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者节开场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七辑)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七辑)

作者:魏彦红
出版社:巴蜀书社出版时间:2019-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697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3.9(5.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七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3111445
  • 条形码:9787553111445 ; 978-7-5531-114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七辑) 内容简介

本书为辑刊“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七辑,收选靠前外研究董仲舒的知名学者的成果,内容涉及先秦汉代儒学研究、儒家核心价值观研究、儒学创新研究、董学史研究、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董仲舒伦理思想研究等多方面,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近期新进展,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和出版价值。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七辑) 目录

〖=D(〗目录〖=〗


目录



序盛世文化的代表周桂钿(001)

序蒋重跃(004)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001)



先秦汉代儒学研究(0)

孔子知论探析

——从“学而知之”谈起
于肖寒赵海燕(0)

孟子与《春秋》的经学建构问题探论
王刚(0)

先秦秦汉儒家禅让思想的理论变迁与政治实践
曹婉丰(0)

再论汉代今古文经学

——三家诗与毛诗
金春峰(0)

汉初的尊儒

——从陆贾到董仲舒
李存山(0)

汉代政治与儒学的互动及其启示
吴龙灿(0)

从“文质论”到“文德论”

——刘向对西汉礼学的充实与纠偏
左康华()

儒家核心价值观研究()

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系统结构及其现代意义
李祥俊()

道德的现代视域与“五常”新解
罗传芳()

论“五行”与“五常”之管理精神
苗泽华赵现锋()

儒家君子“五常”的当今价值审视
孙君恒()

儒学创新研究()

儒学发展态势和前景展望

——以2004年以来为范围
李宗桂()

儒家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之反思

——思想的辩证法是,既要解放,又要统一
钱耕森沈素珍()

孔子的“复活”与儒教的未来
金圣基()

文化“两创”的方法论原则
彭彦华()

文化情境视域中的百年儒学
王宏海()

仁学的回归与民主仁学的成立

——吴光民主仁学的脉络及其前景
李洪卫()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普世根基探析
左金磊()

从《史记》中解读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王彦博苗泽华()

董学史研究()

古代学人评董仲舒述论
孟祥才()

康有为视界中的董仲舒
魏义霞()

民国孔教运动中的董子学及其论争姜淑红()

朱熹将董仲舒排除于道统之外的理论因素
徐公喜()

社会转型背景下清代《春秋繁露》诠释的三种进路
李有梁()

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转折

——徐复观对董仲舒公羊学的探究
干春松()

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

天人感应的发生机理与运行过程

——以《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为文本依据
余治平()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式历史哲学
邓红()

论董仲舒之天的思想
刘国民()

董仲舒之“三统”说

——兼论“天不变,道亦不变”
刘国民()

原始思维与董仲舒理论体系的建构
邢培顺()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之意象思维视角研究
金周昌白立强()

“天人感应”新解
李国斌()

天人之学的自然哲学根基

——“十天端”架构中的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
王博()

董仲舒论美:基于《春秋繁露》《贤良三对策》例文的分析
黄应根()

董仲舒对儒家哲学的新开展
魏义霞()

董仲舒:神学还是人学?
沈顺福()

中华早期哲学批评格式效用款两式考
张耀南钱爽()

罢黜百家独风流

——“独尊儒术”与董仲舒哲学思想
解光宇()

董仲舒公羊学的阴阳之道
郑济洲()

形式如何生成意义

——董仲舒阴阳五行说及其现代困厄张靖杰()

论《春秋繁露》中的“天、元、神”关系

——汉儒及西方经院哲学对话
苏暐峰()

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论董仲舒的儒教思想
张茂泽()

董仲舒教化思想初探
代春敏()

董仲舒伦理思想研究()

以《春秋繁露》中之“同类相动”为核心,反思环境伦理脉络中的天人关系与生活智慧
王涵青()

儒家道德思想的实践

——董仲舒“仁义法”的人我内外之别
杨济襄()

《春秋繁露》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白立强金周昌()

义利之辨与董仲舒的不白之冤
陈山榜()
展开全部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七辑) 节选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七辑)》:  儒家思想从孔子创立,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确立统治地位,对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而这个核心往往就是一套价值观念系统,那么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的这一套价值观念系统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在问儒家思想中真正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人生在是非、善恶的标准问题上做出了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价值规范,就要从儒家思想本身去体认,从古人对儒家思想的总体概括中去理解。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逐渐由先秦诸子学之一向官学转化,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学术政策则奠定了其后两千多年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础。董仲舒是促成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的大儒,他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有自己的概括,他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说:“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这是明确地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求统治者遵循五常之道施政。同时,董仲舒又明确提出关于君臣、父子、夫妇价值秩序的三纲,认为它们是天道之阴阳在人间的反映,君、父、夫属于阳,臣、子、妻属于阴,在天道上是阳尊阴卑,在人道上是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这是天然合理的,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西汉“独尊儒术”,从实质上看也就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得以确立的时期,从此以后,三纲五常所组成的纲常名教观念遂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对其只能是在认同基础上的不同论证方式转换,而不可能对其加以否定。继两汉王朝之后的魏晋时代,以为纲常名教寻找自然依据成作学术主题,魏晋玄学利用道家所讲的自然来为儒家的纲常名教作论证,从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到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其思想主旨就是在为儒家的纲常名教寻找终极存在的依据。宋明新儒学在论证纲常名教的终极意义上与汉代儒学、魏晋玄学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他们直接把纲常名教与天理本体合一,在“天人本一”的前提下肯定纲常名教的永恒合理性,南宋大儒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所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初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物消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而当近现代中国社会巨大转型时,新旧思想的交锋恰恰也正是体现在纲常名教上,保守派的核心命题是“中体西用”,这里的“中体”就是以纲常名教为中心的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系统,而“西用”则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近现代中国社会正是在不断打破“中体”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历史上儒家思想的本身及其为社会所接受的视域看,我们可以说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三纲五常”,这个结论应该可以为儒家学者和整个社会所共同认可。但我们考察现代学者关于儒家价值观的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往往站在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立场上,凸显儒家思想传统中一些为现代社会所能够接受的内容,从而展示出不同于三纲五常的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其他表述,而就他们的诠释路径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就三纲五常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的取舍,另一种则是把儒家思想中的其他一些重要观念凸显出来。近现代一些研究者在论述三纲五常时,往往将五常与三纲分离,相对肯定五常,而批判三纲,还有一些学者则进一步突出五常中的仁爱、诚信观念,提出仁学本体论、新仁学等。还有一些学者则脱离三纲五常的羁绊,着力阐发儒学中有利于现代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如宇宙论上的天人合一、中正和谐,人生观上的自强不息,伦理思想上的仁爱,政治哲学上的民本、大同等。  ……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七辑) 作者简介

魏彦红1967年出生,河北博野县人,衡水学院教育系教授、《衡水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法学硕士,衡水学院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