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涵静学刊(第二辑)

涵静学刊(第二辑)

出版社:中西书局出版时间:2019-09-01
开本: 24cm 页数: 212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1.9(5.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涵静学刊(第二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516232
  • 条形码:9787547516232 ; 978-7-5475-162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涵静学刊(第二辑)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供广大读者阅读本辑主旨明而论域宽,论者大多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丰厚的积淀与深切的思考,所出专业性强又不乏现实意义,学术性与思想性兼摄,人文价值明显,寓启发性。 论文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类核心概念(观念)的提挈,或考察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被接受的状况及影响大小之由,或探究为什么这类概念(观念)在同一时空背景下其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却不尽相同,或分析为什么同一个概念因不同的解释者而有不同的内涵,或寻取具有可比性的对应性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等等。总之,学者们通过纯学术性的方法来揭示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理路与人文特质。信而有征,读者即使对其中的提法或观点有所保留,却依然不妨能由阅读带来启发与思考。

涵静学刊(第二辑) 内容简介

本辑共收录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十五篇, 如景海峰《“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黄子宁《从轴心突破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起源 —— 以孔子为中心》, 徐洪兴、陈华波《德性实践与德性之知 —— 论二程经学诠释的转向》, 潘德荣《“德行”与诠释》等内容。

涵静学刊(第二辑) 目录

“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 景海峰

必死者的养生抉择

——杨朱思想逻辑结构及其学派归属 / 匡钊

从轴心突破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起源

——以孔子为中心 / 黄子宁

孔子的人文世界观及其心性超越之道 / 臧要科

荀子道德治理思想的形上之思 / 刘桂荣

“元亨利贞”中的儒家性命智慧 / 余亚斐


德性实践与德性之知

——论二程经学诠释的转向 / 徐洪兴 陈华波

牟宗三论“践仁知天”/ 孔令宜

惟德动天:《书》教的天人合一 / 黄靖雅


不可思议与真实不虚

——试对《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解读并略论地藏信仰 / 罗颢

汉藏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象征符号研究 / 杨胜利


“德行”与诠释 / 潘德荣

当代哲学的伦理范式转型及其意义 / 何锡蓉

曼荼罗和咒语作为实在的更高形式

——宗教学视域下的一种西方哲学进路 / [德]B.施密茨撰 王子廓译

论诠释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 高春林



展开全部

涵静学刊(第二辑) 节选

  《涵静学刊(第二辑)》:  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都非封闭状态下的单一民族文化。藏民族在与周边民族的历史交往过程中,借鉴、吸收、创造出具有多重面向的文化体系。尽管人们习惯性地将藏族文化俗称为“藏传佛教文化”或“喇嘛教文化”,但“藏传佛教文化”只是他们整体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仍有与其并行的其他文化成分,诸如法律、道德、伦理、习俗、民间宗教等。纵观整个西藏文化体系,可以将其文化载体大体分成两个不同的体系,一是载之于经典的文字表达,一是载之于符号的象征表达。卡西尔认为,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周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①因此,他说“人是符号的动物”。美国学者格尔茨正是从符号的维度去对文化进行理解与解释的。他认为,文化“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在藏民族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大量文化象征符号,它不仅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中的象征符号,而且对中原文化中的象征符号也予以借鉴和吸收,尤其表现在对这些符号的内在观念上。因此,可以说,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文化体系中,除了经文典籍之外,象征符号体系可以看做是与藏民族的生产生活与道德伦理更加密切的文化的载体。  一、研究藏汉文化之间交流的传统面向  从考古和历史的维度来看,早在先秦甚至更远的时代,藏民族和汉族的前身即华夏族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到秦汉时,统一的秦汉王朝中央政府即在青藏高原和中原内地政治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两地的文化经济的交流也必然有一定的进展。”①在对藏汉文化交流与互动的研究上,学界已取得了不少具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但由于文献典籍的缺乏,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仍显不足。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吐蕃与唐朝时期的文献开始研究藏汉之间的文化影响。从汉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影响的研究向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部分学者是从汉族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来谈;一部分学者是从藏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来谈;还有部分学者则是谈汉藏文化之间的互渗。  关于汉文化对藏文化的影响,由于吐蕃时期和唐朝都崇信佛教,在公元八世纪就有汉僧摩诃衍与印度僧人的论辩。法国著名藏学学者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通过对敦煌史料的分析,梳理了中印僧侣于8世纪在拉萨举行的一次有关禅的大辩论。这次辩论,可以说是汉地佛教禅宗与印度空观思想的交锋,也是顿悟成佛与渐悟成佛之争。虽然摩诃衍*后失败,但禅宗的思想却对当时的西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宗教上的影响外,敦煌文献中有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中庸》等藏文译文。尤其是藏文文献《礼仪问答写卷》,里面没有任何的宗教色彩,全然一副儒家伦理文化的实践画面。它以兄弟问答的形式,论述了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以及君臣父子、师生主奴、夫妻朋友之间的关系准则。孔子在西藏被称为贡则、贡策、公子等。他被赋予神力,被认为是苯教中“贡则楚吉杰布”的原型,逐渐演化为算学、天文、历法以及消灾仪式文献的创造者。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孔子的形象开始被注入佛教色彩。  ……

涵静学刊(第二辑) 作者简介

潘德荣,1951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Ideogramm und Auslegung(《文字与解释》)、《诠释学导论》、《文字??诠释??传统——中国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化》、《西方诠释学史》等,译有费希特《国家学说——或关于原初国家与理性王国的关系》(德译汉)、帕尔默《诠释学》(英译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百余篇,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