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8156463
- 条形码:9787208156463 ; 978-7-208-15646-3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本书特色
1、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2、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3、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4、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5、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6、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7、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8、拓宽研究视野,为政治史注入新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 ——《南风窗》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内容简介
本书的探讨缘起于中国话语界长久以来对"五四"运动存在着的三种单一化的解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史叙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卫国学的名义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遗老遗少式的悲剧式论调。以此为背景,作者通过把"五四"扩展至清末变革和民初社会革命的前后长线关联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径,揭示了"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精英从政治到文化,再到社会问题的话题转换,并在从晚清民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长程中,论述了以为代表的湖南边缘知识分子崛起并进入主流话语圈的过程。本书不仅讨论了"五四"前后"社会"作为一个论域的产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题的历史,而且通过考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际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网络的变化轨迹,特别着力研究了"五四"前后不同知识群体的行为差异及其后果,描述了一幅充满地域和代际差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智识图景。
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目录
章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五四前奏:从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无”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极端“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2.8¥36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3.9¥52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13.5¥48 -
疯狂与清醒
¥14.9¥59.8 -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26.8¥68 -
东方文化与人类发展前途:季羡林讲演集
¥14.6¥42