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冰风暴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88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15.3(3.4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冰风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438263
  • 条形码:9787559438263 ; 978-7-5594-3826-3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冰风暴 本书特色

l 从《饮食男女》到《少年派》,从《断背山》到《色戒》,《冰风暴》才是李安zui满意的作品,李安30年电影生涯经典之作,第5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荣获zuijia改编剧本奖。豆瓣电影8.0分,李安式的家庭话题文艺片。 l 李安:“我重看自己拍的电影,总能找出不少瑕疵,但这一部,是Z少的,也是Z完美的一部。”李安作为华人导演眼光独到,是内容和口碑的有力保障。李安早年凭借《冰风暴》在美国好莱坞站稳脚跟,本书曾经参演的演员,如蜘蛛侠托比马奎尔,指环王伊利亚伍德等如今已经成为当红实力明星。 l 社会话题性强,本书虽然描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中产家庭危机,但对标《都挺好》等国产作品,有同样的共鸣作用。中年事业不顺,情感出轨,子女的青春期悸动,经济危机大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 李安摸着胸口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拍这部电影。里克·穆迪的这本书让我感动,很合我的胃口。《冰风暴》是我的第二部英语电影,也是我从通俗喜剧转向悲剧电影的尝试……这本书讲的是我一直在电影中经营的主题之——家。家有缺点,但家人间相濡以沫的凝聚力,常让人有着温暖莫名的感动。”

冰风暴 内容简介

一个普通平静的美国中产家庭,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进了混乱的边缘。平凡乏味的家庭生活使中年的夫妻厌倦,丈夫本·胡德一直在引诱邻居珍妮特·哈珀,而妻子对丈夫的谎言也早已不耐烦了,她与一双儿女无意中目睹了丈夫与女邻居偷情的场面,夫妻间一场情感风暴即将爆发。 用冰风暴的变换来比喻家庭结构的破碎是李安的想法,家就像冰一样,看似坚固,实际脆弱。在冰风暴的那天晚上,这两个家庭历经分崩离析,次日清晨,大家都觉醒了,我们都将重新面对一切。

