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者节开场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

作者:严希康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26cm 页数: 348页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40.8(8.5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 版权信息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 本书特色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是生化分离工程的第二版,“十一五”*重点教材。本书在保持*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传统和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和工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生物物质分离技术的发展状况,就单元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几种技术的集成化方向作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还特别新增了蛋白类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在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全书共22章,主要包括培养液的固液分离,细胞破碎技术,产物的初步分离,产物的提纯和产品的精制,以及重组蛋白包含体的体外复性,蛋白质在提取、分离和纯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保存等内容?=滩淖⒅匾怨こ坦鄣憬沂旧镂镏史掷牍痰谋局始捌涔媛桑偈狗掷牍逃肷璞干杓啤⒎糯笥氩僮鞯确矫婊竦米罴鸦唤滩闹幸舶瞬簧偕钊胩教值睦砺坌阅谌荨? ????本书可供生物化工、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专业及化学工程类一级学科及其下属的其他学科包括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的教材和相关学科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 内容简介

本书共22章, 主要包括培养液的固液分离, 细胞破碎技术, 产物的初步分离, 产物的提纯和产品的精制, 以及重组蛋白包含体的体外复性, 蛋白质在提取、分离和纯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保存等内容。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 目录

1绪论1 11生物(物)质1 12生物物质分离过程1 13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2 131发酵液或培养液是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2 13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2 133生物产品的稳定性差3 134对*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4 14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步骤和单元操作4 141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或称不溶物的去除)4 142初步纯化(或称产物的提取)6 143高度纯化(或称产物的精制)6 144成品加工6 15生物技术产品及下游加工过程的沿革6 151生物技术产品的类型6 152下游加工过程的沿革6 16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选择准则8 17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发展动向10 171基础理论研究10 172提高分离过程的选择性11 173开发分离介质11 174提高分离纯化技术11 175使用无毒无害物质12 176生物分离技术的规模化、工程化研究12 2提取、分离和精制过程中蛋白质活性的稳定性和保存13 21前言13 22蛋白质的三维结构13 221蛋白质的组织层次13 222三级结构18 223四级结构19 224相关的蛋白质20 225侧链基团和二级结构21 23蛋白质的失活21 231折叠与伸展22 232活性的可逆丧失22 233蛋白质的稳定23 234热稳定蛋白质23 24共价过程中导致的失活24 241活性中心上必需基团的反应24 242基团的化学修饰对三维结构的维系25 25对策26 3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27 31悬浮液的基本特性27 32悬浮液的预处理28 321预处理的目的29 322预处理方法29 33悬浮液分离方法和分类31 331悬浮液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31 332固液分离过程的分类32 34过滤法32 341过滤的理论基础32 342过滤器的设计33 343连续过滤器的设计35 344常用新型过滤器36 345错流过滤41 4细胞的破碎与分离43 41概述43 42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44 421细菌44 422真菌和酵母45 423藻类46 43细胞壁的破碎46 431破碎率的评价46 432细胞破碎的方法47 44基因工程表达产物后处理的特殊性55 5离心分离57 51离心沉降57 511离心沉降的原理57 512离心沉降的设备58 513离心沉降的计算61 52离心过滤63 521离心过滤的原理63 522离心过滤设备64 523离心过滤的计算65 53离心机的选用66 54离心机在生物工业上的应用67 55超离心法68 551超离心技术的原理68 552超离心技术的分类69 6膜分离过程73 61概述73 62膜分离过程的类型74 621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75 