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戏曲文化论

戏曲文化论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24cm 页数: 309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9.0(7.2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戏曲文化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8759654
  • 条形码:9787508759654 ; 978-7-5087-596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戏曲文化论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探讨明万历戏曲来把握明万历社会, 从中可以看出戏曲如何反衬那段社会, 那段社会如何制约戏曲。戏曲文化不能脱离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 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戏曲作品以历史的真实为基础, 对社会生活加以集中、提炼、虚构和夸张, 让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 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戏曲文化论 目录

古代戏曲创作与理论研究
论残本《刘知远诸宫调》对戏曲的影响
诸宫调对戏曲的影响探究
探究《窦娥冤》中渗透的关汉卿的多重文化意识
论明初教化剧中的伦理道德观
论明初治国思想与戏曲宣传道德的倾向
明万历社会变迁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影响
论明代中后期吴越地区的戏曲文化特征
《牡丹亭》的深层意蕴探析
论李渔的商品意识在戏曲活动中的体现
清代长安女才子王筠戏曲创作探析
晚清女剧作家刘清韵戏曲创作探析
探究乾隆时期秦腔在北京和扬州的演出
清廷对于秦腔的禁抑探微
论清代山东曲阜戏曲
清末民初时期鲁西南柳子戏的现代性追求探微
晚清戏曲改良浅论

戏曲改革与传承发展研究
树立新的传播理念是地方戏步入现代社会的踏板
普及学校戏曲教育论
探析梅兰芳的戏曲电影
戏剧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监管
论民间戏曲艺术档案式保护
戏曲电影《牡丹亭》流变探析
探究大众传媒时代戏曲的传承
中原戏曲类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
中国传统戏曲海外传播问题探究
从民俗角度探求莱芜梆子艺术的发展
从明清戏剧文化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新规律

台湾戏曲与两岸交流研究
新时期海峡两岸豫剧交流活动
台湾豫剧传承模式嬗变探析
台湾豫剧发展的启示
海峡两岸豫剧发展论纲
试论海峡两岸戏曲交流
探索人文背景对海峡两岸豫剧的影响
不同外来文化对两岸豫剧发展的影响探析
试论两岸传统戏剧的交流
新时期海峡两岸豫剧沟通活动

豫剧剧种与地域文化研究
探析豫剧的中原民俗文化特征
豫剧传统剧改编的思考
豫剧发展流变探究
豫剧现代戏的现代化和戏曲化探索
豫剧艺术知识产权保护探析
探究豫剧的现代化进程
豫剧观众的审美需求探究
梆剧泰斗王镇南锐意革新新论
展开全部

戏曲文化论 节选

  《戏曲文化论》: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也有“高调”“河南讴”“靠山吼”等称谓。“高调”与平调、越调并列,河南梆子比别的剧种唱得高,所以才叫“高调”。“河南讴”中的“讴”字,按《辞源》和《说文解字》,乃是歌唱或放声歌唱的意思。与“河南讴”并行的还有“靠山吼”,此名称流行于豫西山区,或日“靠山搭台”而回声洪亮。河南人唱歌的声音比外地人高,所以“讴”“吼”字特别优惠给河南,可以说,“讴”“吼”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南人豪放的唱风。“豫剧”这一名称,较早曾见于20世纪20年代王培义所著《豫剧通讯》和30年代邹少和所著《豫剧考略》。河南豫剧理论家马紫晨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当时剧坛风尚之影响,豫剧雅号才日趋通行。”但其在文中接着说:“但至今也仍限于行文及‘官称’,外省和本省的一些偏僻地区则仍相沿‘梆子戏’旧名。”  乾隆年间的一些文字资料,开始显露出河南梆子戏的蛛丝马迹。乾隆十年编修的《杞县志》载:“愚夫愚妇,多好鬼尚拜佛,又好约会演戏,如逻逻、梆、弦等类,尤鄙恶败俗。”这个“梆”可能是河南梆子。着笔于乾隆十三年,脱稿于乾隆四十年的纪实性很强的小说《歧路灯》,描写了大量当时开封的风俗人情:“梆锣卷,觉俱伺候不的上人。”“梆锣卷”百姓叫它“三下汤”,意思是这种戏是罗戏、卷戏、梆子戏一锅煮。从《杞县志》和《歧路灯》的记载或描述看,在乾隆年间就有了河南梆子。河南梆子的形成时间大约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这正是中国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争胜”时期。作为“花部”的各地方剧种纷纷涌现,河南梆子也在花雅之争中成长。  乾嘉年间,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河南梆子也在这一时期壮大了自己。一是班社林立,名角如云。从县城到乡镇,到处有河南梆子班社活动。不少班社都有自己的台柱演员,他们身怀绝技,在观众中影响较大。不论任何形式的河南梆子戏班,其演出活动都是面对大众的。二是河南梆子教育事业在发展。这时兴起的专门戏曲教育机构叫“科班”,也叫“窝班”。延请专职教师,接受贫家子弟入学,一科收数十人,集中学戏,三年出科,一年效师,然后即可自由搭班。科班的教学方法是口传心授,学员入科,先练功、练唱,然后学戏词,学表演,数月后即开始登台演出,边演出,边学习,演出收入归科班创办人所有。三是地域分支大体形成。清末,河南梆子在河南活动范围已大大扩展,由于各地生活习惯、语言特点、自然环境、文化心理、审美趣味不尽相同,不同地域的河南梆子从上演剧目到声腔艺术都有了差异,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支。开封周围的河南梆子,人称祥符调;商丘一带,人称豫东调;周口、漯河等地,人称沙河调;新乡以北,人称高调。豫东调、沙河调、祥符调、高调差别不大,不少人把它们统统称为“豫东调”以与“豫西调”相对应。“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它是以洛阳为中心的。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已经成为河南**大剧种,艺术上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一是现代戏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目新品类出现于河南梆子舞台。在整个民国时期,河南梆子现代戏处于幼年阶段,尚未形成较稳定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表演大都采用传统程式,唱腔也是传统的唱腔。二是河南梆子由农村高台庙会演出,进入城市剧院演出。河南梆子原来的演出环境是农村,交流对象是农民,这是河南梆子世俗化、农民化,也免不了有一些粗俗化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没有民国初年河南梆子进入城市剧院,就没有20年代末和30年代梆子戏的改革。三是各地域派别的相互融合和吸收。具有成熟的艺术风格的明星演员日益扩大,出现了以个人风格为代表形成戏剧流派的趋势。不同流派的演员经常集结开封,进行更为普遍的相互交流。四是一批知识分子的介入。政权机构也比以往更加自觉地意识到了戏曲的社会作用,加强了对包括河南梆子在内的戏曲艺术事业的管理。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