冰风暴 目录

引言 李安

**章 001

第二章 107

第三章 203

展开全部

冰风暴 节选

引言 李安 夜来临了,一个青春的生命被大自然吞噬,男孩把呼吸交予死亡。 摸着胸口,我曾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拍这部电影。”里克·穆迪(Rick Moody)的《冰风暴》(The Ice Storm),让我感动,很合我的胃口。 《冰风暴》是我的第二部英语片,也是让我从通俗喜剧跨入悲剧电影的尝试。这次经验不同于《理性与感性》,这是一部导演主导的电影,原著是我挑的,改编前经过多次充分的讨论,开拍前我又花了三个月做功课,而《理性与感性》在我接手前,埃玛的剧本都写了四年了。 里克在书中有段话是这样写的:“空气中弥漫着背叛的氛围,正当人们开始熟悉白宫的录音系统时,社会上也开始弥漫一股不良的风气。” 我过去拍的东西都比较温和,在《冰风暴》里**次尝试挑畔,因为我实在拍腻了相同的调性。这也是我**次做纯粹美国题材的电影,挑的又是尖锐尴尬的转变关键年代,许多人不愉快的记忆犹新,而我二十三岁才赴美国留学,对我而言,真的比《理性与感性》的挑战更大。原著里有我认同的部分,也有我不解的地方,我必须闯入未知的境地。 詹姆斯推荐我看里克的小说,他们夫妇都是里克的书迷,觉得美国新一代的小说家里,里克很有潜力。当时里克虽得过美国普西卡编辑书卷奖(Puschcart Press Editors’ Book Award)及美国优秀青年作家奖,但尚未受到瞩目。我看了他的**本书,接着又看了1994年4月出版的《冰风暴》,非常感动。故事的背景康涅狄格州新康能镇就是作者的家乡,里克写的正是自身的成长经验。原著并不具备一般电影的故事性结构,但文学性甚强,且素材丰富。我读到大概第二百页,觉得其中有一段情节视觉性很强,很吸引人,小孩在冰风暴里过电的情景触动我很多联想,尤其是结尾,很让我感动,也让我看到了电影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家”的本质。木·胡德(Ben Hood)在冰风暴的震撼中卸下面具,重新面对自我及家人,这家人在风暴过后的清晨情感凝聚的一刻,令人动容。这本书讲的也是我一直在电影中经营的主题之——家。家有缺点,但家人间相濡以沫的凝聚力,常让人有着温暖莫名的感动。 《冰风暴》和《理性与感性》正相反,我觉得后者是社会制约要你成为好人,但片中的主角都想越轨,追求自我。而《冰风暴》里则是社会开放,你被鼓励叛逆、任性而为,但主角们又出于本性中的保守良善,重新思辨常轨。 对我来说,《冰风暴》是我导演生涯的再出发。 Part1 **章 这是一部家庭喜剧,这户人家我自小便认识,就像所有故事里都有八卦流言的踪影一样,这部喜剧里也有我的一席之地,不过那是后话了。 *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客房,和所有客房一样,没人会在意房间如何。胡德家的父亲,本杰明·保罗·胡德,此刻就站在珍妮和吉姆·威廉姆斯家的客房里,他的家就位于同一条街的下半段。这里是世界**强国东北部*富庶的州,故事就发生在看上去风平浪静、风光秀美的城郊。人们刚刚草草地过完了感恩节,两百年来充斥着商业气息的节日在这里已经不受待见三年了。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话应答机、呼叫等待服务、来电显示、CD、影碟、全息摄影、有线电视、MTV、多功能电影院、文字处理器、激光打印机、调制解调器、虚拟现实、大统一理论、飞机里程积分兑换、喷油系统、涡轮;也没有经前综合征、康复中心、酗酒者家属之成年儿童互助会、共通依存互助会、朋克摇滚、后朋克、硬核朋克、垃圾摇滚、嘻哈、艾滋病、免疫缺陷病毒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神秘的疾病;没有电脑病毒、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圈、彩印、台式复印机,更不必说传真机了。至于苏联经济改革之类的更是闻所未闻。 倒是*近,发生了不少事。*近,吉米·亨德里克斯、贾尼斯·乔普林还有吉姆·莫里森去世了。俄亥俄州有四人死亡,阿尔蒙特州也有一位与世长辞。尼克松总统正为以色列迎战1972年中东战争提供军事援助,尽管武器运输的速度慢得不能再慢了。美越的巴黎和谈失败了,九月基辛格当选了国务卿。(1972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和平奖)。中国加入了联合国,尼克松终于访华了。 *近,哥伦比亚、伯克利等地均出现大楼被占用、被遗弃的现象。一会儿,艾比·霍夫曼不知躲到哪儿去了,一会儿,杰瑞·鲁宾又给《新纪元月刊》撰稿了。安吉拉·戴维斯被无罪释放了。披头士乐队在录制他们的个人专辑。柬埔寨中部地区的战争愈演愈烈。(红色高棉就快占领金边了,郎诺也即将被罢免。) 能源危机即将爆发。 