622以蒸气分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75 623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75 624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76 63膜及其组件76 631膜的定义和类型76 632表征膜性能的参数79 633膜组件80 64压力特性83 65浓差极化83 66膜的污染84 67膜过滤理论85 671微孔模型85 672质量传递模型86 673阻力模型87 674渗透压模型88 68过程讨论89 681过程方法89 682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工作模式90 683超微滤系统的工厂布置91 69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简介93 7纳米膜过滤技术94 71概述94 72纳滤膜的性质与特点95 73纳米过滤的分离机理98 74纳滤膜的污染及解决方法99 75纳米过滤的应用100 8膜亲和过滤法102 81亲和膜分离技术102 811基本过程和操作方式102 812基本理论104 813亲和膜制备105 82亲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107 83亲和膜过滤108 831亲和膜过滤的特点108 832亲和膜过滤过程及其关键问题109 833亲和膜过滤技术的基本理论110 834亲和膜过滤的应用111 9渗透蒸发113 91渗透蒸发的原理和特点113 911渗透蒸发的定义和基础知识113 912渗透蒸发的原理116 913渗透蒸发的特点117 92渗透蒸发膜及膜材料的选择117 921渗透蒸发膜的分类117 922膜材料的选择118 923渗透池119 93渗透蒸发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20 931渗透蒸发的分离过程120 932操作条件对分离过程的影响120 94渗透蒸发的应用121 941渗透蒸发工艺流程实验装置121 942渗透蒸发膜分离的应用121 10溶剂萃取124 101概述124 1011溶剂萃取的应用124 1012生物质的萃取与传统的萃取相比较125 102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125 1021分配定律125 1022萃取过程取决于溶剂的特性127 1023弱电解质的萃取过程与水相的特性128 103乳化和去乳化130 1031乳化和去乳化的本质是表面现象131 1032乳状液的类型及其消除131 104萃取方式和过程计算132 1041单级萃取132 1042多级错流萃取133 1043多级逆流萃取135 1044微分萃取137 1045分馏萃取139 105离子对/反应萃取140 1051离子对/反应萃取的一般介绍140 1052离子对/反应萃取的应用141 11反胶束萃取和浊点萃取142 111反胶束萃取142 1111反胶束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142 1112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145 1113反胶束萃取体系及其操作148 1114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应用152 1115反胶束萃取蛋白质技术研究的新进展153 112浊点萃取技术154 1121浊点萃取154 1122影响浊点萃取效率的因素155 1123浊点萃取的应用156 12双水相萃取157 121双水相体系158 1211双水相的形成158 1212双水相系统的类型158 1213混溶性和相平衡160 122双水相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161 1221表面自由能的影响161 1222表面电荷的影响161 123影响物质分配平衡的因素161 1231双水相中聚合物组成的影响162 1232水相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162 1233盐类的影响162 1234pH值的影响163 1235温度的影响164 124双水相萃取过程的选择性164 1241亲和双水相分配164 1242液体离子交换剂165 125双水相系统的应用165 126成相聚合物的回收167 127双水相萃取过程的放大与设备167 128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169 1281新型双水相系统的开发169 1282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170 1283双水相萃取技术与相关技术的集成170 1284双水相萃取过程的开发170 1285双水相萃取相关理论的发展170 1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171 131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171 1311纯溶剂的行为171 1312超临界流体的性质172 13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热力学基础176 1321超临界流体的相平衡176 1322超临界流体溶解度现象的热力学分析179 133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的热力学模型181 134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过程和设备182 1341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过程182 134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设备183 135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184 136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优点和缺点186 137超临界流体萃取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187 14液膜分离法188 141液膜及其分类188 1411液膜的定义及其组成188 1412液膜的分类189 