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网络政治文化理论构建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网络政治文化理论构建与现实

作者:王树亮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66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85.0(7.2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网络政治文化理论构建与现实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05822
  • 条形码:9787520305822 ; 978-7-5203-0582-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网络政治文化理论构建与现实 内容简介

“网络政治文化”作为网络时代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动向,正逐步成为中外政治学学者、专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对“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靠前学术界对该理论的概念、特征、影响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梳理发现,我国对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关注热度不均、上升趋势强劲,直接研究较少、相关探索甚多,理论框架初现、内容创新不足,观点纷繁多样、共识尚难达成,学科交叉明显、方法多样混用等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网络政治文化理论构建与现实 目录

**章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研究概览
**节 网络政治文化研究的概述
第二节 网络政治文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网络政治文化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网络政治文化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网络政治文化内涵
**节 网络与政治文化的含义
第二节 网络政治文化内涵的厘定

第三章 网络政治文化特征与类型
**节 网络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网络政治文化的类型

第四章 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
**节 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客体分析
第二节 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主体性分析
第三节 个体→群体: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

第五章 网络政治文化的影响
**节 网络政治文化对网民政治素养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政治文化重构政治文化体系
第三节 网络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影响
第四节 网络政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性分析
**节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主体基本特征
第二节 我国网民的移动互联网转型
第三节 我国网民的网络政治行为方式

第七章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客体
**节 政府网站输出的信息属性
第二节 商业新闻网站发布的政治信息概况
第三节 网络媒体传播政治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第八章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技术条件
**节 网络普及与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
第二节 新闻网站规模趋稳逐步规范
第三节 网络信息治理模式基本成形

第九章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现状
**节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要素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特征厘定
第三节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类型
第四节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十章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节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问题的原因探析

第十一章 我国网络政治文化建设
**节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网络政治文化
第二节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网络治理能力
第三节 释放网络"正能量"构建网络和谐政治场域
第四节 全面提升网民政治素养规范网络政治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网络政治文化理论构建与现实 节选

  《网络政治文化理论构建与现实》:  六网络政治文化内容指向的现实性  对网络政治文化内涵的界定中已指明,其主要构成部分是网络对现实政治以信息的形式加以传播,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并且,承担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是现实与虚拟双重身份的政治人,构成其客体的主要部分也是现实政治的新闻、意见及舆论等。因此,当前网络政治文化的内容指向是现实的政治,主要体现在主体、客体两方面。  1.网络政治文化客体承载内容大多是现实的政治问题  “网络政治”与“政治的网络化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网络政治是相对于现实政治而言的,是政治的一部分。网络政治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与现实政治“对应”的权力结构及内在关联。而政治的网络化发展则是阐述了网络诞生后,现实政治权力的网络化“增值”过程,亦可理解为对网络管理与监控诞生的“新权力”。由此看,一网络政治这一认识是政治网络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前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后者则是一个变化较大的过程。所以,网络政治文化内容指向的“现实”与“虚拟”之分,关键取决于对“网络政治”的理解,以及“政治网络化发展”的社会存在事实。就目前国内外网络政治的发展程度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网络化水平较高,我国正处在政治网络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即使是网络政治发展程度较高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其现实政治在网络中的信息也明显高于网络政治。因此,分析目前国内外主流网站的政治信息构成发现,大多数政治类信息是对现实政治的反映。  当然,网络政治文化并不排除政治型网民在网络虚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政治认知、态度和情感。但参政议政、政党选举、政治监督等形式的网络虚拟政治实践,却是现实政治的“翻版”与延续,实质上内容指向依然是现实政治。而大量网络涉政信息的内容,都是与现实的政治生活直接相关的。所以,网络政治信息与网络虚拟政治实践都是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客体,都是虚拟实践的“对象”,只不过网络政治信息是“认知”性,而网络虚拟政治实践是“行动”实践,但实践的对象均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2.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是虚拟的现实政治人  网民与公民的身份不一样,却是“二合一”的社会性存在。网络政治文化的承担主体是那些关注政治生活的网民,但网民的符号化身份并不能说明其“虚拟”的性质,而仅仅是一种类似姓名一样的符号身份,符号指向的依然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人。正所谓“人的生活和文化情景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应该将主体与网络空间相分离,而应从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存在视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种新形势”。①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需要参与网络生活的行为体以一种虚拟的形式存在——符号。无论是数字、字母,抑或是其他表意符号,都赋予了现实政治人的符号化身份,使得政治人隐藏在屏幕背后,但符号化了的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仍然是由现实个体所决定的,反映的不是抽象的、虚拟的人,而是活生生的、真实存在的政治人的心理感受。  网络政治文化的客体是真实世界的政治存在,主体是现实社会中的政治人,这就使得其是对现实政治的写照,而不是对虚拟世界的感知。但是,从长远看,随着网络政治的兴起,真正意义上网络政治的文化也将随之而产生。到那时,网络政治的文化所指向的内容就是对虚拟世界政治的反映,但至少目前网络政治还未能从政治体系中独立出来。所以,当前的网络政治文化在内容指向上主要是现实政治,抑或是现实政治的网络化延伸。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网络政治文化理论构建与现实 作者简介

  王树亮,男,1981年5月生,河北邯郸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形势与政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学术界》《江汉论坛》及《国际展望》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各级各类项目8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