罗斯·玛丽·伍兹不久前声称自己不小心抹掉了长达十八分钟半的作为呈堂证供的录音。(白宫披露了一张照片:伍兹一手去接电话,一手漫不经心地去按录音机的删除键。) 水门饭店黑幕重重也好,小说《海鸥乔纳森》要翻拍成电影也好,时下流行的交互分析理论也好,完形治疗法也好,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头脑精明、乐观自信的胡德先生才不会为这些小事分神。眼下,他正站在情妇的家中,翘首盼着他的小妞儿回来。 那一年,电影《比利·杰克》大受欢迎。 珍妮·威廉姆斯急匆匆地走出客房去吃她的避孕药,下意识地流露出一丝不快。珍妮此刻的小脾气不过是甜蜜幽会中的小插曲,胡德并没有留意。他正琢磨着:有了避孕药和节育环,方便又靠谱,谁还去用避孕套? 好吧,延时有延时的乐趣,它给人带来肮脏又愉悦的幻想。 客房的床上放着格纹的法兰绒被子,上面留着邻居家孩子们玩闹的痕迹。胡德想,一定是他们留下的,青涩懵懂的印记。房间里挂着白色的帷帐,软绵绵的,好似忧郁少女的刘海一样。拉开衣柜抽屉,里面只有一粒樟脑球和一盒久未开封的一次性冲洗器。就在抽屉开合之际,房内的装饰,好比那条黄绿交杂,又刚好掩盖住奶酪残渣和饼干碎屑的粗绒毛毯,让胡德联想到了电视里某个乏味的场景,而他自己倒像个罪犯。毕竟,在他之前,珍妮还有一个丈夫。 床头的桌子上摆放着一瓶上好的芬兰伏特加,精致的酒瓶在灯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从威廉姆斯一家搬来这里算起,胡德已经出入这里不下一百五十次了,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寻找安身之所,即别人家客房里。他一面感恩生活,一面不齿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多希望自己能安分地待在家里,可他总是抵挡不住偷腥的诱惑。他给自己找了个借口,偷腥是出于寂寞。在妻子怀抱中的他,人潮拥挤中的他,开会时的他,陪他的狗扔网球的他,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的他,通勤路上和陌生人交谈的他,深夜与兄弟会朋友促膝谈心的他,都是寂寞的。就连十一月肃杀的风景,甚至是他鳏居在新罕布什尔的老父都让他备感孤独。唯有珍妮,胡德也说不上为什么,能够把他从孤寂中解救出来。他晓得珍妮与他没有未来,但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当然,他之所以戒不掉这段婚外情,还有其他原因。他望着衣柜上方镜子中的男人,年近四十,保养得还算不错。明年三月就要到四十岁了啊。等等,他发现自己并没有一眼看上去的那样光鲜。皮肤上有了明显的斑点,肤色看上去也不大均匀,看来他需要一件暗色系的大衣来衬。肚子较年轻时也大了不少。头发也不似从前浓密,一直以来留着短发的他从未仔细观察过自己的头发。现在,头发真的越长越少了。他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只可惜小了点;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但鼻子偏偏生得又歪又小,所以看上去就好像一块凸起的花岗岩上插着一棵枯死的大树。好吧,得承认,他长得不怎么好看。他看上去更像一名葬礼主持人,或者一个售卖假海景房的地产推销员。他清楚自己不是什么英俊潇洒的人物,所以他试着用善良和真诚来弥补生理上的不足。是的,他试过。 此刻,激情退去,他下半身*具诱惑力的武器也变得意兴阑珊了。 他曾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谣歌手,后来转行去了证券公司。原来的他就仿佛即将下场比赛的小马驹,亦好似将要驰骋疆场的新兵,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相信自己能在金融界混得风生水起。可是命运作祟,1973年,他的梦想戛然而止。20世纪70年代,电视里转播着红色高棉大屠杀的新闻,阿里和弗雷泽在麦迪逊花园广场进行了“世纪之战”,阿奇博尔德·考克斯被开除,托马斯·伊格尔顿承认接受电击治疗,本杰明的理想人生就在那个年代画上休止符。 实际上,胡德的心并不在这里,区区客房怎能圈住这个乐观自信,浑身散发香气的男人呢?他之所以没有离开,他想,是因为他粗鲁、阳刚、神秘、魅惑的那一面能够淋漓尽致地在这里展现。是因为珍妮·威廉姆斯,在她面前的他,才有王者雄风。偷情,就好似不可知论者发现了宗教竟然能带给人精神上的慰藉一样令人喜出望外,就好似一定要在下午四点准时喝上一杯烈酒一样让人欲罢不能。对他来说,已经没必要再追寻新的做爱方式了,因为现在这事儿对他来说又重新变得新鲜刺激了。他一直知道如何体贴女人,做爱的时候也是,他更倾向于*普通的方式,况且珍妮也不需要他搞什么新花样。