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村域空间转型与生活世界的流变:基于川东北坝子社区的个案研究

村域空间转型与生活世界的流变:基于川东北坝子社区的个案研究

作者:茹婧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0(7.7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村域空间转型与生活世界的流变:基于川东北坝子社区的个案研究 版权信息

村域空间转型与生活世界的流变:基于川东北坝子社区的个案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把一个“明星”社区的空间和生活世界放在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路线图景中,力图展现“村改居”社区的变迁逻辑。 从“村改居”的空间生产与生活世界实践的关系入手,探讨社区空间生产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和优化策略。

村域空间转型与生活世界的流变:基于川东北坝子社区的个案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个川东北(四川东北部的简称)村域空间转型实践为主线,透析村改社社区从空间建构、空间解构、空间分化到空间重构的嬗变,与这场转型实践相伴生的,是家庭空间、邻里空间和社区公共空间的相应变化,生活世界分别呈现出国家化、行政-市场化、多元化、社村化的特征。权力结构通过作用于空间,并与空间作为一个关系整体,影响并建构了社区和群众的生活世界。

村域空间转型与生活世界的流变:基于川东北坝子社区的个案研究 目录

章 导论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分析框架 节 空间理论:从空间哲学到空间社会学 一、空间哲学:作为他者的空间 二、生活世界与空间社会学的拓展 第二节 生活世界理论:从哲学到社会学 一、哲学视野中的生活世界 二、生活世界的社会学转向 第三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思路 一、分析框架:空间-生活世界 二、研究思路 第三章 空间结构与生活世界样态(1949年以前) 节 坝子社区的自然地理空间 一、地理区位 二、生态环境 第二节 坝子社区的经济-政治空间 一、经济状况与阶层结构 二、村庄政治与地方运作 第三节 坝子社区的社会空间与生活世界样态 一、血缘聚居与宗族移民 二、婚姻生育与社会继替 三、传统节庆与村庄习俗 小结 “权力的文化网络”与村庄“内卷化” 第四章 空间建构与生活世界的国家化(1949-1978) 节 邻里“机械团结”与生活世界单调性 一、帮工:被动员的互助 二、风俗人情与破旧立新 第二节 社队生产单元与村落政治-生活共同体 一、社队生产与日常生活的集体化 二、“继续革命”与村庄泛意识形态化 小结 政治空间规制与单向度的生活世界 第五章 空间解构与生活世界的行政—市场化(1979-1997) 节 家庭回归与生活世界半指标化 一、生产空间与家庭联产承包 二、生育空间与家庭超生博弈 三、消费空间与恩格尔系数变化 第二节 邻里网络与生活世界准市场化 一、互惠解体与经济理性发育 二、邻里交往与面子消费扩张 第三节 村落重建与生活世界弱组织化 一、 基层民主与选举的形式化 二、 社队承包与集体经济基础 小结 行政-经济空间发育与生活世界的延展 第六章 空间分化与生活世界的多元化(1998-2004) 节 土地征用与空间分化 一、空间分化中的政府、市场与农民 二、地权空间与能人运作 三、空间维权和权力瓦解 第二节 家庭空间裂变与生活世界的碎片化 一、失地:宅基征用与权益保障 二、还房:居住安置与资本形塑 三、分家:父权式微和个体浮现 第三节 邻里空间分异与生活世界的区隔化 一、违规空间抢占与资本结盟再生 二、社群边界竞合与土客信任缺失 第四节 社区空间悬浮与生活世界的无根化 一、社区日常事务:“难做的群众工作” 二、社区经济基础:集体资产流失 三、社区政治生态:基层权力利益联盟 小结 经济空间资本化与生活世界的断裂 第七章 空间重构与生活世界的社村化(2005-2015) 节 家庭空间新生与生活世界的世俗性 一、生活空间自主与代际关系平等 二、农民工回流与亲密关系圈重建 第二节 邻里空间再造与生活世界的内生性 一、邻里伦理空间与传统孝道重塑 二、邻里知识空间与高校资源共享 三、邻里空间冲突与纠纷调解网络 第三节 社区空间重塑与生活世界的公共性 一、社区制度空间:社规民约的治理功能 二、社区就业空间:资源配置的民生取向 三、社区服务空间:社区共治的空间表征 四、社区治安空间:基层秩序的自我维护 小结 社会空间凸显与生活世界的回归 第八章 空间转型、权力整合与生活世界的协同 节 空间转型与权力交替:生活世界流变的表征 一、 政治空间与规训型权力:生活世界的无自主性 二、 行政空间与支配型权力:生活世界的组织延展 三、 经济空间与分化型权力:生活世界的价值断裂 四、社会空间与对话型权力:生活世界的共识生产 第二节 权力整合与社村主义:重建生活世界的可能 一、 空间边界: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整合 二、 社村主义的兴起与重建生活世界的指向 小结 空间转型与权力互构:生活世界的秩序重建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2:访谈提纲 后记
展开全部