142液膜分离的机理189 1421无流动载体液膜分离机理189 1422有载体液膜分离机理190 1423液膜萃取过程的数学模型190 143液膜材料的选择与液膜分离的操作过程194 1431液膜材料的选择194 1432液膜分离的操作过程及设备195 1433影响液膜分离效果的因素196 144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198 1441液膜分离萃取有机酸198 1442液膜分离萃取氨基酸199 1443液膜分离萃取抗生素199 1444液膜分离进行酶反应200 1445液膜分离萃取蛋白质200 15泡沫分离法202 151泡沫分离法的分类202 152泡沫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203 1521表面活性剂及其界面特性203 1522Gibbs(吉布斯)等温吸附方程203 1523气泡产生的方法、泡沫的形成与性质204 153泡沫分离的装置、操作方式及其影响因素205 1531泡沫分离技术的实验室装置205 1532泡沫分离的操作方式205 1533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206 154泡沫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207 1541泡沫液流量和泡沫塔塔径的计算207 1542理论级数的计算208 155泡沫分离的应用209 16沉淀法211 161概述211 162蛋白质的溶解特性212 163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213 1631静电斥力213 1632吸引力213 164蛋白质沉淀方法214 1641中性盐盐析法214 1642等电点沉淀法217 1643有机溶剂沉淀法218 1644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219 1645聚电解质沉淀法220 1646金属离子沉淀法220 165沉淀动力学220 1651凝聚动力学221 1652絮凝体的破碎221 1653凝聚物的陈化222 166亲和沉淀222 17吸附与离子交换224 171概述224 172吸附过程的理论基础224 1721基本概念224 1722吸附的类型225 1723物理吸附力的本质226 1724吸附等温线227 173分批式与连续式吸附230 1731分批(间歇)式吸附231 1732连续搅拌罐中的吸附232 174固定床吸附233 175膨胀床(EBA)吸附234 1751概述234 1752膨胀床吸附过程的设备与操作235 1753膨胀床吸附过程的数学分析236 1754膨胀床吸附技术的应用237 176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吸附238 177离子交换吸附238 1771离子交换理论238 1772离子交换材料239 1773离子交换吸附技术的应用242 178其他类型的吸附242 1781疏水作用吸附242 1782盐析吸附243 1783亲和吸附243 1784染料配位体吸附244 179免疫吸附245 1710固定金属亲和吸附247 1711羟基磷灰石和磷酸钙凝胶吸附247 18色层分离法249 181概述249 182色层分离法的产生和发展249 1821沿革249 1822色层分离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50 1823色谱展开技术250 183色层分离的有关术语252 1831平衡关系252 1832局部平衡定律254 184色层分离过程理论255 1841塔板理论255 1842色层分离的连续描述258 185各类不同分离机制的色层分离法介绍261 1851吸附色层分离法261 1852疏水作用色层分离法261 1853金属螯合色层分离法263 1854共价作用色层分离法264 1855聚焦色层分离法266 1856离子交换色层分离法268 1857凝胶过滤色层分离法271 1858正相与反相层析275 1859亲和色层分离法275 18510连续环状色层分离法277 18511拟似移动床型色层分离法278 18512灌注色层分离法279 186层析的放大281 19电泳283 191动电过程283 1911zeta(ζ)电位是动电现象的根本原因283 1912动电现象284 192电泳的理论基础285 193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286 194电泳的类型288 1941自由界面电泳289 1942自由溶液中的区域电泳289 1943在不同支持物上的区带电泳291 1944等速电泳295 1945等电聚焦296 1946二维电泳298 1947免疫电泳299 1948制备连续电泳299 195第二代液相电泳300 1951毛细管电泳300 1952自由流电泳301 196电泳的其他用途301 1961电泳解吸301 1962电泳浓缩302 20重组蛋白包含体体外复性303 201包含体的形成及一般特性303 2011包含体的形成303 2012包含体的特性303 202包含体蛋白复性的理论基础305 2021蛋白质折叠机理305 2022包含体复性的影响因素307 203包含体蛋白的体外复性308 2031包含体中活性蛋白的回收步骤308 2032包含体的复性方法310 2033复性效果的检测与评价313 204蛋白质结构研究技术313 2041X射线衍射技术313 2042核磁共振技术314 2043显微学技术314 2044光谱技术314a 21结晶316 211概述316 212结晶的基本原理317 2121溶液的饱和和过饱和度317 2122过饱和溶液的形成318 2123晶核的形成319 2124晶体的生长321 213结晶的类型323 2131分类方法323 2132分批(间歇)结晶323 2133连续结晶324 214结晶过程的计算325 2141晶粒大小分布326 2142溶液结晶过程的数学模型327 215重结晶330 216结晶过程的预测与改善331 217结晶技术的进展332 2171理论方面的研究333 2172新技术的推广333 22成品干燥335 221生物材料水分的性质及基本计算335 2211生物材料水分的性质335 2212生物材料干燥时有关基本计算336 222蒸发和干燥速率337 223生物产品的干燥方法339 224对流干燥340 2241对流干燥过程热计算340 2242对流干燥器340 225喷雾干燥342 2251喷雾干燥过程热计算342 2252喷雾干燥机343 226升华干燥343 2261升华干燥过程343 2262升华干燥设备344 227组合干燥346 参考文献347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