(这时,传来了珍妮下楼的脚步声,大概她是下楼去给胡德找块儿糖,补充一下体力。) 其实,他还是愿意去相信的。给予珍妮一点信任,不算多,但也代表着什么。只不过,他做不到毫不保留地去相信。胡德的生命里更多的是焦虑和不安。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城里面的鲍勃文具店倒闭,或者布鲁斯·艾布拉姆斯调任到外地的沙克利施维墨证券分公司——都会让他烦躁。哪怕是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挫折,哪怕*后他能逢凶化吉,都会把他逼到情绪崩溃。他知道自己有欲望,这么多年,他任其生长,蔓延。所谓欲望,不是美女在怀那么简单。(他发誓他真的这样想。)欲望,是对慰藉和温暖的渴望。 也许他应该喝点什么。 因为情绪烦躁,他可没少受苦:他患上了湿疹,一般在冬季复发,不算太严重,但是发作起来,就浑身难受,也因为湿疹,他的肤色变成了不均匀的橙色;他还有痔疮,只有工作顺心的时候他才能排便通常,但是顺心的日子现在也屈指可数了;还有十二指肠溃疡,让他不得不依靠一定剂量的抗酸剂,还要吃一些白颜色的食物(米饭、燕麦、麦乳、白面包、土豆,偶尔也喝一喝牛奶,吃一吃美式奶酪);他的脚也有些肿胀,他想大概是痛风在作怪;他的肺部和胰脏明显地变大了;此外他还有口腔溃疡。 *让他头痛的就是口腔溃疡了。体内的细胞本能地想要对抗口腔里面那一块块小小的病发区,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后,无法凝聚到一起的细胞裂成了一个又一个口子。胡德的口腔溃疡就这样往复发作,不断折磨着他。每个星期他总要长两三个溃疡,有时甚至一次长十几个。有那么几次特别要命:(1)他上寄宿学校的第二年;(2)大学时期,他和戴安娜·奥尔森分手后的那几周,不久之后他就会和奥尔森的室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艾琳娜·奥马利谈恋爱了;(3)1971年的大斋节,那时他刚戒掉烟酒和咖啡因。 本杰明·胡德觉得,在溃疡这方面,他可以称得上是某项纪录的保持者。嘴唇内侧、喉咙后侧、舌头上,都长过溃疡,甚至在牙龈上,也长了一条又一条细长的溃疡,看上去就像一道道灌溉水渠。 柑橘、番茄酱和刺激性的食物他都不敢碰。就连说话,也要小心翼翼。 是的,随溃疡而生的还有一种隐性的躁动,胡德能够清楚地感知它的存在。吐字不清,发音奇怪,嘴里冒出一些没人听得懂的新词——为了避免这些尴尬,*好的方法,就是闭上嘴,不给自己说错话的机会。如果,年轻的时候,他没有功利地选择证券分析师的工作,没有放弃电台主持人的事业,他还会长溃疡吗?难道不正是因为语言和伴随着语言而产生的邪恶的存在——情绪,他的嘴才会变成这个样子吗? 这个想法太荒谬了。他记得**次长溃疡是在“二战”期间,当然,并不是因为话说得太多了才长溃疡。他出身于美国北方的农村家庭。他的父辈都是不善交流的农民,比起社交,更愿意窝在家里;他自己也是典型的北方人,会把陌生人请到家里过感恩节,却不会和人家聊天。 他就是不愿意开口说话。 珍妮去哪了?现在已经四点多了,太阳就快下山了。他又开始坐立不安起来。他一边研究着自己为沙克利施维墨证券公司分析过的股票在交投清淡时的走势,一边数着自己为了治愈溃疡试过的方法,有一些甚至是偏方,是他妻子建议他试一试的印第安土著的秘方——蛋黄素、酸奶发酵剂、大量的维生素B12,坚果、柑橘,居然还有面向圣·克里斯托弗岛的方向做祷告。 威廉姆斯一家搬过来的时候,正是胡德的儿子,保罗,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是三年前吗?威廉姆斯家的男孩儿——十三岁的桑迪和十四岁的米奇,就站在保罗和温蒂的身后,保罗和温蒂,一个十六岁,一个十四岁。不管怎么说,这四个孩子玩得不错。但这不意味着胡德同意他们往来。珍妮的那两个孩子对温蒂和保罗来说,可算不上良师益友。米奇头脑不发达,而且一肚子坏水,长得像根铝制棒球棒。桑迪的性子就更恐怖了,诡计多端,寡言少语,愤世嫉俗。数学考试的时候,桑迪就因为好玩,会故意写上错误的答案,这个孩子以后想开一家店,专卖那些窃听器、高倍望远镜和监视器。长大后,他一定会变成一个酒鬼。 桑迪和米奇的父亲,吉姆·威廉姆斯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就是成天盘算着投资那些事儿,那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投资。早年威廉姆斯投资过聚乙烯泡沫包装花饰,还投资过一种录像装置,明星运动员可以通过该装置回放自己的动作。而这个录像装置既给威廉姆斯带来了金钱也招来了嫉妒。威廉姆斯邀请了职业运动员斯威尔和库斯曼到家里见见桑迪和米奇。于是街坊四邻纷纷翘首窥视,看看未来的“大明星”威廉姆斯兄弟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旁人对威廉姆斯一贯懒散悠闲的生活方式并没什么看法,但是本杰明就是看不惯。