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作者:杨同卫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8.2(3.8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664834
  • 条形码:9787509664834 ; 978-7-5096-648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本书特色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身体伦理的含义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体观
  “身体”作为我们自身的标志,在生物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仅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也得到了充分的改造,于是身体以及身体伦理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文化也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本和起源。身体文化在形而上的层次上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在形而下的具体生活中决定了中国人重视身体的行为方式,也成为影响公民遗体器官捐献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2.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死亡观
  死亡观是人们对待死亡以及由之引发的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与态度直接影响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3.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丧葬习俗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身体伦理的含义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体观
  “身体”作为我们自身的标志,在生物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仅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也得到了充分的改造,于是身体以及身体伦理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文化也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本和起源。身体文化在形而上的层次上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在形而下的具体生活中决定了中国人重视身体的行为方式,也成为影响公民遗体器官捐献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2.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死亡观
  死亡观是人们对待死亡以及由之引发的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与态度直接影响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3.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丧葬习俗
  丧葬是死者家属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丧葬习俗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是以文化意识为内核的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和礼仪。
  4.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内涵丰富,“重身”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珍视父母所给予的身体;尽孝不仅包括对父母生前的奉养,还包括对父母身后的厚葬与祭祀。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则是高层次的孝道。
  5.传统身体文化的重新解读与适应性改造
  对“乐生恶死”“完肤厚葬”“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身体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做详细的考察,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生生不息”“修己善群”“致中致和”等传统文化基本思想原则下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当代技术水平与社会状况进行新的阐释与适应性改造。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传统文化与身体伦理的视角对遗体器官捐献问题进行研究,探寻推动遗体器官捐献的伦理路径。这不同于通常的基于制度或法律的研究,是研究视域的转换和研究范围的突破。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传统身体文化与当代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相互间的适应性改造,一方面对传统身体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与解读,形成支持遗体器官捐献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尊重传统文化,优化和完善遗体器官捐献流程与方案,从而*终促进中国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和参与,而其中的文化与道德因素不容忽视。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身体伦理的含义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体观  “身体”作为我们自身的标志,在生物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仅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也得到了充分的改造,于是身体以及身体伦理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文化也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本和起源。身体文化在形而上的层次上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在形而下的具体生活中决定了中国人重视身体的行为方式,也成为影响公民遗体器官捐献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2.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死亡观  死亡观是人们对待死亡以及由之引发的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与态度直接影响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3.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丧葬习俗  丧葬是死者家属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丧葬习俗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是以文化意识为内核的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和礼仪。  4.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内涵丰富,“重身”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珍视父母所给予的身体;尽孝不仅包括对父母生前的奉养,还包括对父母身后的厚葬与祭祀。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则是高层次的孝道。  5.传统身体文化的重新解读与适应性改造  对“乐生恶死”“完肤厚葬”“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身体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做详细的考察,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生生不息”“修己善群”“致中致和”等传统文化基本思想原则下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当代技术水平与社会状况进行新的阐释与适应性改造。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传统文化与身体伦理的视角对遗体器官捐献问题进行研究,探寻推动遗体器官捐献的伦理路径。这不同于通常的基于制度或法律的研究,是研究视域的转换和研究范围的突破。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传统身体文化与当代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相互间的适应性改造,一方面对传统身体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与解读,形成支持遗体器官捐献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尊重传统文化,优化和完善遗体器官捐献流程与方案,从而*终促进中国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和参与,而其中的文化与道德因素不容忽视。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一、器官短缺——器官移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我国遗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
三、影响公民遗体器官捐献的因素
四、从活体器官移植的道德争议看公民逝世后遗体器官捐献

第二章 人体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
一、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依据
二、《世界卫生组织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指导原则》
三、《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核心政策》
四、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
五、器官移植受体伦理

第三章 传统身体观对遗体器官捐献的影响
一、儒家身体观及养生修德思想
二、孔子的死亡观及其对遗体器官捐献的启示
三、道家的身体观及养生修身思想
四、庄子的死亡观及其对于现代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

第四章 生命价值论对遗体器官捐献的启示
一、"生命价值"含义辨析
二、生命价值到底能否估量
三、不同哲学观下的生命价值观
四、生命价值相关认识误区
五、遗体器官捐献:实现生命价值的*后形式
六、感恩与重生——来自器官移植受者的心声

