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论(签章版)
-
>
DD罗翔作品集 法治的细节+圆圈正义(全2册)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
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
>
私人财富保护、传承与工具
-
>
再审洞穴奇案
-
>
法医追凶:破译犯罪现场的156个冷知识
中国人权评论丛书不益惩肃之理的法理解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732622
- 条形码:9787519732622 ; 978-7-5197-326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人权评论丛书不益惩肃之理的法理解析 本书特色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以重思“仁者之刑”的理念,进行了一场反对借助残酷死刑以营造威慑、恐怖司法氛围的深刻“变法”。在*政治环境与理性文化诉求之间的张力作用下,杨坚将“不益惩肃之理”作为司法关切人身的一个重要突破,其“以轻代重,化死为生”的司法原则,更是对“刑重而必得”治国理念的一种质疑与修正。《“不益惩肃之理”的法理解析》借用隋文帝在终结残酷死刑威慑力这一问题上所激起的思想浪花,引发对人免于残酷死刑折磨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
中国人权评论丛书不益惩肃之理的法理解析 内容简介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以重思“仁者之刑”的理念,进行了一场反对借助残酷死刑以营造威慑、恐怖司法氛围的深刻“变法”。在特别政治环境与理性文化诉求之间的张力作用下,杨坚将“不益惩肃之理”作为司法关切人身的一个重要突破,其“以轻代重,化死为生”的司法原则,更是对“刑重而必得”治国理念的一种质疑与修正。《“不益惩肃之理”的法理解析》借用隋文帝在终结残酷死刑威慑力这一问题上所激起的思想浪花,引发对人免于残酷死刑折磨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
中国人权评论丛书不益惩肃之理的法理解析 目录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限制
**章作为另类思想的“不益惩肃之理”
**节北周末年*后一次车裂
一、终结“五马分尸”酷刑
二、双面的隋文帝
三、重刑主义的“分水岭”
第二节隋开皇以前的死刑从重化思想
一、残酷死刑威慑主义的传统
二、“杀一儆百”的工具论传承
三、“除害止杀”的生道论观念
第三节“不益惩肃之理”的表达与反思
一、“不益惩肃之理”思想的三重表达
二、“义无所取”对“杀一儆百”的反思
三、“斩绞除恶”与“除害止杀”的冲突
第二章“不益惩肃”的治理逻辑
**节“周末隋初”的乱世之像
一、“昏狂酗醟”暴君统治造成的混乱
二、“内诸夏外夷狄”的极端民族冲突
三、“百业凋零”的脆弱社会经济
第二节“乱世”缘何“不益惩肃”?
一、“车裂”引发的社会暴乱
二、“安忍之怀”酿造的暴君臆想
三、社会文化对死亡与流血的厌倦
四、传统治理理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
第三节“化死为生”的仁政选择
第三章“仁者之刑”的学理底蕴
**节“诛而不怒”:法律儒家化的人性思考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儒家化运动
二、法律儒家化对残酷死刑的批判
第二节“兼相爱”:墨家构建的“仁”之社会
一、“兼相爱”与“一同天下之义”
二、“兼爱”对死刑滥用的限制
第三节“积善余庆”:佛教文化带动的观念改变
一、隋文帝成长史中的佛缘
二、人性慈悲对“同类认同”的改变
三、“三报论”对滥杀统治的反震慑
第四章“宽刑育物”的天道观念
**节“法自然重时变”的立法理念
一、制礼作刑,则天象地
二、取适于时,济育群生
三、天人相通,不法常可
第二节“养化本明刑助”的司法文化
一、情法两尽,人为称首
二、推心待物,明察平恕
第三节“任天道宽刑宪”的整体反思
一、任运天象,刑不滥及
二、疏简人怨,育物惟宽
第五章死刑威慑论的“消解”与“余绪”
**节残酷死刑威慑力迷信的终结
一、“重典酷杀”理念的颠覆
二、后世对于“不益惩肃”思想的继受
第二节残酷死刑执行方式的保留
一、“威慑论”与“工具论”的长期浸染
二、“灵与肉”的双重煎熬
三、“死刑表演”的症结所在
第三节死刑威慑观的“他者”之声
一、从诛怒到劝惧:走出死刑立法威慑论的误区
二、从常刑到适时:死刑执行方式威慑力的附加功能
三、“国之所恃不在威刑”:司法文明史的整体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中国人权评论丛书不益惩肃之理的法理解析 作者简介
陈江,1981年生,四川省绵阳市人。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博士,现为四川省审判业务专家,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绵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库成员,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科技大学兼职副教授。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 -
百年书评史散论
¥14.9¥38 -
1980年代:小说六记
¥52.8¥69 -
中图网经典初版本封面-“老人与海”冰箱贴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