胡德同威廉姆斯不一样,他渴望像纽黑文铁路线上的旅客一样,来去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他喜欢读圣杯骑士的传说;他认为一家之主就要有一家之主的样子,要有震慑力(当然也不全靠震慑力),才能让大家信服。而吉姆·威廉姆斯呢,则是另一种人,他会给家里添置餐具垫、买水床和小轿车。有时也会连续出差好几个星期。他就像一条金毛寻回犬,个性温和,善解人意。他从没交过厄运,也没有一天过得不快乐。 他只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从不夸奖他的妻子。 不管怎么说,吉姆·威廉姆斯,是个好人。 在伏特加的作用下,胡德更想教训一下威廉姆斯了。他的裤子连同他的格纹羊毛毛衣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窗户下面的藤椅上,他盯着他的衣物,考虑着要不要重新穿上,是不是珍妮刻意放在那里等着他重新穿上,然后再把衣服从他身上扒下来,以此增添情趣呢?说不准真是这样,就像某种挑逗暧昧的游戏,是的,挑逗游戏,就像十三四岁的孩子都喜欢玩脱衣扑克的游戏那样。但胡德不打算变成一个裸体主义者——毕竟在费尔菲尔德县还没有开发裸体海滩——不过,他倒是喜欢这种下流的游戏。 老婆和情人是没什么可比性的,因为一定是老婆胜出,就像古典乐总是显得高雅大方,就像和其他乐曲相比,爵士总是有那么一点特别。是的,胡德时不时地还是会从音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当工作乱成一团的时候,当婚姻变得索然乏味的时候,当他感到孤单寂寞的时候,他就会想起各种各样应景的乐曲。其实,他和他的妻子还算默契,比方说,两个人都避免亲密的互动。他们已经很久不做爱了,大概有两年之久了。 亲密关系并不适合在家庭中建立起来。斯大林把孩子从他们的父母手中带走,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保卫者。传宗接代并不一定要有爱情。其实这些话是有道理的。在这里,美国东北部,偷情和照顾家庭并不冲突,你可以一边和情妇厮混,一边爱着你的妻子。反正,情妇生病的时候也不是你在她身边照顾,而她也没见过你崩溃痛苦或者管教儿子的样子,她不关心你做什么工作,也不在意你内心深处是不是个种族歧视者。然后,慢慢地,你发现情妇越来越像你的妻子——说不准,她们还能成为朋友。到了那个时候,就说明,你要寻找下一个情人了。 艾琳娜是个腼腆、清丽、聪明又带有禁欲色彩的女人,胡德清楚这一点,也清楚为什么会被她吸引,就像他年轻时喜欢看表达含蓄的文艺片,他喜欢这种风格。然而现在,如果电视上放着当年他热爱的那些片子,他一定早就看睡着了,不过,不代表他不爱了。面对一如既往腼腆、聪明又美丽的艾琳娜,胡德很难找到和她的共同语言。 那是1956年的冬天,一次聚会上,在场有一支非常出色的爵士乐队,队里有一名在当地十分出名的鼓手。聚会进行到后面,大家都没什么兴致了,彼时的本杰明·胡德正坐在一旁,用酒精悼念他和戴安娜·奥尔森失败的爱情——戴安娜·奥尔森正在和屋子里的其他男士跳舞——窗外,雨雪纷纷。胡德率先拿起了西装,准备离开了。也许,他记住的不是那个夜晚,而是那天发生了什么,后来,他总是一遍一遍地讲起那天的事,一遍又一遍。 胡德想,一定是因为看到自己起身,所以艾琳娜立刻察觉出了点不对头,她好像知道了一些她不太想知道的事,她知道了胡德一直想隐瞒的事——失恋,口腔溃疡,身体虚弱。或许是戴安娜·奥尔森告诉的她这一切,她还是走上前安慰了他。 他没有和艾琳娜寒暄,直截了当地向她倾吐了一切,他没法继续装下去了。他告诉艾琳娜,上小学的时候他一度频繁地转学;有一次,他从铁路桥上掉了下来,桥下是湍急的河流,是他父亲把差点淹死的他救了上来;他父母感情破裂,闹得很不愉快,*后离婚了。他把一切都讲给艾琳娜听。他记不得到底讲了哪些事,记不得许多细节,不过他记得屋子里乌烟瘴气,光线昏暗;他记得呢料西服柔软温暖的触感;他记得鼓手敲击的旋律,预示着一段崭新的恋情的旋律。

冰风暴 作者简介

[美] 里克·穆迪 Rick Moody 美国著名作家、散文家、作曲家,1961 年生于纽约哈莱姆,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 他因《冰风暴》(1994)(The Ice Storm)和李安合作,并荣获戛纳电影节zuijia编剧。《冰风暴》的故事聚焦在1973 年一个感恩节周末,美国康乃狄克州郊区的两个濒临瓦解的家庭。他的第一部作品《百卉之邦》(1992)获得手推车奖。回忆录《黑纱》获得 玛莎?阿尔布兰奖。他还获得过阿迪生?梅特卡弗奖、《巴黎评论》阿迦汗奖、古根海姆学者奖。作品常见于《纽约客》《时尚先生》《巴黎评论》《纽约时报》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