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态文明之碳均衡

生态文明之碳均衡

作者:林秀群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66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30.3(5.5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态文明之碳均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2481599
  • 条形码:9787502481599 ; 978-7-5024-815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态文明之碳均衡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书将从碳均衡、碳超载、碳锁定的关系出发,理论探讨区域较长时期出现碳超载现象的后果,研究碳锁定的判定模型,进一步阐述云南省实现碳均衡目标的重要性。其次,从承载主体——陆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出发,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二级分类,以确保陆地生态系统分类的完整性和相应面积数据获取的便利性;研究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二级陆地生态子系统碳承载力的度量。再次,构建区域化石能源燃烧和水泥生产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对云南省进行实证研究。*后,根据云南省碳承载力、碳排放量、碳超载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碳均衡目标实现机制。

生态文明之碳均衡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云南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云南工业碳排放的特征;云南省生态系统碳承载力;云南碳均衡目标;云南碳均衡目标的实现机制;农田生态系统的净碳汇;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补偿机制。

生态文明之碳均衡 目录

1绪论1.1碳循环与气候变化1.1.1生态系统的概念1.1.2碳循环1.1.3碳均衡、碳超载、碳盈余1.1.4碳超载与碳锁定1.2生态文明1.3.1生态文明的内涵1.3.2云南生态地位1.3.3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2云南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2.1碳排放量的计算2.1.1主要碳源的界定2.1.2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测算2.1.3水泥生产过程石灰石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测算2.2云南省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2.2.1云南省碳排放量的现状2.2.2云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GDP的AR模型2.2.3碳排放量递增趋势的稳定性2.3云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2.3.1LMDI模型构建2.3.2因素分解结果2.3.3驱动因素分类分析3云南工业碳排放的特征3.1云南和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比较3.1.1云南和广东的能源消费总量比较3.1.2云南和广东能源分析结构比较3.1.3云南和广东三次产业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比较研究3.1.4云南和广东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较研究3.2云南和广东工业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比较3.2.1工业的界定3.2.2工业碳排放量、碳强度及其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3.2.3云南和广东工业碳排放比较3.3云南和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的集中度分析3.3.1高碳行业的识别标准3.3.2云南和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碳排放的集中度的差异性3.3.3云南和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碳强度的差异性3.4云南和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碳指标收敛性及相关性3.4.1收敛的理论假说3.4.2收敛模型及相关性模型3.4.3收敛判定的变量选取3.4.4云南和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绝对b收敛的特征3.4.5云南和广东工业高碳行业条件b收敛的特征4云南省生态系统碳承载力4.1生态承载力4.1.1生态承载力概念及其分类4.1.2生态系统碳承载力的测算4.2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4.2.1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系统净生产力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系4.2.2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纬度变异规律4.3云南省二级生态子系统的NEP4.3.1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标准4.3.2云南省地理位置分析4.3.3云南省陆地生态子系统NEP的确定原则4.3.4森林和灌木林的NEP值4.3.5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的NEP值4.3.6其它子系统的NEP值4.4云南省二级生态子系统的面积和碳承载力测算结果4.4.1云南省二级生态子系统的面积数据的来源 4.4.2云南省生态系统碳承载力测算结果5云南碳均衡目标5.1云南碳锁定5.1.1云南碳锁定的判定5.1.2碳锁定对云南生态系统的影响5.2均衡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分类5.2.1一般均衡理论5.2.2纳什均衡理论5.3碳强度目标5.3.1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5.3.2低碳经济的碳强度目标管理5.4云南碳均衡目标的基本构想5.4.1碳均衡目标的分类5.4.2云南碳均衡目标的界定及实现思路5.5基于生态系统碳承载力的云南碳排放量目标值的预测5.5.1生态系统碳承载力关键子系统的识别5.5.2云南生态系统碳承载力的面积变化趋势分析5.5.3云南碳排放量目标值的预测6云南碳均衡目标的实现机制6.1碳排放总量目标管理机制6.1.1碳强度目标管理制度6.1.2碳排放总量目标管理及碳交易机制6.2云南碳平衡目标实现机制的主要内容6.2.1思路6.2.2机制的细化6.3碳交易和补偿机制6.3.1基线信用机制6.3.2总量交易机制6.3.3自愿碳补偿机制和强制碳补偿机制6.4我国碳交易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6.4.1碳排放总量目标和初始碳配额制度的缺失6.4.2碳排放权界定不清 6.4.3管理体系不够完善6.5建立云南省碳交易机制6.5.1加快明确碳排放权的产权性质6.5.2加强碳排放量的目标管理6.5.3确定碳排放交易覆盖范围6.5.4建立碳排放分配标准6.5.5碳排放权配额的分配方式6.6建立云南省内部的CDM机制6.6.1CDM机制的内涵6.6.2CDM机制对提升生态系统碳承载力的作用6.6.3云南应用CDM机制的条件分析6.6.4云南内部CDM机制的设计6.6.5建立云南内部的森林碳汇补偿机制6.7建立个体自愿碳补偿机制6.7.1建立碳交易所和产品碳补偿标识制度6.7.2建立旅游者碳补偿制度7农田生态系统的净碳汇7.1云南农田作物碳吸收量的测算7.1.1农田碳源、碳汇的界定7.1.2农作物碳吸收量的计算方法7.1.3云南农田作物碳吸收量的结果分析7.2云南农田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7.2.1计算方法7.2.2云南农田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的结果分析7.3云南农田土壤固碳量及呼吸量的计算7.3.1计算方法7.3.2云南农田土壤固碳量及呼吸量的结果分析7.4云南农田净碳汇的测算8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补偿机制8.1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现状8.1.1发展现状 8.1.2存在的主要问题8.2云南农田碳补偿机制的构建8.2.1云南农田碳补偿的现状8.2.2补偿的主体和客体8.2.3补偿原则8.2.4补偿标准8.2.5补偿模式8.2.6云南企业参与农田碳补偿的责任分析8.3完善云南农田碳补偿机制的建议8.3.1完善云南农田碳补偿的法律法规和政策8.3.2建立云南农田净碳汇的测算体系8.3.3建立农田低碳耕种专家指导机制8.3.4建立农田碳补偿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展开全部

生态文明之碳均衡 作者简介

林秀群,副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主持完成云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1项。云南现代管理与新型工业化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云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工业高碳行业碳指标的收敛系数及相关性研究——以云南和广东为例,陆地生态系统碳承载力及其测算模型研究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