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敖汉“粟”源: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敖汉“粟”源: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24cm 页数: 291页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37.8(4.3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敖汉“粟”源: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0151275
  • 条形码:9787200151275 ; 978-7-200-15127-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敖汉“粟”源: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本书特色

  当地人说,敖汉在蒙古语中就是“老大”的意思,因为敖汉部的建立者 — 成吉思汗第十九世孙岱青杜棱乃是家中的长子。其实,敖汉在世界旱作农业史中也当之无愧的占据着老大哥的地位,只是从中原文明兴盛开始,便再也没有人来为它书写壮丽史诗。然而它终究太不平凡,终于随着8000年粟种的发掘而石破天惊,随后接连爆出了粟作农业之源、华夏*村、中华祖神、中华祖龙等惊天发现来证实其地位。论历史,它孕育距今9000余年的小河西文化,身后还尾随着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文化,西辽河流域辉煌的史前文化中有4个都因在敖汉境内首次被发现而得名;论农业,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出土的碳化粟种晚它500多年,中欧的小米晚它2700余年;论文明,它的境内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祖神的神秘塑像,刘国祥先生认为敖汉是整个红山文化的中心,甚至连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也可能在此起源……2015年10月,作者朱佳奉导师顾军先生之命,怀揣着前人对敖汉只言片语的研究文献便踏上了前往内蒙古的茫茫路途,爬过城子山、下过老哈河,将敖汉仔仔细细走了个遍,然后一只脚踏进了8000年前的考古遗址,另一只脚踩进了宗大爷家的谷子地;前一刻还在红山文化的祖神面前苦苦思索,扭回头就见考古工作者的忙碌身影……于是这本纵论敖汉古今农业历史,横揽当地风土人情的田野手记便由此诞生了!

敖汉“粟”源: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内容简介

  *神秘的玉器、怪异的纹饰、残破的陶片,大地上的怪圈暗示了内蒙古敖汉旗农业文明的悠久历史!
  *行进的人流、“复活”的面具、燃烧的火龙,古老的仪式中,人们虔诚的祈祷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龟裂的大地、干涸的河道、冰封的冻土,八千年的粟作农业如何在这篇的多难的土地上持续繁衍?
  *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推荐丛书。
  对很多人而言:
  文化,原是舒缓人心的,一缀上“遗产”二字,就显得沉重;
  对很多人而言:
  文化,也是风雅讲究的,一掺上“农业”二字,就变得土气!
  我说:这里有一本介绍内蒙古农业文化遗产的书,很好看。你信吗?
  但是,确实!
  它的每一篇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连缀而成的,既有来自8000年前的神秘史前文化,也不乏流传至今的古老民俗仪式;既有对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经验智慧的挖掘,也有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可谓包罗万象。作者将专业的考古报告、枯燥的档案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成一篇篇小故事说与读者知。
  全书以兴隆沟村民耕作中无意发现“大地上的一个个怪圈”作为引子,接连用三个考古发掘故事讲述了敖汉史前灿烂的农业文明,作者没有故弄玄虚的刻意渲染神秘氛围,实在是因为这些从当地考古工作者口中听来的故事已经太过曲折传奇,而敖汉这个许多人不曾听过的地方所蕴含的史前文明又太过灿烂、太过神秘,太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作者也受此影响,在听说当地史前祭祀坑中曾发现有猪首——龙身的堆石时,也对龙的诞生引发了无限联想。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个可读之处——作者不仅是如实的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它会让你在一场奇妙的旅行中,透过作者的观察和解读悠然生出一些感慨:怎么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居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传统农业居然会积累下如此丰富的农耕经验,而那些貌似“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背后,居然会蕴藏着如此前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怎么那些看似滑稽的民间歌舞、传统小戏和故弄玄虚的乡土仪式中,对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会起着如此强大的心理暗示!  *神秘的玉器、怪异的纹饰、残破的陶片,大地上的怪圈暗示了内蒙古敖汉旗农业文明的悠久历史!*行进的人流、“复活”的面具、燃烧的火龙,古老的仪式中,人们虔诚的祈祷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龟裂的大地、干涸的河道、冰封的冻土,八千年的粟作农业如何在这篇的多难的土地上持续繁衍?*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推荐丛书。对很多人而言:文化,原是舒缓人心的,一缀上“遗产”二字,就显得沉重;对很多人而言:文化,也是风雅讲究的,一掺上“农业”二字,就变得土气!我说:这里有一本介绍内蒙古农业文化遗产的书,很好看。你信吗?但是,确实!它的每一篇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连缀而成的,既有来自8000年前的神秘史前文化,也不乏流传至今的古老民俗仪式;既有对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经验智慧的挖掘,也有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可谓包罗万象。作者将专业的考古报告、枯燥的档案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成一篇篇小故事说与读者知。全书以兴隆沟村民耕作中无意发现“大地上的一个个怪圈”作为引子,接连用三个考古发掘故事讲述了敖汉史前灿烂的农业文明,作者没有故弄玄虚的刻意渲染神秘氛围,实在是因为这些从当地考古工作者口中听来的故事已经太过曲折传奇,而敖汉这个许多人不曾听过的地方所蕴含的史前文明又太过灿烂、太过神秘,太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作者也受此影响,在听说当地史前祭祀坑中曾发现有猪首——龙身的堆石时,也对龙的诞生引发了无限联想。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个可读之处——作者不仅是如实的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它会让你在一场奇妙的旅行中,透过作者的观察和解读悠然生出一些感慨:怎么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居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传统农业居然会积累下如此丰富的农耕经验,而那些貌似“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背后,居然会蕴藏着如此前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怎么那些看似滑稽的民间歌舞、传统小戏和故弄玄虚的乡土仪式中,对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会起着如此强大的心理暗示!对于敖汉移民和清代农业发展的叙述是作者*见功力的部分,作者仍然把这些翻破万卷档案史料得来的研究成果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热河都统的伊冲阿为何因一纸诉状头疼欲裂? 四家子县丞武鸿宝当堂验伤如何哭笑不得?两份奏折、三起案件,作者用故事的讲法将清代敖汉农牧、贫贵围绕土地问题引发的激烈冲突诠释的淋漓尽致,在滑稽幽默中,令人不禁为农民的不易落下一把辛酸泪!

敖汉“粟”源: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目录

主编寄语   苑 利  / 001 序  言   朱 佳  / 001 粟作之源  / 001 中华祖神  / 017 祖龙诞生  / 031 长城  / 045 移民者的年轮  / 059 满纸辛酸泪  / 073 守护基因库  / 087 俗语报春知  / 101 粪土肥田  / 123 欢快的小毛驴  / 139 器用之宜  / 153 窖有余藏  / 181 敖汉祈雨  / 201 酬神唱影  / 223 秋月围墙  / 239 玉泉潭影杏花醉  / 261 食之有味  / 275 后  记  / 285
展开全部

敖汉“粟”源: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作者简介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常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著有《中国民俗学教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著作,其中《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主持编写有《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北京文物古迹旅游》系列丛书等。朱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学硕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四时风物笺”之《茶》《香》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