5. 江涵暾《笔花医镜·望舌色》209 第八章辨证论治210
一、 八纲辨证210
1. 表证210
2. 里证210
3. 寒证210
4. 热证211
5. 虚证211
6. 实证211
7. 阴证211
8. 阳证211
二、 脏腑辨证212
【心脏辨证】212
1. 心气虚证212
2. 心阳虚证212
3. 心血虚证212
4. 心阴虚证212
5. 心瘀血证213
6. 热蔽神明证213
7. 痰迷心窍证213
【肺脏辨证】213
1. 肺气虚证213
2. 肺阴虚证214
3. 肺痰蕴证214
4. 肺热痰证214
5. 肺表寒证214
6. 肺表热证215
7. 肺凉燥证215
8. 肺温燥证215
9. 肺寒湿证216
10. 肺湿热证216
【脾脏辨证】216
1. 脾气虚证216
2. 脾阳虚证216
3. 脾不统血证217
4. 中气下陷证217
5. 寒湿困脾证217
6. 湿热蕴脾证217
【肝脏辨证】218
1. 肝气郁结证218
2. 肝火热证218
3. 肝风内动证218
4. 肝阴虚证219
【肾脏辨证】219
1. 肾阳虚证219
2. 肾阴虚证219
3. 肾气不固证219
4. 肾虚水泛证220
5. 肾不纳气证220
【胃腑辨证】220
1. 胃阴虚证220
2. 胃火热证221
【胆腑辨证】221
1. 胆汁蕴结证221
2. 胆气郁结证221
【小肠辨证】221
小肠湿热证221
【大肠辨证】222
1. 大肠湿热证222
2. 大肠燥热证222
【膀胱辨证】222
膀胱湿热证222
三、 六淫辨证223
1. 寒邪辨证223
2. 火热辨证223
3. 燥邪辨证223
4. 湿邪辨证224
5. 暑邪辨证224
四、 六经辨证224
1. 太阳病辨证225
2. 少阳病辨证225
3. 阳明病辨证225
4. 太阴病辨证226
5. 少阴病辨证226
6. 厥阴病辨证227
五、 卫气营血辨证227
1. 温病卫分病辨证227
2. 气分病辨证228
3. 营分病辨证229
4. 血分病辨证229
六、 募原辨证229
1. 温疫病原学229
2. 温疫九传辨证231
3. 温疫治疗学232
七、 思路拓展234
1.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234
2. 刘全德《考证病源·病因赋》240
3. 高鼓峰《四明心法》241
4. 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用药》242
5. 程钟龄《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243
6. 喻嘉言《医门法律·秋燥论》243
7. 石芾南《医源》246 第九章病证辨治249
一、 病证辨治基本概念249
二、 病证辨治思路演变250
三、 病证辨治基本内容255
1. 病证辨治传染病学255
2. 病证辨治神经病学257
3. 病证结合内科学259
4. 病证辨治外科学260
5. 病证辨治妇科学260
6. 病证辨治儿科学261
四、 思路拓展262
《中国方药医学·辨病方药》262 第十章治病求本265
一、 辨别证候求本决策266
1. 寒者热之266
2. 热者寒之266
3. 湿者燥之266
4. 燥者润之267
5. 气郁散之267
6. 血瘀决之267
7. 气虚煦之268
8. 血虚濡之268
9. 阴虚滋之268
10. 阳虚温之269
二、 审察病情求本决策269
1. 标本之辨缓急其要269
2. 逆从之用真假其要270
3. 三因之制症象其要271
三、 揆度病势求本决策273
1. 揆度病势出入求本决策273
2. 揆度病势升降求本决策274
四、 思路拓展276
1. 孙武《孙子兵法》276
2. 徐灵台《医学源流论》281 第十一章经络腧穴282
一、 十二经脉282
1. 肺手太阴之脉282
2. 大肠手阳明之脉282
3. 胃足阳明之脉282
4. 脾足太阴之脉283
5. 心手少阴之脉283
6. 小肠手太阳之脉283
7. 膀胱足太阳之脉283
8. 肾足少阴之脉284
9.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284
10. 三焦手少阳之脉284
11. 胆足少阳之脉284
12. 肝足厥阴之脉284
二、 十二别经285
三、 奇经八脉286
1. 奇经八脉的概念286
2.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286
3.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287
4. 奇经八脉循行287
四、 思路拓展288
1. 翟良《经络汇编》288
2.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296 第十二章性味主治304
一、 性味主治基本概念304
二、 性味主治基本内容305
1. 辨证药物305
2. 辨病药物317
三、 思路拓展326
《药性赋》326第十三章君臣佐使328
一、 君臣佐使基本概念328
二、 君臣佐使基本内容329
1. 辨证方剂329
2. 辨病方剂340
三、 思路拓展350
《医方集解》350 蔡定芳跋355 附: 主要参考著作356
展开全部

中国医药学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本书阐释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与基础,主要论述中国医药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本书将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视为整个中国医药学的基础。天人合一理论是中国医药学文化思想的基础,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医药学哲学理论的基础,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医药学气象理论的基础,气血精神理论是中国医药学生命物质理论的基础,藏象表观是中国医药学生理解剖理论的基础,四诊合参是中国医药学诊断理论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国医药学临床理论的基础,病证辨治是中国医药学结合理论的基础,治病求本是中国医药学决策理论的基础,经络腧穴是中国医药学针灸理论的基础,性味主治是中国医药学药物理论的基础,君臣佐使是中国医药学方剂理论的基础。内容新颖,视野开阔,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及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学习参考。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