第五章 中国传统孝道与公民遗体器官捐献意愿的关系
一、引言
二、对"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观念的考量
三、孝道与公民自身遗体器官捐献意愿的关系
四、孝道与父母遗体器官捐献的关系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传统殡葬观与公民遗体器官捐献的关系
一、殡葬:慎终追远的开始
二、葬的方式
三、哀荣与音容宛在:对传统殡葬文化的适应性改造
四、对"全尸而终"的重新解读
五、慎重对待捐献者的遗体

第七章 加强遗体器官捐献宣传——讲好捐献故事
一、坚强伟大的父母捐献未成年子女的遗体器官
二、子女自愿捐献逝去亲人的遗体器官
三、踊跃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的老人
四、踊跃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的年轻人
五、家庭成员集体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
六、充分发挥器官移植协调员的作用,让爱心落地
七、做好捐献者善后事宜,对捐献家庭进行爱心帮助
八、名人捐献——发挥社会名流与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
九、器官移植受者自愿捐献遗体器官

附录1: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
附录2: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
附录3: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附录4: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
附录5: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脏与肾脏移植核心政策
附录6: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流程
附录7: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组织结构及职责
附录8: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管理办法
附录9: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管理办法
附录10: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
展开全部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节选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殡葬活动不是简单的遗体处理活动,而是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尊重、思念、回忆、感恩等感情,使生者获得精神满足的精神关怀活动。遗体器官捐献者生前对社会做出无私奉献,逝世后更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群众的缅怀,这是对捐献者的肯定和褒奖,是对家属的极大安慰和鼓励,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示范活动。因此,在捐献者的殡葬活动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慎重办理捐献者的丧事  殡葬礼仪可以让大家懂得死者的重要,是生命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回顾亡者生前的贡献,这就是互相提醒生命的意义,激励子孙学习先人,延续优良家风。陈柏峰(2012)认为,丧葬仪式秉承了村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神圣性和超验性,在逝者与生者、逝者与祖先之间建构出严肃的、神秘的关联。由此而衍生出的敬畏心理,使得村民能够遵循这一丧葬传统和村落规范,通过超验的、神秘的意义体验获得在宗族村庄中的行动规范,以敬畏的心态看待丧葬传统的意义,以及由此构建出的人际关系。①因此,应该慎重办理捐献者的丧事,追念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后人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  殡葬文书如讣告、悼词、答谢词、祭文等是殡葬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逝者精神财富文化的主要方式。当前的殡葬文书格式化现象严重,个性化的文书较少,难以实现对逝者价值的传承。对于遗体器官捐献者要认真撰写悼词,对逝者的品格和精神进行颂扬。  2.给予适当的抚恤与补助  在器官捐献的制度建设中,需要强调的是,实行自愿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原则,但这里的无偿并不代表着没有任何的抚恤与补助。除了在精神层面进行鼓励以外,还可以把其他国家的某些成功经验进行有效借鉴。如成立遗体器官捐献委员会,并建立专门的遗体器官捐献基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遗体器官捐献者,可以通过捐献者或家属申请,由评估委员会进行充分评估以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承担患者的部分医疗费用,遗体捐献者的丧葬费给予适当补贴,或者是给捐献者家庭成员购买保险,等等。  通过采用献血的“一人献血、终身受益,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成功模式,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给予象征性的物质补偿和一定的精神表扬,颁发类似于献血证的遗体器官捐献证或者是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章;捐献者及其家属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愿意捐献的人及亲属(父母、子女)若是需要开展器官移植,和他人相比,拥有优先的权利,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享有优惠。  总之,对捐献者进行适当的抚恤与补助,是向公众宣扬一种正面的社会风气,对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合理补偿也体现出了社会的公正,不但能使器官受捐者的生命获得重生,而且能够使遗体器官捐献者的精神得到慰藉,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家属面对至亲失去的痛苦,捐献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进行合理补偿是社会道义的一种需求。为捐赠者家庭提供必要的丧葬补贴以及为困难的捐赠者家庭减免医药费用,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器官定价.也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一种既保留了利他的伦理,同时又通过明确的途径提供的一种人道援助。例如,2013年云南省正式启动器官捐献工作,几年来,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在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困难救助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016年至今,由贵州省红十字会主导、贵州省红十字基金会管理,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共同发起成立的贵州省人体器官捐献困难家庭人道救助专项基金,共向20户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实施了人道救助,发放救助金共计85万元。  ……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杨同卫,山东菏泽人,1970年10月出生。管理学博士,人文医学博士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人文学教育与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医学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编委。
  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颂,主持完成校级教研项目4项。作为第—作者在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独著、合著多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