村域空间转型与生活世界的流变:基于川东北坝子社区的个案研究 节选

  《村域空间转型与生活世界的流变:基于川东北坝子社区的个案研究》:  文艺复兴后到巴洛克时期以及启蒙时代,对于空间的认知主要形成了三大流派:一是牛顿、笛卡儿等承接伽利略命题的机械空间观,二是英国经验主义者,三是康德的先验空间理论。牛顿物理学确认了空间的绝对性,在其经典力学的逻辑中,空间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而存在,是独立于物质的外在之物,从而进一步区分了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而永远近似的和不变的。相对空间则是绝对空间的某一可动部分或其他量度,是通过他与其他物体的位置而为我们所感觉所指示出来的,并且是把他当作不动的空间的”②。牛顿对于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的划分,是从物质运动测量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说,绝对空间是一种外在的,一种概念上的抽象空间,而相对空间是与物质运动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人类经验与理性感知并测量的。笛卡儿的空间观则是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认为空间是人可以具体感知的世界,空间的特性在于其广延性,而广延性是需要与人的理性相统一的,笛卡儿的空间概念充满了几何特征,将空间具体化为“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是从这三个维度出发,物质世界与空间合二为一,空间被视为理念与实体的结合。笛卡儿的空间观念在社会科学方面并未提供更多的智识,其演绎推理的方法却为数学学科作出极大贡献,通过想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架起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桥梁,从而造就了解析几何学科的诞生。  与理性主义者不同,以英国为首的经验主义者对人的理性能达到的认知边界表示了怀疑。经验主义者要拷问的是人的理性的可靠性,人通过什么能确定知识的可靠性,这一点在洛克的《人类理智论》①与休谟的《人性论》中都得到了集中的表述。经验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经验和知觉,理论应建于对事物的观察和经验基础上,运用经验科学而得出的推论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休谟认为,人类心灵的知觉包括印象和观念,其中,印象先于观念,观念来自心中之前的印象,因此,我们对事物形成的观念超越不出自我之外,如果没有知觉,任何一种存在都无法想象。以此为出发点,休谟在《人性论》中谈论到空间观的来源,人们的空间观*初来源于感官的原始印象,空间是由可见的色、可触知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所组成,这些构成空间的元素是实在的,由于知觉的有限性,只有色或可触知的观念才能传人心灵,被心灵所想象,如此,便获得了我们的空间观念,即空间观念是由外界可以见、可以触觉的对象通过对感官的重复刺激而产生的。所谓的因果关系只是经验和习惯的产物,并不具有必然性。另外,休谟认为空间是有限的。由于休谟承认人类心灵知觉的有限性,而知觉又是人类知识的起点和基础,他推论出空间观念也是由简单不可分、数量有限的要素所构成。  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出发点,而理性主义则坚持理性是知识的来源,康德综合了两者的理论,认为知识同时来源于经验和理性,经验对知识的获得是必要的,但还必须借助于先天理性这一必要条件,而人类先天理性和后天经验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知识的产生。这样,康德认为人类根本无法触及事物的真相,只能了解事物的表象。“正是通过自己的不可知论(在否定方面)和人本主义(在肯定方面)突破了那些看起来严整划一的牛顿体系,甚至在某些方面预示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端倪。”  ……

村域空间转型与生活世界的流变:基于川东北坝子社区的个案研究 作者简介

茹婧,1982年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青年学者”,台湾地区地区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社会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社会学、社区研究、社区工作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村改居社区的空间重构与协同治理研究”(17CSHO15),主持厅级、校级科研项目4项,主研和参与重量、部级和厅级项目6项;在《探索》《山东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等全国中文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1篇;参编《四川省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7)。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